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网上网下同心圆 凝聚群里群外向心力
2016/6/29 生活报

    

    (点击链接中单图文的蓝色文字,可以直接进入微店进行购买哦!)

     李东 网聚新桃旧李 锵锵经济万象

    

    


     哈工大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李东在龙江经济学界很有名望,企业界、经济界弟子众多。2015年,在面对外界唱衰东北来势凶猛的时候,李教授拍案而起,一声“龙江发展的力量是谁也挡不住的”引发热议,不但点出了我省的发展机遇和潜力,更为龙江人增强了信心,提了精气神儿。

     这样的老教授应该是忙于教学的吧?没想到他竟然是个“手机控”,不但有时间“微生活”,还“不务正业”地建了个微信群名叫“东门庆”!别想歪了,东门庆里都是李教授的学生。“东门”自是李东门生之意,“庆”是学生们乱起的,叫得顺口,老师也就只好跟着学生走。

     桃李天下教学相长

     师门一派自古是国人关系中的重要一脉。师出同门,犹如文化谱系中烙印着同样的DNA,自比普通校友更来得亲近。

     李东教授一直有和学生们保持联系的习惯。2012年,一次师生聚会后,正流行的微信群成了连结李东和学生们的新方式。“东门庆”里汇聚着李东从1998年到现在教授的130多位学生。年纪最大的已经50多岁,小的才20出头。

     从国企高管到私企老板,从外企职员到在校学生,这群师兄弟们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虽然经历不同,年纪相差也大,却都是精英人士,有时候讨论问题可谓“智慧的小火花散落一地”,精彩异常。李东教授那篇《龙江发展的力量是谁也挡不住的》更是在群里引发热议。学生黄文涛对记者说,“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老师的话是激起千层浪的石块,不可或缺。信心比金子还珍贵。作为学者,老师的行动是负责任和有深远意义的。把信心的种子栽到人们的心坎里,就能开花结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即使群里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毕业。李东还是会经常在群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诉大家,并与那些位居高管的学生交流。“他们中有些人在企业做高管很久了,实战经验比我强。我们交流的时候,群里的小孩子们都看着、听着,相信他们也在用心学着。”李东教授建立这个群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搭建一个平台。即使群里讨论的问题深,也不怕,可以开阔孩子们的眼界。生活中“无处不经济”,留心皆学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李东曰,网络时代,人人行皆有我师。如今教学相长,学生们已经成为他这个经济研究者在各界的触手、信息的搜集者,甚至是棋逢对手。

     网络现实自由穿行

     “东门庆”本就是一个相互熟识的师生群,虽然移师网络,却不忘初心。李东教授每年都给自己的学生们“开小灶”——每年春秋两季,只对东门弟子开放的闭门论坛。

     “这个活动已经坚持十年。”学生晓燕在群里担任秘书长助理。在做学生的时候,她就帮老师联系这些师兄师姐们,如今虽然在微信群里大家天天“见”,却依然期待现实中的交流,尤其是李东老师的“小灶”,让这些学生们重温校园生活的同时,又引向更深邃的思考,堪称一种幸福。

     其实,“东门庆”早已经不单单是师兄弟们思想碰撞的社群,也成为现实合作的平台,群里经常会有关于企业信息的交流。“早上有人问有谁做制冷设备,立刻得到了回应。”李东说,很多经济合作没有成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他的学生群体中,在企业界的比重很大,需要互相交流、各取所需。

     网络上的无间交流也帮助李教授在现实中穿行。前一段时间,有学生微信邀请李东去农业大县肇源调研。当地新搭建了三农服务中心,邀约育种、生资、农机服务、农技授课等企业和服务部门前来为农民服务。这种由政府审核,为服务部门做信任背书的平台,让农民放心,也让李东很振奋。去年省内热议的稻田鸭,县里都在按产业链谋划鸭子怎么做熟,鸭毛怎么办?“到各县去看,发展的思路明确,意识完全符合市场发展规律。龙江的经济一定会有起色。”李东说,他把这些内容又转到群里,为的就是让学生们,尤其是那些做企业的人坚定龙江发展的信心。

     “人生的路总有波折,发展也不会是坦途。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总能发现发展进步的一面,所以愿意把这些分享给同学们。”李东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回应。有人戏谑地和记者说,别看我们名字“歪”,其实是充满正能量的一群人。而且群中的讨论不止于经济,每有社会焦点展开讨论时,必有高人发出立足现实,高屋建瓴的点评。每每都让20出头的小孩子发出“献上我的膝盖”的赞叹。

