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网上网下同心圆 凝聚群里群外向心力
2016/7/19 生活报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欧阳丽娟 让龙派旗袍绽放“华”彩

     欧阳丽娟

     记者 董新英

     说起旗袍,总会让人想到端庄、秀丽、优雅等字眼。旗袍,是一种内外和谐统一的典型传统旧时时装。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近代中国女性的贤淑、典雅、温柔、性感和清丽。欧阳丽娟就是一位身穿旗袍气质优雅的女子。她是报名参加此次“2016龙江最牛群主”评选活动的纯女性团队——哈尔滨市旗袍协会微信群的群主,同时也是该协会的会长。哈尔滨市旗袍协会微信群2014年9月30日建立,现有450多名成员。协会打出了“穿中华旗袍,扬冰城风采”的口号。作为旗袍协会会长,欧阳丽娟的性格中更显细腻和婉约。

     旗袍源于北方 修饰美 秀出美

     欧阳丽娟1961年生人,她从不避讳说自己的年纪。记者见到欧阳丽娟,是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一家装修考究的茶室里,她一身素色旗袍,泡上一杯陈皮,开始娓娓道来她对旗袍的痴迷和钟爱。欧阳丽娟一直经营着自己的公司,在商界颇有声望,是哈尔滨市南岗区人大代表。她说,她有26件颇为讲究的旗袍,爱上穿旗袍是从她做服装生意开始的。她认为旗袍能够给女性带领自信和优雅,最初只是二十多名闺蜜一起穿旗袍小范围内搞活动,建微信群后,人越来越多,通过和南方的旗袍协会接触,才萌生了建立哈尔滨旗袍协会的想法。欧阳丽娟说,现在打理旗袍协会这项副业已经强势压倒主业,她正在逐步从生意里脱身。她也慷慨解囊,将自己的旗袍贡献出来给大家穿。她说,群主和会长这一称号于她而言,就是一种责任,是给大家服务的。协会的微信群虽然刚刚建立一年多,但是活跃度非常高,因为协会组织了很多的线上线下活动。成员们身着旗袍,或研磨挥毫,或挽袖作画,或剪枝插花,或焚香烹茶……她们或温婉、或柔美、或妩媚,年龄、职业虽各不相同,却都钟情于旗袍,喜欢传统文化。姐妹们都说,通过参加旗袍会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提升了气质更增添了自信和对生活、对家庭、对社会的感恩。欧阳丽娟说,通过研究才知龙江就是旗袍的发源地,将身上的旗袍赋予地域的色彩,打出“龙派旗袍”的标签,成为协会的更高追求。

     和谐奉献 绽放龙派旗袍魅力

     曾丽华是一年前加入旗袍协会的,是协会T台秀的指导担当。她说,欧阳会长每周都会将大家聚在一起,自己为大家找活动场地,进行走秀训练,她觉得这个集体很温暖。她说,旗袍协会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集体,在这样一个有品位、有品质的群体里觉得非常幸运。徐冉是旗袍协会的一名新兵,她是一名机关单位公务员,刚刚加入旗袍协会两个月。徐冉对记者说,参加协会20天时间体重减了8斤,腰椎和颈椎疼痛有所缓解,训练时感觉像是在做轻度的牵引,家人们都说她每天的开心写在脸上,更优雅自信了。看到欧阳会长为协会的大小事忙得不可开交,她主动承担了不少工作。

     欧阳丽娟说,协会成立到现在,活动一直不间断,有活动就有费用,为此她自掏腰包,还利用个人关系到处“化缘”。为了促成姐妹们的上海行和港澳游,她找到赞助企业和免费为大家订做旗袍的服饰厂。当她们翩若惊鸿的旗袍佳丽亮相上海外滩,引来中外宾客竞相围观,驻足许久拍照留影不肯离开;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留下了身着龙派旗袍姐妹们绽放的笑脸;在威尼斯人广场上演了旗袍人走秀的倩影;在珠海漫游一路欢歌笑语……欧阳丽娟说,旗袍是中国国粹、女性国服、国之瑰宝,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近几年来这股优雅的中国风蔚然复兴,渐成世界新潮流,作为龙江人,她希望这个团结的集体能够为龙派旗袍绽放风采。

