一只粽子=4罐可乐!端午不想变胖子,你得这么吃!
2015/6/21 生活报

    

     今天6月21日,星期日,农历五月初六,白天晴,夜间晴,西南风微风,21~33°C

    

     每逢端午,各式各样的粽子齐齐上位,真真让人垂涎三尺。

     尽管到了节日,要减肥的妹子们有了大开吃戒的借口,但对于粽子,还是要悠着点。一个粽子三碗饭,节日三天连续吃,容易吃出个胖子。

     粽子热量高,多吃易长胖

     吃粽子真的这么容易发胖么?看过下面粽子的热量表你就知道。

     粿粽子热量: 210-250大卡/个

     红豆粽子热量:338大卡/个

     蜜枣粽子热量:592大卡/个

     肉粽子热量:450-600大卡/个

     豆沙粽热量:500-600大卡/个

     台湾肉粽 热量:400-500大卡/个

     湖州粽热量:600-800大卡/个

     一个肉粽热量PK其他食物热量

     (一个肉粽约600大卡)

    

     想减肥的妹子们注意啊,不想胖的话粽子最好早上吃,并且放凉了再吃,浅尝辄止。

     因为糯米的热量和升血糖指数都很高,糯米做成的粽子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

     如果在晚上吃粽子,糯米难消化,在进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血糖都会持续升高,会促使脂肪囤积。

     粽子搭配着吃不会胖

     端午节不吃粽子就不像过节,但粽子热量这么高,怎么吃才不会长胖?专家建议,端午节前后,不要用粽子完全取代正餐。吃粽子时候,为了更好消化消脂,最好搭配水果、蔬菜或茶吃。

     1茶

     粽子的馅料多种多样,要么甜、要么油,多容易感觉腻,并且粽子是糯米做的,相比白米饭较难消化。此时,喝杯茶再好不过了。不同馅料的粽子,搭配不一样的茶,解腻同时能够赋予粽子新口味哦。

     吃白粽子时,可以搭配玫瑰花茶。在玫瑰花茶里加入一颗酸梅,不仅能激发出玫瑰的清香气味,还能带出淡淡的甜味。此时再咀嚼清淡不腻的白糯米粽子口感特别好。

     吃甜粽子时,搭配清新的绿茶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清热去腻。吃肉粽时,搭配普洱茶口感醇厚,去脂效果最好。

     2水果

     水果是减肥的佼佼者。水果水分多,多含纤维素,能帮助解腻消化。

     搭配木瓜、菠萝清甜消食,能缓解吃完粽子后嘴里油腻的感觉;搭配香蕉润肠通便,能缓解吃粽子后滞食情况;搭配陈皮、山楂,能助消化、增食欲、排胃气、减少腹部脂肪。

     3凉拌菜

     粽子易让人油腻饱胀,搭配一些富含纤维的凉拌菜,可以保护肠胃,促进消化,避免消化不良。

     如苋菜,性味甘凉,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的功效,在夏至端午前后吃非常有好处,大蒜炒苋菜是防治痢疾等夏季肠道疾病不可多得的菜肴。

     4葡萄酒

     独特的风味和成份决定了葡萄酒最适于佐餐,它不但能开胃、消食、提高用餐质量,又使人兴奋、放松心情。

     不管是哪种口味的粽子,搭配上葡萄酒都能品尝到浓浓的果香。5热汤在吃粽子时候,喝上一两碗蔬菜汤或乌梅汤,给人饱腹感,减少对粽子的进食,进而减少摄入热量,达到减肥目的。同时蔬菜汤和山楂乌梅汤都有消食作用,能够帮助消化,消解脂肪。

     端午节吃粽子三大忌

     1忌未熟先吃包粽时,我们不要将粽包得太大,否则便难以将它弄熟。粽子必定要完全弄熟才可吃,不然对健康有损。

     2忌保存太久已包好的粽最好尽快吃掉,不宜保存太久,最多只保存3-4日,吃时亦要再次加热。此外,保存粽的地方亦要清洁卫生,最好放于阴凉通风的地方。

     3忌大量进食粽由糯米造成,但糯米却不易消化,所以患有或曾患肠胃病的人不宜多吃。此外,小朋友、老人家的消化功能亦较差,所以吃粽时必须有节制,并且尽量趁热吃,以免冷却后更难消化。

     更多

     教你9种粽子的简单做法

     端午节怎能少了粽子!在外面买的粽子又贵又不好吃?不如试试自己在家包粽子吧!豆沙粽、蜜枣粽、古味肉粽、蔓越莓水晶粽……9种美味粽子,甜咸、新老一应俱全↓↓超全的粽子做法和馅料调配秘方,总有一款你喜欢!

    

    

    

    

    

    

    

    

    

     需要注意的是,粽子应趁热吃,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冷吃。素粽子的热量虽然没有传说中那么高,但毕竟属于粮食,吃了粽子就要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否则会带来过多的淀粉,引起体重上升,还可能过于饱胀,引起消化不良。

     此外,粽子不宜作为一餐当中的唯一食品,一定要配一些菜。因为消化快,血糖上升迅猛,下降也比较快。糖尿病人更要注意,因为他们的血糖控制能力本来就差,特别容易大起大落。

     来源:人民日报 39健康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