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一只喵的独白:别了老道外,别了我的家|揭秘!北三那些美食搬哪去?
2015/8/27 生活报

    

    

     今日气象

     今天8月27日,星期四,农历七月十四,哈尔滨天气:大雨转中雨,东风5-6级,全天气温21℃~16℃。

    

    北三北三住八年了这是我的朋友们

    

    

     这里是我的故乡,

     虽然我不是出生在这里的,

     在这里住的时间也不算长,

     但对猫来说,

     8岁的我已经是知天命的岁数了。

    

     这里的每一个屋顶

     我都爬上去过,

     对着每一扇窗舔过毛,

     跟每一个店主对视过。

     我对这里是了解的。

    

     23日,生活报以《北三旧梦 老道外人的一次别离》为题,报道了正在搬迁中的哈市道外北三道街情况,随即在读者和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当日,本报官方微信“再见北三”的阅读点击量达到10万+,留言中满满的都是对北三的眷恋。网友留言中,最多被提及的当然是那些让人无法割舍的美食,以及传承了几代人的特色小店将会搬去哪里。

    

     北三是个大市场,

     整条街不长,

     全都是吃的。

     农贸市场里有粮油米面和蔬菜水果。

    

     北三仅剩的两名当初国营的

     北三副食品商店员工,

     郭先生与张女士,

     摊位相邻。

    

     还有上海人海鲜,温州海鲜。

    

     说起温州海鲜,

     我妈妈说

     似乎她年轻的时候就有了。

     从街上的人们

     大多吃不起海鲜的年代就存在着。

     现在买海鲜很平常了,

     甚至我的孩子们

     偶尔都带点海鲜来看我。

    

     有已经很少见了的活鸡现杀

    

     看这些鸡鸭还有鸽子,

     虽然同是动物,

     但难说它们是我的朋友。

     比如这只肥鸭子,

     转眼就被58块钱买下,

     扔进锅里了。

    

     这些事我都看淡了,

     我对自己说: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北三。

    

     这堵墙和围栏砌上有几年了,

     横在街中间,

     似乎是要隔断什么,

     却又没隔断什么。

    

     我经常蹲在墙上赏花,

     透过花可以看到

     通过这堵墙的人们来来往往,

     他们是去里面那些饭店吃饭的。

     我早已经吃遍这些饭店了,

     有一天突然一个问题

     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在北三吃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老式光头?

    

     很多人在买传说中的“光头”,在这儿工作了3年的石磊告诉我,这两天“光头”卖得特别好,每天1000斤都不够卖。另外,街面上还多了许多拿相机的人。“这些人问我啥时候搬?嘿,这事儿谁能说得准啊!”石磊说,他们已经在靖宇头道街开了分店,绝对不会让这道美食消逝。

     ?老太太烧烤?

    

     傍晚时分,老太太烧烤店里坐了很多人。几位特意从平房赶来的食客还拿出手机,给老板生立增看生活报官微发的北三照片,说一定要来尝尝北三第一家老太太烧烤,并要求与生立增合影留念。老生说:“这两天的客人明显比平时多,很多客人都问我,搬迁对买卖是否有影响,其实我们现在还没搬走的打算。”

     ?李氏熏酱老街砂锅居?

    

     走到北街口时,早已有众多连锁店面的李氏熏酱老街砂锅居正要打烊,在这里工作20多年的黄虹与两名工友一起吃着晚餐,不时有零星的客人来买熏酱。黄虹说,她从最开始跟着老板出摊,到现在好几个店面,在北三工作生活的这些年里,也感受着老道外的巨大变化。“你看,街对面就是我家的店,所以我们不担心客人找不到。”

     ?新春小吃部?

    

    


    

     新春小吃部的第三代传人邵振邦:“我要让美味传承下去。”

     ?陈记小吃?

    

     打烊后,陈记小吃的店主齐天和悠闲地看着电视。老人的处世哲学是顺其自然,手艺不变。

     ?奇味美?

    

     “奇味美”的第五代传人王军本想早些关店,谁知道来了一群二十几年的朋友要吃饭,一来二去,整条街的灯光只剩下他家了。

    

     我不断地思考,

     仔细分辨每一家的不同,

     然而思路却不清晰。

     后来我想到一个办法,

     就这个问题我采访一些食客,

     问问他们的感受,总结一下。

     别怀疑,我的颜值很高,人缘很好的。

    

     有人说这里的熏酱很好吃,

     刚出锅的大肠、小肚,就上冰镇的啤酒,

     一天的劳累在这一刻值了。

    

    

    

     也有人说这里的东西

     不管是砂锅、熏酱还是烧麦、羊汤,

     全都又油又咸,

     环境又脏又乱,

     我是没吃出好吃来,简直找虐。

    

     排队的人说,

     这老式光头就是我年轻时吃的那个味道,

     别的蛋糕果子儿女也给买不少,

     可我就是吃不惯。

    

     我还遇到过一个老饕

     他说人们对美食的鉴赏能力

     是有个阈值的,

     没吃过更好的东西,

     所以认为北三这个级别的食物已经是极品

    

    

     听完这些之后

     我再看周围这些建筑

     这些人这些食物的时候,

     仿佛它们都变得不一样了。

     那些板正的二层楼,那些精致的雕花。

    

     那些古旧的牌匾,

     那些屋檐上的杂草。

    

     那些我妈妈的妈妈就已经品尝过的食物,

     那些中老年店主和食客。

    

     还有他们的生活方式。

    

    

     都是上个时代的!

     “这大概就是哈尔滨的故乡味吧。”

     一个年轻人对我说。

     “就像闽南人口中的古早味,

     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年代的产物,

     被人怀念的,值得人怀念的东西。”

    

     (厦门友生沙茶面)

    

     没错,就是这个味儿。

     街边的水沟,

     斑驳的招牌,

     板着脸的店主大爷,

     过咸的食物,

     爸爸的记忆,

     混杂着鸡飞鸭叫的空气,

     构成了北三的美食味道。

    

    

    

     三个北京口音的人

     对着这个破楼梯和貌似炮楼的建筑

     指指点点,

     说这些是很美好的,

     00后恐怕见不到了。

    

     北三不是城中村,

     是三十年前的哈尔滨,

     北三的美食味道,

     就是哈尔滨的故乡味。

     生活报记者:张涛 王薪博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公众号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生活报(HLJ_SHB)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