     美与公益同行 龙派旗袍或成品牌

     欧阳丽娟介绍,从2014年至今,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大型旗袍展示活动和旗袍文化传承活动。2014年底,在光阴隧道举办哈尔滨市旗袍协会年会。2015年,协会参与了“三八”节民族风?旗袍情——哈尔滨市各族各界妇女“三八”联谊会演出,还参加了南岗区人大迎中秋庆国庆茶话会演出。2015年底,旗袍协会接待中国旗袍协会会员,在冰雪大世界、索菲亚教堂前,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旗袍之美。2016年3月,欧阳丽娟带领旗袍协会成员应邀到上海展示哈埠旗袍特色美。同月,旗袍协会成员应邀到香港展示哈埠旗袍特色美。2016年“三八”妇女节,欧阳丽娟带领哈尔滨旗袍协会成员参加“国粹——哈尔滨市各族各界妇女庆三八联谊会”。

     一年多的时间里,旗袍协会开展了一系列助老、助残、助困的爱心帮扶活动和慰问演出。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欧阳丽娟和协会成员一起走进哈市一家敬老院,为老人们带去贴心的日常用品,还表演了精彩的旗袍走秀。欧阳丽娟说,协会成立至今,一直秉承做公益的理念。2015年,协会荣获爱心中国公益集体奖,欧阳丽娟也荣获爱心中国公益名星奖。2016年,欧阳丽娟组织400余名会员积极参加春蕾圆梦活动。2015年11月20日,协会成员参与由哈尔滨市妇联、市妇女儿童基金会组织的《关爱妇女儿童,慈善与你同行》公开募捐大会,协会成员为孤困儿童捐助爱心款2万元。

     欧阳丽娟说,传播美和做公益相得益彰,龙派旗袍有一种地域的美。下一步,她将和协会成员一起探索,在旗袍中加入龙江元素,注册属于龙派旗袍的独有品牌,将旗袍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黑龙江大学法学苑群主王本瑞 睡在上铺的“大师兄”

    

     左一为王本瑞

     文/摄 记者 那可

     王本瑞,81届黑龙江大学法学系学生,也是我省恢复法律系招生以来的首届学生。王本瑞说大学毕业后,1987年他进入省工商局工作,一干就是28年,一直到2015年退休。退休后的王本瑞,一下子从职业生涯中解放出来,但在闲来无事的生活中,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自己的法学专业、自己的人脉圈子,似乎运用这些资源还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于是,王本瑞着手建起了黑龙江大学法学苑的微信群。

     重拾往昔,致青春

     初建群的王本瑞,开始细数,81届有29人,82届2个班60人,83届60人,84届90人……由于当时是副班长,又是同学们的大师兄,还是现任黑大法学院院长胡东的上铺,虽然毕业30年了,但是以当前的情谊为纽带,以法律专业为话题,很快大家又都聚到了一起。由于群友都是同出一师门的学友,谈话中自然少不了学校,少不了老师,少不了当年的故事。毛金先老师是当年教哲学的公共课教师,治学严谨,深得同学们的敬重和爱戴。有位同学讲起了毛老师分房子的故事,引得群里一片笑声。当年学校分房子,每个老师都自己去签名申请要房,毛老师也去申请了,等到公示时,房产科科长,一位毛金先老师的学生却在台上喊:毛全光!毛全光!毛全光来没来,不来就算弃权了?毛金先老师站起来举手:是不是喊我啊?全场大笑,房产科长顿时脸红到脚后跟。另外一个同学也讲起毛金先老师的另一个故事:台湾老兵回乡探亲开禁后,毛金先老师在台湾当兵的弟弟毛淦先回到了哈尔滨,住在毛金先老师处,不久因病突然去世,当时出于统战需要,领导们决定厚葬台湾老兵毛淦先,追悼会上致悼词的一位领导不认识“淦”字,望文生义读成了“金”,一遍遍地说毛金先先生逝世的事,弄得旁边的毛老师很不舒服,就小声提示“淦”,“淦”,领导不解,看看毛老师:干啥呀?毛老师的故事又引来群里一片笑声。