     花式红包迷人眼

     别以为一群学经济的精英们聚在一起就不“扯淡”。面对红包,谁也不能免俗。可精英的玩法都和别人不一样。50元的“大象包”、10元的“猪肉包”、20元的“牛肉包”,抢红包的标准竟然制定了11项,一发红包红雨连片,低于一毛的小可怜还要发“掉坑包”。

     “气氛还是需要活跃的,好在大家都知道适可而止。”在李东教授眼里,虽然现在的生活里已经离不开微信,但他有自己的原则——微信是一种公众社交工具,可以分享见闻、可以互相交流,却要把私生活和公众分开,所以他的朋友圈中全部是转发话题,一张自拍都没有。“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主要看使用者怎样用。我们不能被微信绑架,而是要利用它。”在记者眼中“微生活”是李东和学生们紧密联系的纽带,也是他在网络中的三尺讲台,他要把教师生涯进行到底。而“东门庆”也成为了学生们理论与实践“和鸣锵锵”的最佳论坛。

     代金生“掌舵”校友全球群

    

     代金生是500人“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全球群”校友群主。他寸头方脸、目光炯炯、身材魁梧,显得比天命之年的实际年龄青春许多。是爱骑行、爱钓鱼、爱健身的生活习惯“减龄”,还是因操持着这个盛满青春记忆的校友群而面自粹润?或兼而有之吧。

     代金生是学电子工程出身,自我评价是“对黄河以北的中国光纤通讯事业作出一定贡献的哈尔滨民营企业家”。代金生更喜欢“公民小代”的标签,“公民小代”热衷公益事业,他建校友群的初衷也透露出“60后”的理想主义情怀:为校友间沟通搭建桥梁,也为这些知识层次较高的人群打造一个融会社会共识的平台——对国家的未来抱有理性的支持。

     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哈尔滨人乃至黑龙江人都对“哈军工”有或深或浅的了解和敬意。“哈军工”退出了军队系列之后,名字被历史尘封,拥有青甍黛瓦、飞檐翘角独特教学楼的大院也两易其名先后为哈船院和哈工程。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从这里走出的学子是一脉相承的校友。“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全球群”里有年过七旬的哈军工校友,也有在校的“小鲜肉”,年龄跨度一甲子,彼此视为一家人。去年年初,建群三天500席位就全部占满,群外还排着数千名“等位”的校友,可见该群的吸引力。

     不论哈船院,还是哈工程,院系班号仍沿袭“哈军工”时期类似部队番号的代号,譬如,00-111,就是2000年入学、一系(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班,凡入群的校友自觉把昵称改成姓名+班级番号+城市,生疏感顿时全无。

     24小时不打烊也是这个群的显著特征,几十名身在异国的校友,把群升格为全球的性质,国际范儿十足。白天讨论的话题到了后半夜,身在欧美的同学们开始“接龙”了。在这个“全球群”里有欧洲群秘、美洲群秘、大洋洲群秘、东南亚群秘,分管各地校友联络。新西兰的校友说:“在这个群里可以眺望祖国,回忆青春,感受校友的温暖和友爱。”

     校友间无形的情感沟通带来了一些实打实的产学研转化,这是让群主代金生感到意外和惊喜的。南方的校友刚在群里发布一个高科技项目,北京的校友就有意对接,两个在校期间没有任何交集的校友“私聊”后成了合作伙伴。这样的“喜相逢”故事在群里不胜枚举。

     除此之外,捐助患重病校友、提携在校学生创业、助力学校发展建设,群主代金生的公益心在校友群呈现“乘数效应”。

     “微”风传递正能量

     代金生之所以当得了这“一个加强营”的“营长”,不仅缘于他对母校的热爱,还缘于大学时代在学生工作中锻炼的才干。1985年~1988年间,他担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学生会主席、校学生总会主席,展示出非凡的组织能力,把当时该校的学生社团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曾以学生会而非校方的名义请来省领导为“首届大学生英语周”助阵。代金生还出任黑龙江省学联执行主席。如今,昔日学生会五大部长都是各界成功人士,但是他们不论是董事长还是总裁,在“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全球群”里继续履行“部长”之责,依然服从“主席”的调遣。

