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群主百强人物风采录19】刘昆、赵洪军、李德民、姜飞
2016/8/13 生活报

     刘昆

     “企鹅团”团长带领大家找乐

    

     在哈尔滨市就有这样一群滑雪“发烧友”,他们称自己为“企鹅”,称自己所在的“企鹅滑雪俱乐部”为“家”。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草创至今,“企鹅滑雪俱乐部”里的“企鹅”已经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的1800多人。近几年微信兴起,微信群成了“企鹅”们交流的主要阵地,此次参与“龙江最牛群主”评选,大家都说“团长”刘昆配得上“最牛”二字。

     闲不住的“群居生活”

     刘昆,个子不高,说话简洁。虽然人到中年微微发福,但浑身上下透着精干之气。上班时间,他是大型国企的中层干部;下班后,他是“企鹅滑雪俱乐部”的当家人。

     刘昆第一次接触滑雪是在1991年,那时国内玩滑雪的人不多,刘昆张罗几个朋友一起“休闲”一下,至今有会员回忆当初接触滑雪只是因为刘昆说了一句“走哇,跟我玩去!”

     由于最初的成员是一帮常在一起喝酒、打牌的朋友,几乎个个大腹便便、形似企鹅,于是俱乐部的名字干脆就叫了“企鹅”。那时很多的事情都是刘昆在张罗,朋友们半开玩笑地尊称他“团长”,慢慢地刘昆也开始接受这个“外号”。20年过去了,这个小团体的“人马”也已经发展1800多名会员。

     每年的雪季有4个月,平时没时间,利用周末滑满打满算也只有16个周末,这是“企鹅们”对时间的概念。一进入雪季,刘昆也就忙开了。联系雪场、组织人员、安排行程,刘昆这个“团长”操心的事一大堆。

     雪季结束,“企鹅”们还是不“消停”。在俱乐部的论坛上,从2004年开始就详细地记录每年俱乐部的详细活动。十年间,从登山、徒步到旅游、采摘,从小规模的聚餐到几百人的大会,“企鹅”们从不会浪费每一个周末。

     刘昆告诉记者,为了在滑雪之外寻找一个活动项目,也为了解决俱乐部成员不断增长带来的“负作用”,2008年,俱乐部在江北购买了一个5000多平方米的大院,“企鹅”们从此又当起了“农民”。

     大院刚买来时,可谓“一穷二白”,“企鹅”们从自己家拿来吃的、用的、家具,一手一脚地把大院收拾得有了“过日子的样”。从春种到秋收,“企鹅”们在这里洒下了滴滴汗水,也留下了无数笑声。

     有组织有纪律,民间团体也有规矩

     “自由度高、随意性大”是民间户外团体的共同特点,因此很多民间户外团体往往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曾有“三年一小关,五年一大关”的说法。而企鹅滑雪俱乐部至今已存在二十年,这在民间户外团体里可以说是个奇迹。

     “我们亲眼见过很多户外俱乐部成立几年便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企鹅滑雪俱乐部仍然存在,且充满活力,这很了不起。”提起这个话题时刘昆也有些自豪。

     很多“企鹅”在分析原因时都曾对记者说,这可能是因为企鹅滑雪俱乐部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民间团体。

     有组织,说的是俱乐部有“团长”、有会计、有一个全体会员选出的9人委员会作为俱乐部的执行机构;有纪律,说的是“企鹅”们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1991年,哈尔滨企鹅滑雪俱乐部就有了雏形。直到1996年俱乐部起草出了会员章程,足足50多页厚的章程内容包括:俱乐部的目的、宗旨、规章制度、会员守则、入会退会手续等等。

     刘昆告诉记者:“企鹅滑雪俱乐部的会员有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普通的医生护士,有大学老师,也有做买卖的生意人,公开、平等是做所有事情的前提。举个简单的例子,俱乐部经常组织集体活动,时间观念是必须强调的,俱乐部这么多年来一直在遵循的原则就是,以大巴车上的时间为准,不管你是谁,时间一到立刻开车,绝不多等一秒。”