     谈话聊天离不开法律

     黑龙江大学法学苑里既有资深的法官、检察官、警官、公证员和其他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也有知名的学者、律师、企业法律顾问,由于都是法律人,谈话聊天自然离不开法律。2016年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80次会议、2016年3月25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0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刚一公布,便有检察机关的群友第一时间在群里发布,并引发广泛讨论,大连市中级法院一位资深的法官群友用“323”(贪污受贿数额3万元、20万元、300万元三个界限)高度概括了解释的内容,给大家留下深刻记忆。群里一个小师妹代理本企业一桩案件,一审判决之后不服上诉,这时对方提出和解,自己这方领导斟酌再三,也决定和解,但怎么做不清楚?她把她的求助说出来,群里的律师、法官立刻从法律和实践各方面给出了满意的答复,小师妹高兴地回去复命。

     今年2月,美国各地多个城市的华人在20日同步举行了各种声援华裔警员梁彼得的抗议活动,梁彼得一年多前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栋民宅黑暗的楼梯间巡逻时,惊慌中扣动扳机,子弹从墙上弹射到楼下,击中了因电梯坏了刚进楼梯间的黑人青年阿凯?格利的胸部,致其死亡。2月11日,纽约一家法院陪审团认定,梁彼得二级误杀罪和渎职罪成立。大洋彼岸华裔警官的事也牵动着黑土地上的法律人,并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为中俄法律界交流,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王本瑞介绍说,身边的亲人只有一个儿子,现在儿子又在法国留学。法国社会的社团发展很成熟,儿子也能理解现在父亲每天建立群、经营群的初衷。王本瑞说以学校教育为纽带,陆续进群的成员,基本都是公务人员或法律从业者,素质比较高,留言参与讨论说话一般也都严谨。大家还达成共识,作为法学校友群,一定要在正式结论基础上进行讨论、解读,不对容易激发社会矛盾的热点问题过度渲染。

     王本瑞说,群成员遍及国内各省市,还远及美日,大家都亲切地称呼群主“大师兄”。不过大师兄有时候也严厉,比如有一些人,见厅局里的老校友多,想要沾点好处,对这些是要严格管理的。王本瑞一直强调说建群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平台让大家贡献自己的能量。比如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的校友,就促成了兰西县法院成为黑大法学院学生的学习基地。群成员还争取以后为成绩优异的在校生发放奖学金。

     一位群友的俄罗斯朋友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律师协会的副主席,希望和中国法律界朋友进行工作交流,黑龙江大学法学院也正在寻求与俄罗斯法律界的交流,群友们在群里一沟通,立刻促成了这一合作,5月6日,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律师协会副主席沙沙先生专程来到黑龙江大学,与黑大法学院院长胡东签订了合作协议。小小的群为中俄两国法律界的沟通交流,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郭子平 把微信群打造成“孵化器”

    

     郭子平

     记者 吴利红

     “华商学院群”群主郭子平,从今年2月18日,建立第一个“华商学院群”到现在,已经发展了10个“华商学院微信群”。从4月份开始,加快建群速度的他,平均以三天的速度建立一个群,群员总人数近5000人——

     各类专家服务微信群

     8日上午,约好见面地点,记者如约达到,郭子平的电话却打不通。一分钟后,郭子平匆匆赶来,歉意地说,刚刚换了一部容量在128G的手机,还不太熟悉手机功能。“过去的手机容量小,在群里搞个活动,总爱死机误事。”郭子平笑着说。

     今年55岁的郭子平是北京九汉天成有限公司策划师。虽然初次见面,幽默善谈的他,瘦弱的外表,一下子就给记者一种蕴含满满激情的感觉。

     打开郭子平的手机,他的群都是以班级命名的:实验班、总裁班、国学班、音乐班、资源班等,十个微信群个个都十分活跃,信息不断更新,十分钟就能更换百条信息。郭子平说,群本身就应该是给人提供学习交流用的平台,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划分成不同的班级,会更让人有认同感和亲和力,加速了人们的融合期。实验班是第一个微信群,初始才六十多人,进入微信群的微友实行实名制,姓名、单位等都必须是真实的。

     郭子平5000人的微友们分布国内外,从青藏高原到内蒙古大草原,从海南到漠河,都有“华商学院群”的微友,甚至还有加拿大、卢旺达、美国等地的华人。

     郭子平认为,微信是跨时空,跨地域交流的便捷工具,促进了信息交流,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促进了人们学习与沟通。但很多群活跃度都不是很高,说一些开白水的话题,在浪费人们时间的同时,还浪费着资源。“群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具有营销、学习、交流等功能。”郭子平建立的十个群,每个群内人数控制在400人左右,但每个群内必须有50名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商业人士等,旨在让微信成员们依靠群内、群外强大的专家学者队伍为学员服务,尽可能的做到有事不出群就能解决,比如进行政策、法律、财税、企业管理、危机公关等方面的咨询。