     一名校友评价校友群群主:学长能集思广益,不带主观倾向,让大家各抒己见,使群成为校友们乐于驻留的地方,充满了自由快乐的群风。快乐的群风源自代金生对校友群“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管理原则。校友发商品广告,准!发征婚启事,不仅允许,群主还热心撺掇。群友们百般调侃他,他非但不怒还频频发红包。但是若出现不和谐的言论,群主就发“瞪眼”等表情图,或用正能量的帖子进行冲刷和矫正,代金生说:原则性问题我绝对“冷处理”而不是“和稀泥”。

     地处内陆的哈工程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人才的摇篮。在“蛟龙号”上,在“辽宁舰”上,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将军领队的队伍里,都有该校校友的身影。今年年初,当校友文经放把蓝色的校旗带到南极长城站发回照片时,校友群里一派欢腾、喜悦和自豪。而当出现南海问题时,校友们都会彻夜开“卧谈会”,捍卫海洋领土的决心溢于言表。群主代金生以“淡定且坚定”的态度,调整群聊的方向和节奏。

     代金生认为,群风就是社会风气的投射。把爱国、敬业、助人、和谐的微信群风无限复制扩大,必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代金生认为融入血液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工人家庭熏陶使然。翻看他的微信可见,庆祝哈尔滨解放70周年的纪念活动他倾情参加;“五一”环太阳岛长跑,他陪健将级的妻子同去;一集不漏地看《东北抗日联军》电视剧后,又去东北烈士纪念馆看史料加深印象;去年一年他从省图借阅百本文史哲方面的图书……“从来都不淡漠”的青春热情依然如故。

     代金生业余时间的很大一块都用在校友群的管理上,有时早上还在群里放“嗒滴滴嗒”起床号的音频,那是这所大学六十多年一贯以之的铃声,也许这个细节能为校友开启积极向上的一天。他说:“青年时代我担当学生会主席秉持不为官不为利只为同学的宗旨,如今我当500人校友群群主依然是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同学。”

     作为校友群的群主自然少不了迎来送往,许多从未谋面的校友慕名来哈尔滨找他,他从不嫌麻烦,他笑呵呵地说,“朋友圈”越来越大,真好!妻子和他是大学同学,自然理解并支持丈夫的这份“工作”。

     以知促行,行动还要从线上到线下。当上“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全球群”的群主之后,代金生在海内外校友中声名远播,去年年末他受邀参加哈尔滨工程大学四川校友会交流活动。在“创业成长与分享”环节,校友为校友的技术创新项目出谋划策;筹建“哈工程全球校友资源平台”,大家集思广益;还提出“发扬母校传统,坚守各自的领域做精做深”的倡议。更为精彩的是,一位从深圳来黑龙江搞有机农业的校友,不辞辛苦将有机大米空运入川,不仅使四川校友对母校的回忆从舌尖延伸至心头,更让四川校友为黑龙江的绿色食品当义务推销员。

     事业有成的代金生本可马放南山悠哉游哉享受生活,可是他却选择了为500名校友“看家护院”的苦差事,四处奔波,乐此不疲。他说:“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我才真正感觉到自身价值的存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还真不屑!”

     黄文明乐在聚人气 活动谋发展

    

     黄文明在绥芬河一家网络公司从事技术工作,他爱好广泛,平时偶尔写写随笔、制作一些电子小设备和电子管功放,但这些似乎都不是他最终想要的。当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单反相机后,他就一下子扎进户外活动中并爱上了这种生活方式。大自然的阳光和空气深深地吸引着他、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成了他镜头里的景致。每当他把满意的照片配上优美的文字,放到网上与朋友一起分享时,他就感到无比的快乐。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一个户外团队,参加了一段时间活动后,黄文明对此产生了兴趣,他萌生自己也建立一个户外运动团队的想法。在朋友的鼓励下,2012年7月份,他在绥芬河文广新体局和民政局办完相关手续,一个叫做”绥芬河乐活户外俱乐部”的团队正式成立了。

