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群主百强人物风采录4】王依影、梁莉、刘珊、李伯文、孙国萍
2016/7/22 生活报

     「

     王依影

     依暖爱心义工微信群主

     」

    

     为了你们,我们愿意守望

     当我们出现在他们的视野里,他们的眼睛发出的那微弱但无比欣喜的光亮,照亮了我们的心。我们送去募捐的物品,和孤寡老人一起包饺子;在狭小的房间我们与智障孩子一起歌唱,他们的手紧紧牵着我们的衣角,我们听他们浑浊的咿呀,微笑着看他们挥动的双臂……那一刻,再没有什么能够动摇我们想去帮助他们的决心。

     他们是阳光,虽然微弱但绝不胆怯;

     他们是阳光,虽然残缺但从不绝望。

     “为了看看阳光,他们来到世界。而我们要说:为了你们,我们愿意守望!”“依暖爱心义工”微信群主王依影对记者说。

     依暖爱心义工团队两岁了

     “让大家相互依靠,给无所依的人温暖,用真心回馈社会”,带着这样简单的初衷,2014年的夏季,依暖爱心义工团队扬帆起航。80后的王依影看起来风风火火,但说起她的团队表情却认真起来。她告诉记者,团队由2014年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260人,哈尔滨的人数居多,省内其他地市也有陆续加入的伙伴。团队有两个固定的帮扶地点,敬老院和智障人恢复中心。每个月去一次敬老院,每周三去智障人恢复中心,其余都是机动帮扶。挑选帮扶对象很严格。多数帮扶对象都是群里志愿者提供,然后去调查,回来开会研究,确实是需要帮助,就会在群里发布公告,登出帮扶的时间、地点、内容、参与人数,志愿者们需要提供的物品,每次登出后这260个小伙伴都会踊跃报名,捐米、面、粮油、水果、衣物,每次都像过年一样丰盛。如今的依暖爱心义工团队两岁了,组织策划、财务组、后勤保障都是从无到有,越来越正规……细数着团队的变化,王依影脸上露出了骄傲的微笑。

     特殊的爱给特殊的“你”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的眼神黯淡,声音浑浊,行为笨拙,他们永远都如幼童一般的依赖,纵使他们多数实际年龄已超过20岁,你听不懂他们的咿呀语调,看不懂他们比划的手势,看不到他们的未来,或者不忍心去想象他们的未来。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但,他们的笑容似那清晨初升的太阳散下的一缕温热的阳光,让人心疼,让人不忍,让人想要去守望……他们,需要我,需要你,需要我们。11日,记者跟随依暖爱心义工团队走进智障人恢复中心。

     刚走进智障人恢复中心,就有一个女孩含糊的喊着姐姐、姐姐来了,那种喜出望外的喜悦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志愿者。他们不断用简单的语言问好:叔叔好、阿姨好!他们的一举一动,也牵动着志愿者的心。依影告诉记者,他们这次主要是和孩子们一起做端午节的义卖产品,去年端午节一共卖了40件手工品,挣了1970元,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从晚上5点一直卖到凌晨1点多,虽然每个志愿者都精疲力尽,但是看着孩子们编织的小熊、纸抽、苹果都被喜欢的游客买走,志愿者们高兴得抱在一起欢呼。“每年端午前的一个月我们都会来,帮助孩子们一起穿珠子,看着一个个塑料珠变成手工艺品,孩子们也很高兴。”依影正说着,刚刚做好蚂蚱的大男孩飞奔着跑到她面前高高举起自己的作品……

     风雨无阻的帮扶路

     “敬老院比家里热闹,还有定期专门看我们的志愿者,很开心!”78岁的王爷爷说,老人们最怕的就是孤单,虽然离开家没有了孩子们的陪伴,但在这里,有一群老伙伴聊聊天,衣食无忧,经常还会有活动在这里举行,比一个人孤独在家好很多。王大爷开心的向记者介绍,那个个子不高的刘师傅就是我们这些老人的“御用理发师”,十次活动他得来八次,因为我们都喜欢让他给剪发,不但给我们剪发还给我们讲周边发生的新鲜事。说话之间依影带着三十多个小伙伴已经把饺子馅和好了,和老人们包起了饺子。