     讲座丰富群友生活

     郭子平还利用通过社会关系,各群每周举办不少于三场的互动分享学习活动,内容由群委会共同研究确定,邀请知名学者进行专题性质的知识讲座。色彩学大师陈邦伟、从事危机公关研究的学者叶东以及学者杨莹都在各自不同的微信群中,通过语音进行过45分钟的知识讲座。郭子平还应微友的要求,邀请不同类型的医学专家、音乐家等进行讲座。

     郭子平也给微信群立了群规:不允许发表不实的言论,不允许发广告二维码等。打开郭子平的任何一个微信群,都可以看到转发正能量的文章,还可以听到微友们的歌声、朗诵诗歌等,欢乐如一家人。郭子平平日里除了发布活动信息外,很少在群里发表信息,但在“暗地里”监督微友们的行为,违背群规的立即踢出微信群。

     一周内,十个群要进行三十场的专题知识讲座,让郭子平除了刷屏外,就是忙碌与联系各个群里的专业人士及群委员会确定讲座的内容等。看到微友们从群中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给自己点了一个ZAN,这让郭子平感到很满足。

     面对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微信群,郭子平嗅到了微信群即将产生的巨大能量。“以后微信群的竞争是人脉的竞争。”拿什么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入群呢?他认为,一个微信群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具有具有“智库”性质和产业“孵化器”功效,群内形成专家团队,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的研究,为群成员提供科学的服务,这样才会不断扩大群的实力。

     线上线下共享资源

     郭子平告诉记者说,5000人的微信群,每次搞活动可以一呼百应,参加者三四百人。“通过群中活动,相互之间合作也很愉快,很多人找我要加入微信群。现在我正着手建立几个新群呢。”

     郭子平说,他着手将这十个微信群和正陆续建的微信群,建成一个沟通社会各界的互信平台,分享人脉与资源,借助微信群为群成员提供企业成长及商业机会。通过交往,群成员依托群里的专业队伍,解决各自所存在的问题,帮助群成员成长,彼此进行多角度、多样化的合作,建立良性的社会生态。

     郭子平眼下正在着力将线上资源落到线下,达到线上线下共享微友资源。他在十个群内,还不定期发布线下各种聚会、路演、学习、培训、旅游等信息,旨在加深学员间的交流与沟通,加速线上的项目在线下落地。

     “在短时间内,将华商学院建成在中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团组织,尽可能的团结我国非著名的企业家及其他各界人士,吸引著名的企业家和其他各界人士的加入。为更多的微友提供高效有益的信息和服务,分享更多的有效资源。”

     高岑 “小巷总理”大爱情怀

    

     图为高岑(右二)组织“爱心飞翔”公益群活动,和孩子在一起。

     记者 车轮

     高岑,除了“佳木斯市向阳区永平社区主任”的头衔,还身兼佳木斯市红十字志愿者服务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而她最牛的身份是“佳木斯市爱心飞翔公益群”的群主。打电话的3个孩子都是她这个群主和公益群里众多志愿者一起救助过的孩子,这些孩子一直被高岑和志愿者们捧在手心里疼。

     闲不住的“高大姐” 用热心解难题

     高岑是有故事的人,2004年下岗后,闲不住的她跑去北京干起了印刷厂的销售,“挣了不少钱,可也没咋照顾家,老公和闺女埋怨颇多。”2006年,在老妈的“强硬干涉”下,她回到了佳木斯,回家没两天,高岑又闲不住了,她跑到所在社区毛遂自荐,拿着一个月300块钱的薪水,抱着“能帮就帮、想到做到”的朴实想法,乐呵呵地跑前跑后,就这么当起了永平社区的“小巷总理”。

     “佳木斯市爱心飞翔公益群”的建立,缘起高岑的热心和“闲不住”。2007年,高岑在网上偶然间看见一个“跪求好心人,帮帮需要帮助的人”的帖子,这立刻引起了她的关注,“一位家住化工小区、70多岁的张培清老人因30年前从山东宁阳投奔弟弟来到佳木斯,到这儿以后就一直没回过老家,山东宁阳就把他的户口注销了。目前靠卖羊奶维持晚年生活。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在临死之前拥有户口……”老人的遭遇让高岑彻夜难眠,她决定发动更多力量了却老人的心愿,她在网上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没想到很快就有十几个人响应,大家约定时间带着米、面、油等物品去老人家看望。