     绝对的平等、严格的“规矩”,不但没有“吓跑”会员,反而增强了“企鹅”们的凝聚力。

     影响力漂洋过海

     论影响力,在黑龙江的滑雪圈里提起“企鹅”,谁都会竖起大拇指。

     每年4月,企鹅滑雪俱乐部都会召开年会,这个“习惯”刘昆已经坚持了多年。每年的年会几十张桌子都会坐满了从各地赶来的会员。与会员们休闲、轻松的打扮不同,每年会场里都会出现几桌西装笔挺、表情严肃的“客人”。他们是来自外国政府的旅游推广人员。早在2010年9月日本的新潟县、长野县就曾来中国开展日本滑雪推介会,首先找到的就是企鹅滑雪俱乐部。多年来,日本、加拿大、美国、韩国、伊朗、瑞士等国都曾多次派人来专门推介本国的滑雪旅游。外国政府机构主动向中国一家民间俱乐部推介本国旅游,这样的场景并不多见。近些年,俱乐部已经有过百位会员受邀到这些国家考察滑雪。

     每年的年会会场里都挂满各种户外用品、雪具、雪场的广告。刘昆说:“我们从不主动找他们拉赞助、谈合作,但只要能给俱乐部带来实惠,遵循滑雪的规律和市场的规律,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每年都会有不少雪场、器材商、酒店、航空公司主动来找我们谈合作。”

     近几年,“企鹅”们不断“跨界”发展。自行车、滑翔伞……“企鹅们”不断玩出新花样。不久前,哈尔滨市总工会推广帆船运动,特意从俱乐部选了12个人,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帆船队,除了定期培训外,每年还多次参加表演。

     成员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增强,如今刘昆更忙了。和滑雪有关的事,媒体、政府主管部门自然而然会想起刘昆。他提供的精准数字和意见、建议,已经影响到我省每一个滑雪爱好者。

     杨晔

     李德民

     “让Jeep情怀化为身边正能量”

    

    印有Jeep品牌Logo和车辆图案的白T恤、牛仔裤,飘逸的浅金色头发,初见黑龙江Jeep俱乐部微信群的群主李德民,一身潮人打扮的他丝毫看不出来已经年近50岁。正是这样一位外表时尚、言谈质朴、自称为“老狼”的人,创建并维护着拥有近500名Jeep全系车型车主的微信群,并以“爱无疆心无界”的宗旨,带领所有群友将对Jeep这一车辆品牌的真挚情怀转化为对身边人、对全社会的无私关爱。

     结缘Jeep痴心不改

     2002年,从巴彦县来到哈尔滨的李德民进入一家生产汽车电子配件的企业从事销售工作。因为工作原因,几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国各地所有的汽车主机厂,对国内外所有汽车品牌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可能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比较‘野’,比较喜欢户外运动和极限探险的人,所以觉得Jeep这个品牌的车无论是性能还是外形都非常契合我的审美和个人需要。”

     李德民告诉记者,2009年他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两门Jeep牧马人,2012年又给妻子买了Jeep指南者。2013年,因为与车友去沙漠穿越时,发现四门Jeep牧马人的越野性能更为出色,所以回到家就买了第三辆Jeep汽车。从有车开始,他的生活就从未离开过Jeep。

     也是在这一年,在李德民和几个车友的精心筹备下,以“活彻底,超越极限!玩精彩,领略人生!”为口号的黑龙江Jeep俱乐部诞生了。“我们创立俱乐部,就是为了给这群热爱越野、喜爱极限运动、有着Jeep情结的龙江车主一个沟通交流、互帮互助、向社会传递爱心和正能量的平台。就是要以Jeep车为载体,以家庭为单位,创造一个和谐、健康、友爱、向上的车友团队。”回顾创立俱乐部的初衷,李德民仍是心潮澎湃。

     以德服人热心公益

     2014年,随着微信的兴起,黑龙江Jeep俱乐部微信群也应运而生,李德民顺理成章成了这个百人大群的群主,在群里,他以“老狼”自称,群友们也亲切地称他为“狼哥”。除了最初的俱乐部成员,后加入群里的新车主越来越多,大家彼此之间也不熟悉。加上微信群成员与群的关系本身就很松散,也很自由,想在这样的组织中获得威望,让大家心甘情愿参与群活动,服从群管理并不容易。为了能让这个群更加活跃、更有凝聚力,作为群主的李德民坚持“以德服人”,付出许多努力。

