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通欧洲东出海|写在“龙江丝路带”跨境通道全线贯通之际(二)
2016/4/28 生活报

    

    在2015年第二届中俄博览会上,黑龙江日报精心策划出品的卷轴版“龙江丝路带”。

    

     中西文化水乳交融

     “龙江丝路带”,是个创举。是追随一个更加伟大的创举之后的龙江创举。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了可以载入史册的演讲《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在演讲第一次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并确立了“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原则。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辉煌未来出发。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体现创造战略机遇的中国智慧,成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桥梁。

     机遇?机遇!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彼时彼刻,机遇还是一个初始乍现的影子。谁先发现它,谁能抓住它,才是真正的机遇。

     2013年12月23日,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宪魁明确提出:“持续扩大和深化合作内在动力不足,这是对俄开放的最大问题。转型升级、深化和扩展合作,需要战略性构想和创造性举措”“要利用满洲里至绥芬河铁路通道,打通一条起自黑龙江通达俄罗斯和欧洲腹地的新‘丝绸之路’。”龙江,又一次历史性地发现和把握了机遇。

    

     资料图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机遇的发现,如一粒种子的发芽,还仅仅是一切开始的开始。而机遇的真正到来,需要谋划,更需要创造。机遇意识归根结底是一种前瞻意识,并体现为一种具有预见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战略思维。

     2014年4月省委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构建“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设想,8月正式向中央提交了关于黑龙江构建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议报告。

     随后,好消息接踵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对报告作了重要批示,对构建“龙江丝路带”设想予以肯定鼓励。张高丽副总理就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研究我省的建议。汪洋副总理派商务部来我省进行调研,解决对俄经贸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2015年3月28日,商务部、发改委、外交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预热已久、举世期盼的“一带一路”规划正式面世。“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至此,“龙江丝路带”正式纳入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

    

     资料图

     一子落而满盘活。“龙江丝路带”作为一条国际贸易的物流带,一条要素集聚的产业带,一条互利共赢的开放带,为龙江的发展打开了巨大的空间。

     从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龙江丝路带”的总体设想,到成功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只用了短短的一年。这是省委、省政府运用世界眼光、拓展开放思维,着眼国家大局、找准发展定位,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扎实工作的结果。

     虽然,我们与古老的丝绸之路相距甚远,与汉唐盛世的长安古道并无亲缘。但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与梦想的“一带一路”,在祖国北极和东极交汇的黑土龙江,在天空、在大地、在遥远的大海、在看不见的地下、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正在构筑超越历史、跨越时空的“龙江丝路带”的瑰丽开篇。

     精彩H5微页,为您更好展示文中内容,想要大饱眼福,请猛戳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