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抢了群友捐的救命红包,还舔脸说“谢谢”丨要红包还是要脸?
2016/3/15 生活报

    

     近日,在某微信群里,众网友以爱心红包形式为一名癌症患者捐赠。不料,一名网友却将多个“爱心红包”抢走拒还,引发诸多网友不满。那么这种抢红包的行为从法律上该如何界定?此外,在即将问世的我国首部慈善法,对于相关行为是否会做出规范?微信朋友圈、微信群进行的爱心捐赠活动是否受法律保护?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和清华大学相关法律专家。

    

     网友红包捐款

    

     网友劝“李超”还钱

    

     网友声讨“李超”

     事件

     多个“爱心红包”被同一网友抢走

     今年3月5日,45岁的男子曹磊(化名)被确诊为急性T系淋巴细胞白血病。这是白血病中比较凶险的一种,需使用大量不在医保范围内且昂贵的进口药,另外还要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曹磊夫妇出身农村,收入微薄,面对每天上万元的治疗费,以及后续数十万的巨额手术费,曹磊一家人愁眉不展。

     曹磊的亲朋好友和同事得知后,纷纷慷慨解囊,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发出求助信息。

     3月6日中午11点50分,曹磊的朋友石先生将求助信息转发到一个同行老乡群里。15点17分,群友邵某在微信群里发了一个100元的微信红包,并呼叫石先生代收。红包刚发出去就被群友陈某抢走,陈某意识到抢错后立即退回。此时,该红包又被微信名为“李超”的人抢走。群友纷纷呼叫“李超”,要求其退回善款,但他迟迟没有回应。

     晚上10点半左右,看到求助信息后,群友王某、薛某相继在群里发了100元红包,标注红包是捐给曹磊的,不料这两个红包又被“李超”抢走,他在抢走红包几秒后发了“谢谢”二字。

     “你今天很过分,这是救命钱。”“抢了救命钱还说谢谢。”“都是保命的善款,连同前几次抢到的红包,一并还了吧。”群里沸腾了,群友们纷纷留言要求“李超”返还善款。可“李超”始终没回应。

     “这个人一定开的是抢红包外挂!!”有群友说道。于是,多名群友发送多个小额的测试红包,“李超”基本都会抢到,并回复“谢谢”。

     群友们被激怒,纷纷网上搜索并打电话核实,“李超”在微信里备注的单位称,该单位没有叫李超的人。

     众压之下被抢善款被退回

     次日上午10点左右,群友们通过微信聊天记录查找到,4个多月前,微信名为李超南(化名)的男子将“李超”拉进该群。群主经多方打听,终于电话联系到李超南。

     李超南随后在群里连连道歉并解释:“李超”是他表弟的微信号,表弟使用外挂软件自动抢红包,并不知抢到的是“救命钱”。但为什么拉自己的表弟进群?为什么备注信息写上错误的单位?为什么表弟的微信名称与表哥仅有一字之差?“李超”是不是李超南专门用来抢红包的“小号”?面对群友们的一系列质疑,李超南都没有正面回答。

     最后,在群友的压力下,李超南代李超退还300元善款,并以其个人名义为曹磊捐款1000元。

     观点

     公益类网络募捐平台靠谱

     前天,建立该微信群的群主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已经将“李超”和“李超南”的微信请出群,并删除多个不熟悉的微信账号。

     事发后,对于朋友圈、微信群里的爱心捐助活动,群主王先生有了新的看法。“我认为在微信群里进行爱心捐助活动,容易混乱,统计麻烦,难以产生滚雪球效应,还会偶发类似的红包被抢事件,因此,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活动,通过网络募捐平台会是比较合适的渠道。”

     那么此后是否有必要依托慈善组织进行爱心捐赠活动,群里的另一名管理人员刘先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担心这些慈善机构靠不住,担心监管不够公开、透明,担心善款的去向不明,而且有些慈善机构会收取一定比例的办公经费。”

     是否构成犯罪视具体情况

     “李超”的行为是否触犯相关法律规定,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阮齐林。

     “这种利用爱心捐助顺便捞财的行为相当不道德,首先应该被谴责。”阮齐林说,如果微信红包是对特定人的捐款,那么钱款的所有者就是捐款人以及被捐款人。在这种情况下还去抢红包,是违背他人意志取得他人财物,如果构成“数额较大”,一般超过2000元,即属于盗窃,和偷募捐箱里的钱性质一样。

     但阮齐林也表示,微信抢红包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事物,抢走善款红包的人,可能有点儿戏的心理,觉得用外挂软件抢试试,没有意识到抢走的是别人的救命钱,因此主观恶性不大。

     朋友圈捐款不叫慈善募捐3月16日,慈善法草案将在全国人大闭幕大会上进行表决。朋友圈、微信群里的爱心捐赠活动是否受到法律保护?慈善法草案是否会对像“李超”抢红包的这种行为进行规范?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则告诉记者,慈善法草案没有明确对朋友圈募捐行为进行规定。慈善募捐是以慈善组织为主体,为了慈善目的开展的财产活动,这是慈善法草案所规范的行为。而在朋友圈、微信群里为亲朋好友进行的爱心捐赠活动不叫慈善募捐,这是一种自愿行为,属于赠与性质,此次草案对这类募捐没有涉及,而是有意规避。

     谈到“李超”抢走善款红包一事时,王名表示:“这件事不涉及慈善组织,不属于慈善法规范的行为。建议通过其他法律途径来处理。”

     王名认为,如果群里想经常做类似的募捐活动,又想得到法律的保护,那么建议申请成为慈善组织,或者去找一个慈善组织进行合作。“如果两者都不想做,那这种行为的风险就要自己承担。”

     慈善捐款每笔都得向社会公开

     那么,个人如果遇到困难,需要解燃眉之急,除了朋友圈求助,还可以怎么办呢?王名表示,我国有52万余家各类慈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的信息,通过窗口、网站、朋友介绍等渠道随时都可以获得,申请流程简单。今年还会大大降低门槛,将有更多的慈善组织产生。

     □来源: 京华时报

     □责编: 齐晏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