     看到张培清的住处和处境后,高岑很心酸,她决定帮助老人完成这个心愿。她和当年探望张培清的志愿者们,先后多次与山东宁阳华丰派出所及佳木斯本地派出所取得联系,协调老人的户口问题。经过不懈努力,山东宁阳华丰派出所终于查到了老人的原始户籍情况。接下来,高岑又帮助老人通过网络视频、邮寄快递等方式,恢复了老人的户口,随后顺利迁入佳木斯。手捧着盼了30多年的户口簿,张培清老泪纵横。

     2009年,张培清穿着高岑及志愿者们买的棉袄、皮鞋坐上了由佳木斯开往烟台的返乡列车,找到了亲人和旧时的几位好友。2012年,张培清病重住院,弥留之际,老人紧紧地拉着高岑的手,“谢谢你们这些好心人的帮助,让我这个孤老头子有了户口,也完成了回老家看一看的心愿……”“当时前期救助为了便于联系,组建了爱心飞翔QQ群,之后又变成微信群,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人。爱心朋友远远不只这些,因为有好多不上网的爱心志愿者有活动都会参与。”高岑告诉记者,为了救助更多的弱势群体,“爱心飞翔”公益群应运而生。

     “别人家”的媳妇儿 用爱心暖人心窝

     在社区老人的眼里,高岑是知冷知热的“好闺女”;在孤残病弱居民的眼里,她变身为解困排忧的“知心大姐”;在无业、下岗、失业的困难群众眼里,她又是给他们支持、帮助的“好朋友”……然而,她在自己老公的心里,是“别人家”的媳妇儿。

朱启慧是社区居民姜晓杰的女儿,小启慧罹患脑积水,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头娃娃”。孩子康复需要3万元手术费,2009年1月,高岑在百度佳木斯贴吧发出了“无助的侏儒母亲期盼好心人!救救她可怜的‘大头’女孩!”的倡议,当地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响应,在短短几天里为小启慧捐款5万多元。现在,小启慧已经能和别的小朋友一样正常生活。王帅是高岑在救助贫困家庭时收养的孩子。几乎每个双休日她都把王帅接到家里,给孩子改善生活和辅导孩子学习,王帅亲热地管高岑叫“妈妈”,看着被资助的孩子能够幸福茁壮成长,她再次收获了做“母亲”的喜悦。

     踏实的带头人 用诚心赢得信任

     “高姐是一个善良的人。”“她很无私,博爱。”“如果用最通俗的话语评价她,那高姐就是一个最热心的人。”“高姐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胸有大爱,不求回报。”“她是我们社区的好领导,也是爱心群的好带头人。”……记者在“爱心飞翔”公益群里抛出“大家觉得高姐是怎样一个人”问题后,得到了太多回答。

     几年来,在“爱心飞翔”和高岑的影响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得到资助并实现了心中的梦想。社区一个患精神病的女孩,被安排在社区公寓居住,高岑承担了全部生活费用;帮助残疾人王福办低保;为贫困大学生赵宪峰、张佳伟、徐文超筹集学费2万多元,顺利迈进大学校门;倡议为汤原县农民救火英雄王世伟、荆百岁率先捐款1.4万元;帮助患病儿童李继佳看到了大海,圆了儿时梦想……

     每次活动,高岑都在群里公布捐款明细和捐款活动的进展,接受群友们的监督。正是用这份诚心和踏实肯干的作风,让她赢得了众群友的信任。她说,“我们群中很多朋友都是没见过面的,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但是爱心倡议一旦在群里面发出,不论群友们身在何方,就会得到响应。除了有一份爱心以外,彼此间的信任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爱心飞翔’不断壮大的原因。“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根草不成春”,高岑说,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爱心飞翔”中来,“其实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下去,爱心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哈尔滨人威武!老人10万元被抢,10多市民玩命追,损贼差点吓尿……

     女子临死前的自拍,央视都播了,警醒所有人!

     来源黑龙江日报

     □责编:轶男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