     “今年过年前夕去宾县帮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虽然危险但更加凝聚了我们团队每个人的心。”时隔半年依影觉得就像发生在昨天……那次是帮扶4个家庭,有无人照顾的老人、与15岁孙女相依为命的奶奶、有半身不遂的妈妈。“我们是半个月前定好的行程,带着捐赠的衣服、大米及3000多元的年货准备出发。可就在出发的当天哈尔滨下起鹅毛大雪,早起怕路上有危险,我在群里试探地问,今天雪很大,咱们还去吗?信息刚刚发出去,队员们秒回一个字‘去’。不能让援助者空欢喜,于是早上7点我们驱车前往目的地,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走了四个小时,看到杜奶奶高兴的泪水,志愿者们都认为以后帮扶路只要告诉对方就必须风雨兼程,不能让任何一个帮扶者的寄托落空。

     离别的时刻总是很容易来到,想起我们离开时老人和孩子们不舍的眼神,我们的宽慰中也有一丝的担忧。”

     依暖爱心义工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感受,并希望通过志愿者们亲身的体会和宣传告诉社会大众,有这么一群孤寡老人、孩子有待关注,希望大家能够对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片爱心。爱从了解开始,王依影说,她希望这份关爱能在所有人心中越传越远。

     记者 米娜

     「

     梁莉

     “绿友群”的女统领

     」

    

     2015年从省内一家金融机构退休后,50岁的梁莉立即无缝对接地投入到了一项新事业——开展绿色蔬菜种植和配送。初次见面,梁莉给人一种快人快语,办事利落、一丝不苟的印象。作为 “绿生活?青清绿色蔬菜”群主(简称“绿友群”),在她的统领下,三百名“吃货”,品味着绿色蔬菜,交流着绿色生活,分享着绿色蔬菜烹饪出的“美味佳肴”。

     “绿友”急速扩张20倍

     5月11日,记者“走进”“绿友群”,从如何做菜到怎样识别有机蔬菜,从种啥菜到送啥菜,“绿友”们各抒己见,谈着认知和感悟,一会儿百条信息就挤满了群。

     梁莉说,就是去年这时候建了这个群,开始只有二十几人,今年初也只有100多人,但现在已达三百多人了,而且近日更是入群火爆。“这些可不是我这个群主硬拉进来的,都是吃过我们种植的绿色蔬菜的‘绿友’们口口相传,主动加入进来的。”对这一点,梁莉很自豪。

     谈起做绿色蔬菜的初衷,源于梁莉和几个同学朋友对食品安全的忧虑。前几年他们就已琢磨寻找土壤、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并在哈市郊区一个地方尝试种植豆角、茄子、黄瓜等。 2015年开始她可以不上班了,朋友们就鼓励她专心做绿色蔬菜种植。于是创办了以优质绿色蔬菜种植和优质蓝莓品种研发种植为主营业务的“哈尔滨康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占地面积500亩的公司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温室大棚100多个,并建有研发绿色蔬菜的实验室。2015年5月,第一批绿色蔬菜采摘出来了。由于种植的蔬菜不施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以及除草剂等,用生物有机肥和黄豆做肥料,人工除草并遵循自然生长规律,采用物理、生物防治病害和处理生长出来的绿色蔬菜,口味纯正绿色。梁莉充满信心:肯定会受市场欢迎。但开始推销效果并不好,大多数人对此半信半疑。梁莉没有灰心,她想不如建立一个“绿友群”看看效果怎么样。这一试,大获惊喜。“起初群里的‘绿友’只有十几人,都是同学同事亲属朋友,每周送菜两次,订菜的量也不是很大。”那时,为了节省成本,梁莉亲自开车给会员送菜。虽然销售情况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梁莉精心种植绿色蔬菜的信心。她确信,只要把菜种好,把服务做好,就会得到认可。

     渐渐地,吃过梁莉绿色蔬菜的“绿友”们,在群里纷纷点“赞”。这个群的最大特点,就是‘绿友’互相介绍加入。现在,绿友已经超出了300人,从周一到周日按线路天天配送,而且还雇了专门的配送人员。梁莉高兴地说,看着一箱箱绿色蔬菜送到‘绿友’家里,‘绿友’们在群里晒出一张张用这些蔬菜烹饪出来的佳肴,还有吃相幸福满满的样子,很欣慰。

     满足“绿友”个性化需求

     “绿友群”里,多为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并以女性居多,饮食结构和习惯都不尽相同,所以每次配菜的时候,梁莉都要在群里事先发出通知,记下每名“绿友”的不同需求。公司种植的蔬菜有黄瓜、西红柿、辣椒、豆角、茄子、秋葵、苦菊、菠菜、土豆、胡萝卜、南瓜、生菜、桔红心白菜等40多个品种,还有蓝莓、香瓜等瓜果,分四个档次销售,每个档次配送的蔬菜品种和蔬菜量都不一样。“我几乎是每隔十分钟就要刷一次屏,尽量满足每一个‘绿友’要求。”装箱之前,梁莉都要认真核对,对于一些特殊微友,如家里有小宝宝、有老人的,都要特殊标注出来,配菜时特别关注。有时正在送菜的途中,突然接到绿友临时出差或家里没人的微信,就不得不变更送菜时间。

