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舍老道外:搬走的家与生活,迁不走的情与记忆……
2016/5/22 生活报

    

     老道外,是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一部分。称其“老”,是因为现在的道外区是过去的道外区与太平区合并的一个新道外区。但最有历史意义与研究价值的,还是原来的那个道外区,哈尔滨人也都把这个老城区习惯地称为“老道外”。老道外,是老哈尔滨人心中的一座豪华城堡,即使陈旧即使渐糜,也永不坍塌。

    

     好多外地来哈尔滨旅游的朋友,

     都要去老道外走一走。

     那里曾经辉煌,

     浓缩了哈尔滨的历史。

    

    

     19日,

     是哈市道外区靖宇街棚户(危房)改造项目内居民交房验收首日。

     据道外征收办统计,

     截至当日17时,

     当天共有500户居民交房。

     对于即将离开居住了半辈子的老宅搬入新居,

     居民们笑的合不拢嘴,

     但更多的是依依不舍……

     1 要走了,再看一眼前半生的家

    

     在靖宇街棚改居民搬迁验收现场,排了4天队的道外老户何明奇夫妇终于赶上了头一份验收。验收完成后,他们与那装载半生酸甜苦辣的老宅做了最后的道别。

     “你家的电表赶紧停了,别丢了。这布门帘不要了吧?”一名工人问道。

     “先等会吧,等会再拆。”老何说,看着卧室的布门帘,他的眼中又浮起一阵怀念。

     2 追忆30年前“老道外”的一天

    

     王寿考老人拄着拐棍,坐在在一处阴凉花坛边上,眼神里还带着回味。

     “我今年82岁了,在这里住了有30多年了,以前这里最繁华的地方也就是京剧院、电影院了。新闻、松光、靖宇、红星,还有那个澡堂子。要是礼拜天休息,早晨出去,洗个澡,再到饭店吃点饭,然后看个电影,就是一天。”

     30年后,北五道街这块,早晨都冷冷清清的,老伙伴都没有了。”王老感叹,往昔的老道外已不在,现在就等着搬新房了。

     3 难舍十八道街小吃

    

     刘大姐告诉记者,虽然对老道外有感情,但还是愿意走。“自家的房子已经不能住了,都漏天了,雨天屋里比外面下得还大呢。”

     “我们准备搬到陶瓷,离不开道外啊。上江边也近,买吃的也便宜,我们道台府那早市可好了,还有十八道街小吃。”刘新大姐怀念地说,“小时候我们买东西就去同记、四百,过年过节妈妈爸爸给买烫绒裤子。”

     其实,关于老道外,记忆中的不仅仅这些,下面是更多的关于老道外的故事和光影,说好了,只能看,不许哭哦!

     难说的再见

     在靖宇街405号院内,做了30多年邻居的孙大娘与杨姐夫妻俩站在二楼上,不约而同地寻找着共有的回忆。大院北屋的孙大娘是名人,开了30多年的裁缝店。已经许久不见的南屋姐妹,赶在动迁之前回来看她。她们年轻的时候,经常互相串门,诉说心中的委屈。虽然,南屋的姐妹搬走了,平时会有电话联系,但总归是想念的。

    

     孙大娘与老姐妹正在看刚拍的合影。真心希望幸福和微笑不只是停留在照相的那一刻。

    

     好家庭的牌子还很鲜艳。只是,如今这块牌子可能要挂到别的地方去了

     靖宇街393号楼内,刚刚办完验收的人们,在廊道里谈着这几年的状况。“靖宇街393号20门,敬老养老好家庭”的门牌,依旧清晰可见,这曾经是一位67岁老人的家。如今,他和跟儿子特意回来收拾旧屋。无意中翻出的一张彩色照片,都已经成为了陈年的记忆。

    

     曾经的风华正茂,如今却将岁月的流逝映衬得更加悲凉

    

     认真的仇师傅,他修理的是钟表,见证的是时间的变迁

    

     老哥儿们喝两口,他们都是老道外变迁的见证者,跃动的孩子,为了已经老旧的街区增添了快乐的元素

     “

     在《城市的世界》一书中,作者安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他感叹道:“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是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

     □记者:齐晏 栾德谦 张涛

     □责编:石玉铎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