     “我入群时间并不长,狼哥却找我聊过好几次。每次都告诉我有什么困难就跟他说,他会尽力帮忙。一次家里小孩生了急病,全家人都慌了手脚。狼哥知道后立刻帮我找了一位当儿科大夫的群友,素不相识却帮了不少忙。正当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时,这位群友却说,只要是狼哥介绍来的人就是兄弟,肯定错不了。”群友付昊楠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李德民的热心、仗义,群友们谁家有事他都能帮就帮,才会在群里有如此威望。

     除了帮助群友们排忧解难,李德民还不断组织群友参与社会爱心公益活动,把每个人的正能量带到社会大家庭中。从爱心送考到雨雪天车辆救援,从慰问贫困家庭到为病重患儿筹集善款,每次群里发出号召,群友们总是一呼百应。

     狼行天下追梦远行

     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在李德民和其他几位创始人的努力下,俱乐部已发展成为拥有近500名Jeep全系车型车主的稳定团队。与其它聚会场所多在市区的车友会相比,Jeep俱乐部的群活动范围可谓跨越千里、惊险刺激。

     “Jeep品牌的血液里就充满了挑战与超越的基因,我们创立这个俱乐部,就是想打造出一个勇敢、智慧,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热情,敢于考验自我超越极限,又像狼一样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团队。”李德民告诉记者,从羽毛球、骑马,到沙漠穿越、冰原探险,Jeep的群聚会总是能玩出水平、玩出格调。去年6月,十几名群友从哈尔滨一路自驾前往西藏;今年2月,近四十名群友冒着低温体验了一次惊险刺激的冰上滑雪。从河塘、沙漠、山岗到荒原、沼泽、江上冰面,在一次次以车会友的欢聚中,群友们的驾驶技能和越野技巧也在不断提高。

     随着技能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国内重大的专业越野赛事中也开始出现Jeep俱乐部成员的身影。2016年两极冰上越野赛事中,第一次参赛的李德民和群友金真道就分别取得了专业组第六名和第八名的好成绩。除了在赛场上自由驰骋,现场救援也成为了俱乐部的金字招牌。8月5日,2016黑龙江越野巡回赛在大庆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官方唯一签约的现场救援支持,李德民带领Jeep俱乐部的群友承担起了大赛大庆站、牡丹江站、凤凰山站及哈尔滨站全部四站的车辆救援工作。

     在李德民的带领下,黑龙江Jeep俱乐部正日益成为一个青春、快乐、勇敢、有正能量的车友团队。微信群里这些心怀热血、热爱生活的勇士们,正在不断超越极限、追梦远行!

     程瑶

     赵洪军

     打造媒体商界精英俱乐部

     赵洪军竞聘华讯网黑龙江频道总监时,网站的HR及高层领导问及他“竞聘这个职位,你的优势是什么?”赵洪军回答:“我建了一个500人的群,名字叫‘中国媒体商界精英俱乐部’,全国各行业的许多精英在我的群里,这是除去我的专业优势之外的人脉资源优势。”领导接过赵洪军的手机看了看群消息以及群成员,对他说了句,“嗯,挺牛的。”

    

     一个周末的下午,赵洪军把接受采访地点约在哈尔滨市鸿翔路的一家咖啡馆,头戴棒球帽、身穿T恤衫、运动裤,外加脚上那双徒步鞋,舒适随性。他说这身行头陪伴了他做一线记者采访时的岁月。坐在记者对面,赵洪军不时低头看着手机,手指不停地在屏幕上滑动,间或抬头看看记者,抱歉地说:“我在群里发几个帖子,互动一下。”

     2015年11月,赵洪军建群起名为“中国媒体商界精英俱乐部”,每天在群里发帖的速度和群里飙升的人数成正比,商业案例帖、经济分析帖或者心灵鸡汤帖,看到能引起共鸣的帖子就转发到群里。而现在,赵洪军在群里的发帖率下降了很多,一周以两三篇重量级的帖子刷刷自己的存在感。

     进驻华迅网之前,赵洪军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新自己的事业版图。他的很多老朋友都有些跟不上他换工作的速度了,经常有人向他的老朋友们打听起他,问“洪军现在干什么呢”。这时,作为几十年的老友也会因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而略显尴尬。

     许多认识赵洪军的人都说他“脑子活泛,挺能折腾”。对此评判,赵洪军嘿嘿一笑作答:“媒体人不就是能折腾吗?”其实,这几年赵洪军虽然频频刷新事业版图,但始终没有离开媒体这条中轴线。只是在新媒体繁荣的当下,他不断选择新的平台。

