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做读书笔记?
2016/2/23 每日读书精选

     欢迎点击上方

    
蓝字
免费订阅!

     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每日读书精选”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观看每日读书精选最新资讯。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有这么一句话: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相信大家都看过,在这个浅阅读充斥我们生活的年代,大家以前刷得最多的是微博,再之前是QQ空间,而现在是朋友圈,快节奏的生活,也让我们内心深处的慢灵魂渐渐式微,我们再也消化不了大部头,语录类、书摘类的风行,也把浅阅读推到了顶峰。

     人们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下,快速地预览,浅尝辄止,精华被迅速消化吸收,旧的知识被抛弃,新的知识快速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有时候这种不系统的理解意味着更加快速的遗忘,所以很多时候我都听到周围的朋友在说,我看得多,但我也忘得多。这很大一部分源自于你读书没做笔记。先说完浅阅读再谈做笔记的事儿。

     浅阅读其实不是一个坏事儿,能利用起来,不亚于你读大部头,因为浅阅读们的知识更新很快,书籍永远是滞后的,所以浅阅读是更新知识体系的途径,而知识体系的系统构建,依然离不开书籍。只是当浅阅读的比例占你阅读比例的大部分的时候,你会发觉你静不下来看书了,因为没有这个习惯了。

     回归主题,如何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我们在毕业(也许是高中,也许是大学)之后,很多人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我也不例外,大学懒散的生活让我除了看看专业书,其他的“课外书”基本上是不怎看的,而在工作之后,你会越来越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这个时候就想进行“回炉”了,有的人选择读在职研究生,有的人选择报班,但更多的一部分人是选择自己在家看书。

     看书的人又分两种,第一种是迷茫了觉得应该做些什么了;第二种就是有既定目标了,看书是为了加强专业技能的。

     先说第一种,通常如果没有什么目标,在阅读时候选书同样会是个难题,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有一个目标,然后看看自己缺乏什么再去看对应的书籍,无论是专业书也好,自我提升或者其他类型的书籍也罢,这样的选择方法会让范围缩小很多。在没什么目标的前提下,不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来看,我的方法是同时阅读两本书,即是一本我自己感兴趣想要去阅读的书,另一本是偏向于理论或者说是较为枯燥无味的书,我们吃饭的时候需要配菜,读书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再谈第二种,首先要鉴书,特别是专业书,还拿设计来说事儿吧,你去书店或者购书的网站,你搜一下PS,可以看到很多书,真的是铺天盖地,一个原因是这方面的作者太多了,另一个原因不外乎现在出版业不怎么景气,出书的门槛也降低了好多导致有点儿能耐的人都鱼涌而入。但也正所谓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如果你想学修人像的,你就别找后期的,一次只学一种,然后学会了再换第二种,这是必须要做,人的精力的有限的,都会一点就等于都不会。

     选好书了之后,其实看专业书很多时候都是被迫的,心态上也许会比较被动,除非你是自己真的很喜欢很想提高该方面的技能,有一种迫切想要去学习的渴望,你才会主动想去看。看书的时候,心态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精神不集中,看几页书就想看看手机有没有人找,或者浏览一下网页,或者说在自己房间里就读不了书什么的,其实这多半都是心理暗示,阅读也是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需要养成。

     再则是你浅阅读读多了,看到那么厚的一本书,你会觉得你看不下去,因为太厚,太多字。那你可以把这本书里面,你感兴趣的你喜欢的一章(小说或者连续性太强的书籍除外)给挑出来阅读,然后再慢慢扩展开去,你读完那一个章节,你自然会有你想要去了解的地方,词汇也好,历史事件也罢,这个时候是你应该拿起手机或者电脑的时候了,查wiki查百度百科,甚至知乎。

     从深阅读回归浅阅读,目的在于补充知识,你看书(深阅读)好比画一棵树,浅阅读构成了树枝和树叶,是一个知识体系里面必不可少的分叉和分支,所以一味深阅读或者一味浅阅读都不足以支撑你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等你查完了那个词汇,那个历史事件的时候,你又会有新的感兴趣的内容,你可以沿着你的兴趣走,那样开枝散叶出去,也许就是你对应知识体系的第一个萌芽。

     接下来是关于读书需不需要做笔记的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不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道理,如果你记下来了,但你回头没有去看你自己做的笔记,你只是当时写了一遍,那其实还不如不记,边看书边做笔记是很有必要的,你写下来的是你当时读书时候的感悟和想记下来的东西,这在你一年或者几年之后回过头去看,没有当时心境的情况下,那一页笔记可以告诉你很多东西。

     看书的同时也是一个思考的同时,那些文字输入你大脑的时候,你应该进行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每一个作者,写的文字都是很主观的,包括你现在看的我写的这一篇文章,也是十分十分十分主观的,我们阅读的时候,不应该被作者带着思维走,不应该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你应该去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那我自己是怎么想的?

     这样的读书笔记,才会有记录的价值,不谦虚的来说,很多朋友觉得我文章写得还行,我其实也就是想多了,写多了,思路自然就清晰了,就能写出我所思所想的事情了。有时候拿起笔来,你不知道何处落笔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感觉思绪乱成一团,其实只是因为你写得少,再加上你看的书还不够多,输入少了,你还想要怎么输出呢?

