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伊维尔教堂绝美旧照,首次公开亮相!小编赌你肯定没见过
2016/3/10 生活报

    

    

     3日一早,春阳还未完全升起,位于哈站北侧、哈市道里区工厂胡同的圣·伊维尔教堂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暗红斑驳的墙壁不断映射出沧桑的光线。“唰……唰……”一个身穿黑色棉袄、佝偻着腰的老人正仔细认真地清扫着教堂周边的路面。

     老人叫孙连庆,60多岁了,附近居民都叫他老孙。“我从小就在这附近长大,教堂比我大将近50岁,一天看不到教堂我就不得劲儿”。映着晨曦,教堂的“守护者”老孙和记者聊起了圣·伊维尔教堂的历史故事。

    

     镜头二:教堂的“洋葱顶”实际有7个

     “我小时候那会儿,教堂随便进,楼上的大钟还能敲响,现在都看不到了。听家里老人说,以前教堂里还有音乐学校,还出了好几个大音乐家。”说着,老孙带记者来到教堂南侧一栋三层老楼前,老孙说,这原是服装三厂,已闲置多年。“当时教堂里灯火通明,数百人轮班做衣服,后来服装厂倒闭了,教堂也被封闭起来。”

    

     “现在很多人都说教堂原有6个帽子尖,其实还有一个小的”。老孙告诉记者,文革时期他刚10岁左右,依稀记得教堂有7个塔尖,而不是6个。记者在哈尔滨规划展览馆里看到的按比例还原的圣·伊维尔教堂模型,也是7个洋葱头,佐证了老孙的说法。“我打扫教堂三四年了,虽然每月才给100块钱,但就是喜欢,不给钱也干,能守护教堂是我最大的愿望。”

     镜头三:老照片记录下绝美壁画

     “教堂里非常宽敞,小汽车都能跑得开。”老孙说,前几年他曾陪一些参观团进过教堂,门旁的两个转梯还在,其他的地方都大变样了,外面的楼梯是后加的。

     据卜冲教授介绍,据说圣·伊维尔教堂内部四周都是精美的壁画,可惜文革时期被刷上了大白。民间俄侨文化研究爱好者李良,向记者展示了哈尔滨著名俄侨郭丽娅(音译)提供的圣·伊维尔教堂内部老照片,“多张老照片都是独家珍藏,从未公开发表”。李良说,这些壁画,一般都是战争主题。

    

     走到教堂外的花坛边,老孙顺手将几段枯枝捡了起来。“花坛里埋着俄军的尸骨。”老孙说。黑龙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述笑告诉记者,2006年,俄罗斯曾来人在教堂北墙下挖出白俄军官卡别理的尸骸迁回俄罗斯。

     镜头四:魅力犹存,铁艺窗户仍坚硬无比,马赛克镶嵌画鲜艳如昔

     “你摸摸这窗户上的铁条,使劲掰看能不能掰动。”老孙告诉记者,教堂的铁艺窗户基本都是原装的,虽历经百年依然坚硬无比,外墙体裸露红砖的圆弧,直到现在都与墙体严丝合缝。“曾有人要将窗户换掉,结果用铁锯锯半天也没弄断,外墙的红砖都是精心打磨的。”

    

     老孙指着西北方向说,那边有一个平房,是教堂的附属孤儿院,听老人讲,这个孤儿院并不收养孤儿。“当时很多俄国人来做礼拜,按西方礼仪,孩子不能进随军教堂,俄国人就暂时将孩子放孤儿院里。”顺着老孙的指引,记者来到“亚斯里”孤儿院前,远远看到门上艳丽的马赛克镶嵌画。老孙说,孤儿院门上方的马赛克画据说是采用了古代波斯工艺,一百多年了依然这么鲜艳。

     镜头五:何去何从,是哈站北改造核心或修复至“原汁原味”

     圣·伊维尔教堂是哈站北广场改造的核心内容之一,怎么改造每个哈尔滨人都很关心。哈市规划部门表示,哈尔滨站北广场改造方案还在完善中。

     据媒体报道,2015年,哈市相关部门曾表示,圣·伊维尔教堂和附属建筑整体保留,并将修复“洋葱顶”,辟建休闲广场,与道里区圣索菲亚教堂遥相呼应。设计修复方案时还将邀请俄罗斯专家全程把关,力求“原汁原味”。

    

     哈站北不光有圣·伊维尔教堂等老建筑,还烙印着先进的文化思潮和红色记忆,上世纪初期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中东铁路大罢工,这里的铁路工人充当了什么角色?“地包”一词就是指大土包吗?百年车务段里发生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请关注本报《敲开哈站北大门》系列报道第三篇。

    

     生活报今日要闻

    

    冰城首套房贷9.5折成主流贷款55万20年可少还近2万

     业内预测:还会再降

    

    哈市周先生买二手车遇到闹心事显示跑5万多公里 一查竟超7万了

     省消协:购二手车须提防里程表被做手脚

    龙江代表委员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用高工资高福利留住龙江人才

     让社区、居家养老老人也能享“医养融合”


     □记者: 栾德谦 姜辉

     □责编: 王德斌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