     从装箱到配送虽然有些麻烦,但梁莉说,让“绿友”们吃上纯正纯净的绿色蔬菜,做贴心式个性化服务,就是我们服务的宗旨。“绿友”对群主也很支持,不仅积极主动帮助群主宣传推广绿色蔬菜,还积极回应群主的号召。有一次,她在群里号召为双城一名白血病儿童捐款,“绿友”们非常踊跃。

     去年暑期,公司和一些幼儿园联合组织了多次亲子采摘活动,孩子和家长在这里既体验了采摘的乐趣,又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课。会员们也随时可到蔬菜基地采摘,义务拔草。

     让更多“绿友”吃上健康菜

     “深巷的酒香”引来不少企业和个人想和公司合作,抛出条件优厚的“橄榄枝”,这让群主梁莉看到了人们对绿色蔬菜的渴求,还有市场上可以拓宽的商业空间。为了让更多“绿友”了解企业生产绿色蔬菜的过程,蔬菜生产基地全天候开放,不用预约,“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我们使用什么样肥料,用怎样的水进行浇灌等。”梁莉说,青清绿色蔬菜的理念是做纯正的绿色蔬菜,坚持亲情式个性化服务,同时还有一个让一般消费者都能吃得起的价格。绿色蔬菜种植成本高,生长期长,产量低,一般种植蔬菜的很难坚持栽种真真正正“纯正的”绿色种植。“我们的原则是,要做就做真正的绿色蔬菜,否则就不做。我们有信心,也有恒心。”梁莉自信满满。“绿友”们十分爱护“绿友群”和蔬菜基地,尽各自所能支持绿色蔬菜种植。有会员主动倡议回收纸箱,进行二次利用;不少“绿友”还给蔬菜基地的工人们送来棉服、电器和生活用品;“绿友”周静还创作了“绿生活群歌”——在不同地方,为生活奔忙,为健康而来,无意间收获了快乐和阳光;绿生活,吃货的乐园,安全食品的天堂……

     虽然现在蔬菜基地还处在投入发展阶段,面临资金周转、成本提高等困难,但看到大家对绿色蔬菜的渴望,梁莉觉得她们是在做一件有益大家身体健康、有益环保有益于社会的事业,这样做值!

     记者 吴利红

     「

     刘珊

     因为一个人,恋上一个群

     」

    

     在32岁的刘珊心里,除了血缘之亲,还有个大家,那就是有着130余位兄弟姐妹的“平安十年”微信群,这些家人皆因喜欢一个声音好听,名字叫平安的大男孩而聚集在一起,平安是因参加“中国好声音”而成名的上海歌手,十年是粉丝们对平安的承诺,这些“瓶盖儿”们要陪伴平安走过一个又一个十年。

     “平安十年”是追随歌手平安的一个粉丝群,成立于2013年。群里每个人都是因为热爱音乐,喜欢平安才加入的,而年纪轻轻的刘珊作为这个群的群主,更是从平安的粉丝慢慢变成了他的朋友。“我从2005年开始一路关注平安,十年间,先是成为了平安百度贴吧的吧主,后来在平安参加好声音后,开始在贴吧招聘各地会长,逐渐丰富了现在的平安全球后援会,而我现在也是担任了平安黑龙江后援会的会长。一切与平安相关的,都是我们这些‘瓶盖儿’关注的。”

     与刘珊谈及成立这个微信群的目的时,她说:“很简单,因为我们喜欢平安那极富穿透力的声音,能给心灵一种慰藉、带给心灵愉悦和洗礼。建群3年来,每逢平安来哈尔滨活动,大家都是积极参加。接机、演唱会现场、活动现场,平安所到之处都有“瓶盖儿”支持的身影。

     在天南海北的“瓶盖儿”们心中,平安的歌声温柔干净、外形阳光健康,在舞台上下都极有观众缘。成名之后的平安依然保持着健康、上进、低调的个人形象,谨慎出音乐作品,积极投身公益活动。在他正能量的影响下,“瓶盖儿”们也都爱上了公益,开始关心贫困老人和留守儿童。