     读书笔记有的人习惯分章节来写,有的人习惯看完一整本书再写。我选择的是第一种,因为我如果想看完一本书再写,那我必须得看个好几遍,然后我不认为有必要这样去死啃一本书,哪怕是我要写书评(比如我的上一篇文章《生活本就是一个农场》),我也只是看一遍,看一本书,每个章节都有值得你去思考的地方,或者是同意作者的观点,那你就记下来吧,以后和人讨论聊天的时候,又多了一个话题一个观点。

     或者是你不同意作者观点,那更应该记下来,因为这是来自于你自己的真真切切的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当然,也不是一味地唱反调,有的时候,只是因为我们太年轻,没有走到作者那一步,所以不懂作者写下那段话那一章时候的心境和感悟。我觉得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就是在很多的赞同和反对当中慢慢出现的,你会发觉你说得越来越少的是 xxx说过…… xx说…… ,取而代之的是你自己说的话你自己想表达的观点。

     看不进书,还有可能只是因为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或者压力还没有大到可以让你想要改变,又或者说对成功不够渴望,当然每个人都成功的定义都不同,像「The Ellen DeGeneres Show」的主持人Ellen,她在一次采访当中表示她年轻时候的愿望就是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视机,她觉得那样就是蛮成功的,但现在的她,会觉得拥有一台电视机很成功吗?也许会也许不会,我们谁知道呢?

     再接下来说说如何阅读一本书或者说是如何选择一本你想要读的书吧,Jerry选书的时候是先看简介,很多人都会是这样,我也不例外。我也会先看简介但我不会看 序 ,为一本书写 序 的,不是大佬就是好友,满篇都是赞扬的词汇,当然我这样的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因为很多时候也有他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或者是该书籍的概括,但我还是没有看 序 的习惯。

     我会先看看简介,然后是看书评,现在大家都会在豆瓣上面看书评之后再决定买不买书,所以书评当中出现了一些水军什么的,但这不会很大程度影响我对一本书的兴趣,因为我只看我想要看的内容,而不是相信“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然后觉得每篇书评的角度都是对的,我不会这样想,挑我们自己想要看的内容的书评,然后再考虑一下是否购买那本书。

     不过书买多了,也是很占地方的,所以我很后悔,以至于我买了一个kindle,然后开始阅读电子版的书籍,平心而论kindle的阅读体验还是很不错的,很接近纸书,我的kindle是日版的,仅仅只是因为便宜,而kindle也可以在机器上就做笔记,也是很方便的。

     接下来谈谈做笔记的技巧和分类。

     电子书摘

     在kindle上面做笔记更像是书摘,但也会方便你以后的查找和阅读,毕竟现在大家出门都带着几种电子设备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但我们出门就不一定会带笔记簿了,因为占地方。

     思维导图

     在笔记簿上面做笔记,那就不仅仅是书摘那么简单了,在纸上做笔记,最大的好处就是 无限制 ,拘泥于记下你喜欢的句子和写下思考的一段话,其实只是初级的。思考,可以不仅仅是一段话,而是一个思维导图,学会做思维导图,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整理,有着莫大的好处和作用,这在我以后的文章,我会详细讲,现在不展开讲,大略讲一下。好钢用在刀刃上,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我们去做思维导图的,那样会浪费我们很多时间,值得我们做思维导图的书,不外乎

     1.知识类

     2.思维类

     3.自我提升类

     这几大类的书籍都适合做思维导图。

     知识类的,列个知识清单,在重点的类目旁边加大量备注,以便于加深消化和反复理解。

     思维类的,这一类的书目,做思维导图是必须的,思维导图可以让你整体系统地去了解一种新的思想或者是思维方式。

     自我提升类,这一类作者多是讲一些理论和做法,因而在做思维导图的时候,要在对应的理论和做法后面加备注,以便进一步的了解和整理。

     列表或者关系图

     看小说或者情节性特别强的书籍的时候需要这么做,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不要上网下人物关系图,自己做会比较好,因为可以加深你的理解,现成的反倒不会那么记忆深刻。

     摘录积累

     诗歌散文类的书籍,用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也称之为逼格,但凡这类书目,里面的词汇和短句,记下来足够我们平时在写作或者说话的时候用了。

     做笔记的时候应该以精读为前提,精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才会投入时间精力去做笔记,而看时政或者订阅号杂文短文的时候,其实不怎么需要去做笔记的,一来没那么多时间,二来没那么多的干货。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不信你试试】

     一宗发生在圣诞节的凶杀案,警方一直在搜集证据,后来终于抓到一个嫌犯,并对他进行审讯。

     警长:你是否与死者曾经因为一些钱财发生过矛盾,而且积怨很深?

     嫌犯:是的,但那已经是很久的事了。

     警长:据证人说,当天曾有人进入死者寓所,他的身材,摸样和你很像。

     嫌犯:胡说!死者被害的那段时间,我正在澳洲。

     警长:你当时在澳洲干什么?

     嫌犯:圣诞节那天,我和孩子们在一起堆雪人。

     警长:行了,我不用取证,就知道你在撒谎,快交代吧。

     警长凭什么证明他在说谎?

    

     想知道答案吗?只需要3步即可

     给自己3分钟时间思考!

     实在看不出来了就长按二维码揭晓!

    

    

     ①长按上面图片3秒↑↑↑选识别二维码并点击关注

     ②关注后回复:雪人立马查看答案哦

     或搜索微信号:mopsm01关注后回复:雪人,看答案!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每日读书精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