     群主靠心细聚人气树威信

     随着活动的陆续开展,“乐活户外俱乐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户外活动爱好者。在群和俱乐部管理上,黄文明积极听取和采纳组织机构成员和队友的意见。凡是有产生费用的活动,他和每个队员一样均摊费用,绝不少花一分钱,一点点他树立了在群里的威信。为了经营好这个团队,在每次组织活动之前他都和领队对线路进行分析,有的还要亲自走一遍,对活动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好预案。良好的信誉和细心地服务给他带来了兴旺的人气,截至目前,“乐活户外俱乐部”QQ群近1000人,微信群近400人。

     为了让群成员们交流更加顺畅规范,在黄文明的群里随便推送的广告信息是要被拒绝的。规范的广告发布行为,是由俱乐部建立起一个商家名录,对积极参加活动和对俱乐部活动提供过赞助的企业和个人商家,由俱乐部委托信息平台免费发布,增加了群员的向心力。

     “乐活”群倡导健康理念

     黄文明和他的“乐活”积极接受群友的建议,在坚持户外运动的前提下,他又带着队友开始尝试做一些公益活动。确立了俱乐部公益、阳光、运动、健康的宗旨,增强了俱乐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俱乐部和绥芬河友谊社区结成了共建单位,还成立了党支部,隶属两新工委,为俱乐部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多年来,随着公益活动的不断开展,绥芬河市委宣传部、文广新体局、两新工委给予了大力支持,把更多的公益事业、对外宣传和户外活动及比赛交给俱乐部承办。随着队员的增加,俱乐部又相继成立了腰鼓队、健身操队、俏夕阳广场舞队和小剧团。队员活跃在全市很多社区,和社区一起进行文化下乡义演,让更多市民参加到全民健身的活动中来。

     2012年10月份,“乐活”刚刚成立三个月时,俱乐部就成功承办了全省大型户外活动——《重走抗联路之三十二次再进绥芬河》,全省500多名户外爱好者,穿越了天长山要塞,缅怀英雄嘎丽娅;俱乐部还接连承办了两届中俄千人露营大会;连续四年举办了绥芬河市风筝节;成功主办了2014年绥芬河市中俄跨年夜篝火晚会;承办了绥芬河首届《春花节》摄影大赛;主办了绥芬河市首届《户外俱乐部大赛》。俱乐部每年都组织节目进行文化进社区表演。他们经常组织文娱部和队员给敬老院老人演出节目、包饺子、理发。夏天经常组织捡拾白色垃圾,冬天举办给野生动物投食品活动。公益活动一直在持续不断的开展。

     今年4月,配合绥芬河市举办陪俄罗斯徒步爱好者季玛走一程活动,在全国各大网站上都能看到“乐活”人和“乐活”的旗帜同季玛的合影。“乐活”在活动中倡导健康理念,为绥芬河市的户外运动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做出了贡献,带动更多的人走向户外,走近了健康。

     4年业余时间都和群友一起过

     黄文明说,他最难忘的是“乐活”首次组织活动,那天下着雨,参加活动的队友近90人,当看着这么多支持他的面孔站在他的面前,他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把俱乐部办好,不能让这么多队友失望。他难忘第一次年会,那是在俱乐部刚刚成立四个月之后,近三十个文艺节目的表演表达着俱乐部成员对他行动的支持,连续四届的年会,一次比一次成功。俱乐部的大部分队员,都把俱乐部当成自己的家。他说,是因为有队员们的无私支持,俱乐部才脚踏实地走到了今天,也成为绥芬河市里户外活动的先锋。在2015年全国超级俱乐部东北区评选中,“乐活户外俱乐部”被评为全国东北区十大户外俱乐部之一。

     黄文明说到家人对他办俱乐部的支持,非常感激也很惭愧。自从俱乐部成立以来,活动基本都在周末,细算下来近三百次活动他牺牲了自己近三百个周末。别人可以随意选择哪次参加和不参加,而作为群主他却是必须到位。四年来他的业余时间都是和群友队友们一起度过的。好在,他的妻子十分支持他的工作,每当有大的活动,妻子也主动帮着做准备工作。

     四年过去,黄文明正在筹划俱乐部的多元化、集团化发展,为俱乐部更加茁壮的成长注入新的活力。他说,俱乐部未来要想发展,一定要有经济实体,帮助待业的队友在俱乐部的企业中就业,也为绥芬河的待业人员再就业创造一些岗位。有了收入来源,可以支持俱乐部在健康循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马丽丽带领宝妈开创健康事业

    