     平安的“瓶盖儿”不仅有年轻人,还有很多年纪大的阿姨。经过了这几年的相处,“瓶盖们”都已经变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困难互相帮助,有开心事大家分享,每个人都用最真诚的心互相交流着,感动着。群主刘珊的心声就是“瓶盖儿”的心声:我们喜欢这里,珍惜这里,爱平安的心也不会改变,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们会一起走下去……

     记者 亓红

     「

     李伯文

     古稀候鸟当群主 乐为邻里献爱心

     」

    

     位于三亚市的凤凰水城南岸小区,业主来自全国各地,黑龙江人占40%。2015年4月,来自黑龙江省大庆市68岁的李伯文组建了F4邻居微信群。短短一年时间,群里的邻居已达116人,他只好又开辟了F4邻居2群。李伯文用心搭起一座爱的平台,奉献并快乐着。

     缘分 古稀候鸟建微信群

     李伯文老两口于2011年11月入住F4,“我们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成为邻居,这是难得的缘分。既然缘分把我们聚在一起,何不组建一个群,让大家由陌生变熟悉,况且人多力量大,谁有困难时也可以互相帮助。”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李伯文倡议组建了F4邻居群。

     奉献 干点儿于大家有益的事

     2015年初,李伯文老两口组织成立了F4楼业主自治管理小组,从争取F4首层回归全体业主到和开发商协商把F4首层建成业主活动室;从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开始购置活动室的硬件设施,到组建业主自治管理小组,制定各项管理规定,他都亲历亲行。一年多来,小区活动室桌椅没丢一个,设施设备完好无损,帮助业主沟通解决了一些诸如燃气开通、修水表、安纱窗、封阳台等“小事”。

     但李伯文心里总想着干点儿真正于大家有益的大事,去年年底前,李伯文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小区溢满书香——组建一个图书阅览室。从谋划图书阅览室的设想,到争取场地,到开发商购买图书,再到吸引业主捐献图书,老人日夜操劳着。李伯文在群里发出一条小小的微信“请为自己家园的图书阅览室捐书”消息,令他意外的是这条微信竟传遍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引起了F4邻居们的特别关注。北京的、上海的、山东的、浙江的、四川的、哈尔滨的、牡丹江的、齐齐哈尔的……纷纷捐书捐款。72岁的吴天相,独自一人从上海来三亚。一下飞机就给李伯文发微信:李老师,你在哪儿?我带来一些书给你送去。60册书,份量不轻,充满了邻居们对家园的热爱和对李伯文的支持。辽宁鞍山的刘东君,朋友是F4的业主,他也常来这儿住住,竟一次就捐了109本书,并谦虚地说:“捐点书不算什么,公益的事是大家的事。”短短五个多月时间,就收到业主捐赠的各类图书1808册,捐资7200元。

     力所能及乐此不疲

     任F4群主一年多来,李伯文在业主、物业之间沟通协调,操心费力,却乐此不疲。“我不时抓取那些为家园献爱心邻居的好事迹,将其编成段子在群里发表,与邻居们分享,期冀带动更多的人。”每一位邻居捐来的每一册书、每一笔款他都不辞辛苦地一一回复,并及时在群里发表,广泛宣传。尽管这些都是义务的,但他换来的却是厚厚的精神嘉奖。F4中的每一位邻居都将他视为亲人,理解他、拥护他、信任他,并集体向物业提出给李伯文老两口嘉奖。而他却谦虚低调: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什么名啊、利啊,都无所求了。在老龄人的队伍中,我们还算年轻力壮的,邻里之间相互帮个忙,也在情理之中。

     记者 亓红

     「

     孙国萍

     让人重新拾起生的勇气

     」

    

     “我们是一群特殊的母亲,我们经历生死而愈发坚强,我们身体缺憾而精神日益丰满。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我们给母亲最好的礼物是安然!一起加油努力!因为,我们若安好,她们才有晴天!祝健康常伴!祝爱友会的姐妹,母亲节快乐!”5月7日,母亲节前一天,在参评龙江最牛群主的爱友会群主孙国萍的微信上,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是时,孙国萍正带领着群里的四十多名姐妹沿松花江边参加一个大型徒步活动。看着她轻盈的步伐和灿烂的笑脸,你很难想象她是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屡次遭遇人生的重大磨难,身似浮萍的她却硬是凭着与生俱来的善良和坚毅,把自己开成了一朵带给人温暖和勇气的太阳花。

     命运多舛 为了亲人坚持到底

     夫妻恩爱,儿子出色,收入稳定……这些让不少人艳羡不已的美好生活却在孙国萍42岁那年戛然而止。从初中时就相识相伴的丈夫,就在距离她们结婚20周年纪念日还有一个月的盛夏清晨,因脑出血骤然离去,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这巨大的打击让孙国萍很长时间都缓不过神来,可一想到即将面对高考的儿子,她就一次次擦干眼角的泪水,把所有的无助和悲伤都藏到心底。