     对于互联网,赵洪军热爱又怀疑。他说,“热爱它的原因很简单:充满了未知的新鲜感,你每天都可以发现新事物,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怀疑的是,快速成文的快餐文化,保存价值究竟在哪儿?当然,也可以说学会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再快速整理是当代媒体人必备的技能之一。”

     赵洪军从来就不认同建微信群的狂热者专属于80后、90后的说法。他觉得,60后更善于进行资源的嫁接。对于为什么要建微信群这样的问题,他在心里琢磨了很久,因为他知道,建一个群容易,但是要有始有终的经营得好、管理得好,有很大的困难。“一个群好比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的性格、脾气、文化水平、趣味导向都各有不同。”

     微信群是一个看不到边际的社交公众平台,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对于活跃气氛,增加趣味性,增加相互了解和帮助,都有很大的好处。作为一名群主,赵洪军感觉责任重大。“我建群的目的,也就是想让各式各样的人物,尝试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从虚拟走到现实,并和谐相处。在群里,你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个体,你的发言可以热情洋溢,也可以充满幽默。”因为采访的关系,记者被拽进群里感受群氛围,潜水的体验是,如果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群友的问题很有代表性,赵洪军就会抛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到目前,群友之间已经组织了关于新品上市如何营销、商业地产转型出路究竟在哪等几个小主题的探讨。

     “想要构建一个自己的社群,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赵洪军相信万事皆如此。他说,“运营一个小小的微信群也是一个社群,如果不遵守群规,坚决踢出。”在建群初期,赵洪军确实不留情面的踢出很多“不合格”成员,这些人中有相识多年的老友,有朋友的朋友,只因他们触犯了规则的底线。“作为一个商业群,适当的发一些广告宣传自己是可以的,但不能刷屏。”因此,他严格规定了群内每天最多发送一则广告,并在群公告中倡议:“珍惜平台,给群友们安静的空间。”然而就是这样最低标准的群规还是有人无视,为了沉淀优质成员,赵洪军选择按规则办事。

     对于未来,赵洪军希望自己的微信群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希望通过大家的力量能做些和公益有关的事情。

     孙佳薇

     姜飞

     寻根问祖兴家族文化

     “十几年来,我不改初心,为的就是好好研究姜氏历史、加强宗亲交流、讲好家族故事。”日前,记者在大庆见到了姜飞。初次见面,姜飞沉稳,语气和缓,娓娓道来姜姓宗亲的过去与未来。

     姜飞告诉记者,去年1月,黑龙江姜姓宗亲联谊会微信群正式建立。“这十多年来,和宗亲们的沟通都靠QQ群,建立微信群以后,加群的人数与日俱增,现在仅黑龙江省的宗亲会员就有了300多人。”姜飞高兴地说。

     寻根续谱研究家族史

    

     49岁的姜飞是大庆石化公司热电厂的职工。近20年间,他一直在研究和整理本族家谱。姜飞说,59年前,自己的爷爷和父辈们被迫离开家乡山东省即墨市店集镇孙瓦村,来到大庆市,那一年,姜飞的父亲姜积林刚满18岁。“别离故土,每当思乡情切时,家人们都会到那张长约1.2米、宽约半米的挂谱旁站一会儿,这样就可以缓解思乡之情。”这是儿时留给姜飞最深的记忆。

     1973年,年过六旬的爷爷姜福海身体状况堪忧,思念故土心切,便带着家谱回山东老宅居住。“回乡后,爷爷就把记载姜氏12代族人的家谱烧毁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听父亲说是迫于无奈。”姜飞说,家谱没了,父亲变得异常沮丧,尤其是每到年节时没有东西祭拜,十分难过。

     1999年,父亲姜积林退休后,也决定回山东老家即墨市店集镇孙瓦村居住。“自从爷爷去世后,老宅已经二十余年没人住了,为了能让父亲舒服地居住,我决定翻修老宅。在修房梁时,我突然发现上面有个盒子,难道这是祖辈留给我的东西?”站在梯子上,姜飞打开盒子,里面竟是一份手抄本的家谱。

     因为是手抄版本,家谱的纸张已经泛黄,左下角也有破损,但上面清楚记载着从始祖姜佰达起的12代族人,还注明始祖姜佰达生于元朝末年,这与父亲的讲述一致,可以确定这就是1973年烧毁挂谱的手抄版本。失而复得的喜悦让姜飞热泪盈眶,马上将这个消息与父亲分享,父子抱着家谱喜极而泣。

