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没能登顶珠峰的“人梯”走了!可多数黑龙江人可能还不知道他…
2016/4/28 生活报

    

    

    27日6时35分,国家前登山队队员、国家运动健将刘连满因双下肢股动脉血栓引发并发症,医治无效,在哈尔滨去世,享年83岁,追悼会将于29日7时在哈市西华苑401厅举行。刘连满生于河北宁河,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作为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中国登山队突击组成员,在海拔8700米峭壁处连续托顶三位登顶队员,并冒着生命危险把仅有的氧气瓶留给突击顶峰的队员,为此被誉为舍已救人的模范。曾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那个没能登顶珠峰的“人梯” 走了

     83岁的刘连满,在人生中的最后几天仍是清醒着的,他需要决定要不要截掉自己的双腿。

     老人最终选择了有尊严地面对死亡:撤掉呼吸机,把儿孙们召集在一起,做了最后的告别。这一刻,亦如56年前那次无畏的告别——27岁的刘连满站在珠峰8700米的冰冷岩石上,把氧气瓶留给同伴,自己做人梯,托举着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登上峭壁。

     挥别队友后,他写下了这样的遗书——“富洲同志: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三个人去完成吧!我这氧气筒里还有氧气,留给你们三个人胜利回来时用吧!你们的同志刘连满”。

    

     资料图

     半个耳朵冻掉了,已经不抱生还希望的刘连满最后熬过了酷寒、缺氧,奇迹般地活着等到了队友下山,但他的人生轨迹却因为“最后那几米”而发生了改变,没有像三名登顶的队友一样在中国登山协会担任要职,而是悄然地回到哈尔滨电机厂,任职消警科长,后来却因为赶上“割资本主义尾巴”,他变成了普通工人,清贫地度过了一生……

     这些年来有那么几次,都禁不住想问问这位老人:“如果,把时钟的指针调回到1960年的那个5月,您还会选择放弃登顶做人梯吗?”

     他的人生没有选择的机会

     “晚上我还得去他家看看,把省体育局的一万元慰问金带去。明天,国家登山协会的两位官员也会飞过来,送刘老最后一程。”省登山协会秘书长祁跃东说。

     其实,一万块钱对于一直打工到70多岁刘连满来讲,不算个小数,他一生为了自己的三儿一女不停地奔波着,却也没攒下几个一万元。

     “我爸这辈子不容易,没享过几天福。”刘福琴提起父亲很是感慨,“他几乎什么苦都吃过”。

    

     没错,刘连满的一生没有什么好的选项,一路走过来就是为了能——活下去。五岁那年,父亲去世,他和母亲要过饭,艰难过活,长大一些他还给地主扛过活,所以说,能在18岁去哈尔滨电机厂谋个职已经非常知足了,更别说1955年被选拔到中国登山集训队了。

     那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刘连满作为登山突击队的领头羊走在前面开路,这需要耗费更多的体力,面对着高大的“第二台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高墙的经历,他没有选择,在第一时间就决定自己当“人梯”,因为他知道怎样做。

     1960年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是这样描述的——“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刘连满……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他先把屈银华托了上去,然后又托贡布。”就这样,刘连满耗尽了自己所有的体力,身体极度虚弱,“上或者不上”其实已经没得选了。

     因为“文化大革命”取消了登山运动项目,1973年刘连满到老单位哈尔滨电机厂报到。但是为了一家老小的吃食,也为了筹点钱给妻子治病,刘连满卖了一头自己养的猪,结果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撤了职务。对于此,他依旧没得选。

     一辈子不改初心的人

     “登山英雄”的光环似乎只停留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为了生计却要不停地四处打工,而自从1993年退休以来,适合他这个年龄的工种只有一个——更夫。

     那个健壮如牦牛般的汉子老了,当年能挑几百斤的煤,现在已经不再适合干体力劳动了,“我姥爷去年得了脑血栓,但是后来好得很彻底,几乎和正常人一样了,但是他们登山运动员因为气压、温度等,大多都有一个职业病,那就是血栓,这回是双腿,下肢都坏死了。”刘连满的外孙小冉说。

     2011年的时候,正是为了给外孙找份营生,刘老独自寻到了省体彩中心,求他的老友、中心主任董金忠,“能不能给孩子批个体彩彩站?”

    

     刘连满

     后来,竞彩彩站因为销售品种单一,没有继续经营下去,也没有赚到什么钱。刘连满留给自己孩子们的,也没有什么资产,只有自己一辈子都在实践着的两个字——踏实。“他弥留之际跟我们说,大家一定要团结,互相照顾,踏实工作。”刘福琴说。

     刘连满的家中摆设非常朴实,只有一些生活必需品和简单的家具,墙上的黑白照片讲述着主人的不同寻常。刘连满曾经表示,1963年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时间,那年他和容国团代表国家体育局,参加了建国14周年的国庆活动。其实,对于国人来讲,刘连满最辉煌的时刻却是他这默默无闻的56年。

     “医生说,如果选择截肢,这个岁数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省登山协会秘书长祁跃东无奈地说。

    

     资料图

     就这样,任由坏死的双腿里血栓继续扩散,刘连满只能等待,等待那个56年前与他擦身而过的死神。“让我欣慰的是,姥爷今年的实际年龄是87岁,不是83岁,当年具体怎么变成差四岁我也不知道,反正他老人家高寿,安祥地走了。”小冉说。

     半个世纪走过,这个人从未感叹过命运的不公,当年他接受采访时是这么说的:“我是由于家中的妻子病重,主动要求调回电机厂的,包括现在我居住的这个房子,都是靠大家帮助才得以实现,所以说抱怨和后悔是肯定没有的,反而是多了一份感谢。”

     这是一个怎样的灵魂呀!

     再回到那个问题,“如果,重新来过,在1960年的那个5月,还会选择放弃登顶做人梯吗?”

     2011年,在外孙小冉彩站的开业典礼上,刘连满面对这个略带冒失的提问,是这样回答的:“我当时确实认为自己不行了,当不当人梯,登不登顶峰,你说,还那么重要吗?只要能让我们四个都活着,我想,哪一个人都愿意当这个梯子。”

    

     记者 吴哲

     □责编: 王德斌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