     之后的四年,孙国萍咬紧牙关,一人承担起了儿子攻读大学的所有费用。“我儿子之前文化课成绩很好,考上北京没问题。可是因为他父亲的事,最后只考上了本地大学。儿子学的设计专业每年学费就要12000元,加上生活费和家里的开销,那几年我真是挺难的。”孙国萍说到。

     屋漏偏逢连夜雨,本以为撑到儿子毕业,经济负担就能减轻的孙国萍,却在儿子读大四的2013年年底被确诊为乳腺癌中晚期,淋巴已经发生了转移。孙国萍说,刚得知患病时,她真想放弃,可一想想已经失去了父亲的儿子,一想想年迈的双亲,就决定咬牙坚持下去。2014年1月17日,孙国萍进行了手术。2014年3月3日,开始进行放疗的孙国萍和病房的另外两位病友建起了一个微信群,这就是“爱友会”的雏形。

     殚精竭虑 为病友撑起爱的天空

     从2014年1月完成手术到8月末结束治疗,孙国萍共进行了8次化疗,30个放疗疗程。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爱友会”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只要遇到同病相怜的病友,她就拉到群里来,大家互相交流,互相鼓励。“作为亲历者,我深知癌症患者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我可以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病友们该如何克服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如何增强营养,我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这种精神上的力量是多少金钱也无法换来的。”孙国萍说,乳腺癌患者绝大部分要切除单侧或双侧乳房,单是身体上的残缺就让很多女性对未来生活丧失信心。更别说癌症的复发和转移风险,犹如埋在她们身体里的不定时炸弹,不知何时就会爆炸。这些焦虑和恐惧,很多病友的亲人都无法体谅。

     成为群主后,本身还是病人的孙国萍却不得不忙碌了起来,每天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为群里的姐妹解答各种疑问,疏解不良情绪,活跃群里气氛。不少刚进群的病友不爱与人交流,她就发红包或者反复与对方私聊,让对方打消顾虑。“爱友会”成立两年,孙国萍说她收获的远远不止是感动。第一次群聚会,7名头戴假发套,全身浮肿的病友在植物园的深情相拥;第一次带着羞于进入公共浴室的几位病友,集体到自家楼下浴池痛快淋漓地洗澡;第一次遇到一位年轻的病友与她私聊时,痛哭失声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这每一个片段都定格在孙国萍的生命里,成为最珍贵的记忆。

     携手同行 不让任何一人掉队

     如今,“爱友会”一群和二群加起来,已有两百多名群友,遍布全省各地,其中最小的群友才30出头,最大的已逾古稀。所有人都亲切的称孙国萍为“萍”,每次群聚会,她也总是最操心的那一个。

     进群较早的赵姐告诉记者,在她心里,能认识“萍”,是她不幸生活中最大的幸运,“萍”的热情和善良,才让许多和她一样的人重新拾起生的勇气。春暖花开,孙国萍就会组织大家徒步、野餐;天气转冷,她就带着大家唱歌、汗蒸。仅去年一年,孙国萍就带着群友分别去了台湾和鹤北呼吸新鲜空气,光汗蒸服就为病友们购买了20多套。如果有外地病友来看病,热心的孙国萍总会亲自到车站去接,陪着病友到医院忙前忙后,直到把病友送上返程车。因为病友们饮食上需要格外注意,孙国萍的手机里存满了各种饭店的电话。

     对于母亲的忙碌,孙国萍的儿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因为扫除淋巴系统后没有血管回流,孙国萍的左手无法用力,她却总是硬撑着在群活动时搬东西、为群友照相,造成左手一直浮肿。回到家里,劳累不堪的孙国萍依靠儿子照顾,却依然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手机上。

     “我就是群里的服务员,我的工作就是让病友们再次扬起风帆,与癌症抗争到底。发现有这么多人需要我,虽然再辛苦,我也很满足,因为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癌症是一场劫难,却更是一场洗礼,我要帮助更多的姐妹们从洗礼中走出来,决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孙国萍坚定地说。

     记者 程瑶

     猜你喜欢

     今天记得买肉馅,明儿头伏吃饺子|酱油醋都OUT了!试试秘制蘸料吧

     北京人哭了,上海人哭了,哈尔滨人哭了…看完我也哭了!

     □来源:黑龙江日报

     □责编:希贤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