     三次寻根补齐姜姓宗亲

     姜飞告诉记者说,家人在仔细阅读挂谱后发现,背面标注的抄写人是太爷爷姜春华。“原来太爷爷担心以后家谱被毁,提前做了备份。在感谢先人的同时,父亲也决定补全家谱,并寻找其他族人。”姜飞激动地说。

     后经查找,姜飞的始祖姜佰达出生于元末,去世后他的儿子姜福敬和家人在明洪武年间搬到莱阳市羊郡镇西朱皋村,明末又有一部分族人搬迁到即墨市店集镇孙瓦村。为了补齐家谱,2000年,姜飞请假陪父亲踏上了第一次寻根之旅,在当地姜氏宗亲会的帮助下,细细梳理出了从莱阳市搬到即墨市的情况,整理出较完整的第一份资料。

     2003年,姜飞和父亲第二次踏上寻根之旅,来到了莱阳市羊郡镇西朱皋村。“那里是我们始祖姜佰达居住的地方,有500多户宗亲,村里人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2011年5月份,姜飞带着历经11年编写的谱书初稿,第三次开始寻根之路。2011年12月,姜飞终于补全了记有山东莱阳姜佰达支系18代族人的家谱,并完成了本族的谱书,这里面包含了姜佰达支系1000余宗亲。按照姜氏规矩,家谱必须死后才能入谱,而谱书则出生就能添加。

     “在11年寻根之旅中,我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2012年,我们成立了黑龙江姜姓宗亲联谊会,之后并入世界姜姓宗亲联谊总会。”姜飞说,“此时我有了更大的理想,希望联合各地姜氏宗亲会,编纂出世界姜氏大通谱。让更多的族人找到家、知晓家族史。”

     团结族人组建联谊会

     2015年1月,成立微信群之后,姜飞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作为一个群主,必须传播正能量,追寻真善美。”群内的每一位宗亲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为人、在做事。群内宗亲团结、和谐,这让姜飞感到很欣慰。

     微信群刚建立不久,关东姜姓宗亲联谊会在吉林长春召开,姜飞把开会的通知发出后,群内有近百人参加了宗亲联谊,群内有两位宗亲分别在联谊会上找到了本族近支。“看到他们找到近支亲属,我是最高兴的,可以说,那是完成了上辈先祖未竟的联系事业。”

     这几年,姜飞带领群内宗亲先后到山东淄博参加了世界第十三届齐文化节,还在去年到河南郑州参加了世界姜姓宗亲总会成立大会。那次大会对姜飞来说,非常震撼。“韩国的姜姓代表团,台湾的姜姓代表团都一千多人,场面壮观,氛围热烈,这时我才感觉到姓姜真是自豪啊!”去年12月,黑龙江姜姓宗亲联谊会在肇东召开,姜飞再次被推举为执行会长。黑龙江省内二百多姜姓后人参加了联谊。

     “今年5月,我组织了一次为贫困学生捐助活动,群内宗亲非常积极,仅捐的衣物就达两辆面包车。”说起这次群内活动,姜飞很是激动。当时姜飞及宗亲会的会长带领一些宗亲来到肇东市东发乡进行捐助时,当场有一位家里非常贫困的老大娘跪在地上表示感谢。“现在我们与他们建立了联系,对他们积极地进行关注和捐助,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这样的慈善活动还要继续举办。”姜飞说。

     “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支系,不知道自己的祖籍,这都是历史各个时期造成的,我们宗亲会微信群就是要寻根问祖,续写我们的族谱,让后来人知道我们的根。”为此,姜飞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在群内讲姜姓家史、姜姓来源、姜姓名人。“每一次讲解,都让我们热血沸腾,太解渴了。”宗亲姜海龙告诉记者。

     前不久,由吉林省社科院、关东姜姓宗亲联谊会共同成立的民间团体——关东历史文化研究会,姜飞被推选为理事。“很荣幸,全国姜姓人口460万人,黑吉辽等地就达100万人,占国内姜姓人口的五分之一,我们身上流淌着共同祖先的血液,所以要把姜姓的迁移史研究好、发扬好。”姜飞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姜久明 吴利红

     来源黑龙江日报

     □责编:王德斌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