     “永远不要担心现在太晚!没有去经历,又怎么知道已经来不及?相信自己,35岁一定会比25岁活得更加美丽夺目。”这是宝妈创业群群主马丽丽最喜欢的一句话。

     马丽丽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原本在重庆一家大型国有研究院有着稳定的工作,然而,半年前,33岁的她突然辞职,卖掉了房产,放弃了城市生活,和爱人一起回到老家我省延寿县,带着群友们的梦想开始了追梦之旅。

     如今,她带领群里的妈妈们,一起创建了一份专注于儿童食品安全的事业,努力传播食品安全正能量。

     为了宝宝食品安全妈妈们相约创业

     有了宝宝以后,马丽丽跟很多妈妈一样,开始担忧宝宝饮食的安全问题,经常在各大母婴论坛上和妈妈们交流做辅食的经验。为了让宝宝吃得更加健康,她用蔬菜汁、水果汁和面做各种造型的小面片,不仅颜色鲜艳增强了宝宝的食欲,而且营养丰富,无添加。这样的创意吸引了很多宝妈想要了解面条的制作方法,她便组建了一个妈妈群,每天在工作和照顾宝宝的间隙在群里分享宝宝面的制作方法。多次交流以后,妈妈们迸发了创业的火花,于是相约一起创立一个品牌,为更多的宝宝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

     心意相通丈夫支持妻子辞职创业

     马丽丽和爱人白先生是高中同学,相恋10年结婚5年,得知她和群友们的梦想之后,几经考虑,决定全力支持。2015年年底,他们辞去了稳定的国企工作,卖掉了房产,放弃了城市里优越的生活,带着一岁半的宝宝,举家搬迁到盛产粮油蔬果的东北农村。为了早日让孩子们吃上放心食品,爱人每天起早贪黑带领工队建厂,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建起了工厂和标准化加工车间。有了爱人的全力支持,她和群友们有了坚强的后盾,全力以赴的开始经营这份事业,尽情实践着她们的梦想。

     带领全职妈妈找到人生新方向

     创业群里大部分都是全职妈妈,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等孩子慢慢长大,却发现自己已经跟社会脱节,找不到人生前进的方向,想要改变但没有足够的勇气。群主马丽丽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梦想的追求感染着群里的每一个人,她每天都鼓励大家制定目标,根据自身的情况一步一步前进,群友们在她的带领下,互相分享着自己在这份事业中的成长点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马丽丽注意到有一位宝妈平时很少在群里说话,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她在生了一对双胞胎宝宝之后,因为身心的变化,患上了产后忧郁症,甚至厌恶宝宝,整日以泪洗面,对生活绝望了。马丽丽就经常跟她聊天,分享如何充实自己的空余时间的方法,并建议她多和群里的宝妈们交流。群里的姐妹们每天清晨起来都要和她聊聊天,分享一些趣事,再说说当天的打算,不让她感到孤单。在同一城市的宝妈还曾约她出去,一同到医院给身患重症的小朋友捐款捐物。渐渐的,这位群友终于恢复了健康,对生活又燃起了希望。

     就这样,妈妈们每天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努力地做着这份事业。随着品牌被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妈妈们在分享食品安全正能量的同时,也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有了一份自己的事业,并且得到了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为了宝宝食品安全,妈妈们相约创业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每天都有熟悉的或陌生的伙伴加入群里,这份事业越做越大,然而,就在这时,马丽丽的公公被查出患了癌症,爱人和婆婆带着公公去北京做手术,管理公司和照顾孩子的重担交到了她的手上,她坚持每天抱着孩子去工作。群里的妈妈们知道了这个情况,有的给孩子寄来衣服零食,有的寄来各地特产让她补养身体。还有细心的妈妈为了鼓励她,经常分享顾客发来的感谢信,表达渴望加入群里,一起把良心产品分享给更多的家庭。每每这个时刻,群里都会沸腾起来,群友们庆幸能够结识群主,从事这样有意义的事业。就这样大家好像隔着千山万水相拥在一起,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充斥着妈妈们的内心,让大家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这份事业的意义。

     猜你喜欢

     逆天!一个班10人考上清华北大!占两校在我省招生总数4分之1

     家庭煮妇比吸烟者更容易得肺癌!给家里做饭的TA看看吧……

     □来源黑龙江日报

     □记者 桑蕾 徐明辉 杜怀宇 贾晶

     □责编: 石玉铎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