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告诉你 | 采访医生的记者为什么不懂医?
2015/1/22 医脉通
本文经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梁千里;作者简介:资深媒体人,前都市报执行主编,医媒关系观察者,欢迎关注其个人公众号:qianli201409。
我估计有些媒体同行看了我这个标题觉得这就是句废话,但连续几篇文章之后,我收到了不少医生的吐槽:为什么来采访我们的记者不能是一个懂医学的记者呢?看来是有必要梳理一下这个问题了。这一篇我就专门写给那些对此有疑问的医生们,顺便我也说一说记者在采访专业人员的困难,以及报社监督系统的看法。
媒体的人员配置问题
可能很多医生对此并不清楚,其实就像医生分内科外科一样,记者也分成各种口线,有时候不同领域的记者思维是完全不同的。
就我所知,通常都市报类的媒体设置与医疗机构打交道的是两拨人:跑口记者和社会新闻记者。
我们经常看到采访医患纠纷的,一般来说是社会新闻记者,很多时候还是社会新闻记者里最底层的机动记者,甚至是实习生。而跑口记者一般是采访卫生局,兼顾采访医院领导、先进典型之类的工作,两拨人的生存状态迥异。
先说社会新闻记者。我的经验是,这部分人很少有成为某类问题专家的可能,因为媒体的考核机制是通过工作量,而社会新闻接触面杂乱,不可能允许你就某一个问题集中精力报道,相反普遍撒网是常态。
比如我刚当记者的时候,一个月要求刊发22条稿件才有工作绩效。虽然说医患纠纷近年频发,但是也不至于密集到每周都有的程度,再加上线索还要分散到不同的记者手里,一个社会新闻记者如果不是专门盯某类事件,那么一年碰到医患纠纷的次数也就五六次而已。显然这对于完成每个月的22条是没有帮助的。
凭心而论,作为一个社会新闻记者,在没有完成22条工作量的前提下,是没有那个动力专门学习医学知识的,因为基本上很少用上。
至于很多医生提到的采访什么就应该去学习采访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社会新闻记者来说是很难实现的要求,他平时要采访的有车祸、火灾、民间经济纠纷、刑事突发案件、农民工讨薪、工厂机械事故……如果每个领域都要求记者去做所谓的知识积累,那么记者就会变成一个了解如下内容的人:畜牧、种植、汽修、机械制造、车辆设计、热力学、法医学、证据学、紧急救护、民事法律、 刑事法律、国际惯例、玄幻小说、风水八卦……
如果从使用频率看,医学知识位置不太可能排在前边。开个玩笑说,要学我也先学汽修,车祸总比医患纠纷多,好歹还常用点。
至于跑口记者,估计医生们很少会察觉到他们的存在。
所谓口,就是他们通常联系的单位,卫生系统的跑口记者通常是跟卫生局党委宣传部联系,地方媒体,尤其是我曾经供职的都市报是标配。他们由党委宣传部带着去采访下属医院,有些记者可能会直接跟医院的党办联系。但是这些记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基本只写正面稿子。
很多医生抱怨说为什么媒体不写正面稿子,其实这还真是冤枉了这部分记者,如果从卫生局学习三个代表、好医生贾立群、最美乡村医生、医院假期放假安排这类报道看,其实正面和服务类稿子是不少的。
但是这类记者和社会新闻记者的人数比例可能差了数十倍,一般一个报社有一两个人就不错了。而这类稿子很少有普通百姓能记住,我以前的文章也谈过这个问题,因为这种由官方主导的正面宣传纯粹是自黑,所以咱们也就不细说了。
按理说,这部分跑口记者会跟医院比较熟悉,或者至少有一定医生专家的资源,他们如果能参与到采访医患纠纷里,对于媒体和医生沟通应该是有好处的。而且这些人也有条件进行专业医学知识的了解甚至是学习,我就知道一些跑口记者的配偶就是医生,你说他们能不懂么?
不过实际情况是,你很少能看见他们采访医患纠纷,最多是卫生局党委发布新闻通稿的时候才出现。
原因很简单:他们碰不到线索,碰到了也不敢做。
一般患者找媒体帮忙报道,除了极少数是通过熟人介绍,大部分是通过热线电话等线索系统,而这个系统直接对接的一般是社会新闻记者,跑口记者很少接触。
就算接触到了,跑口记者对于这种医患纠纷的线索也是避之不及的。
我个人是没见跑过卫生口,但是也听跑口的记者聊过他们的难处,因为平时要指望卫生局党委宣传部和各医院党委宣传部提供采访机会,他们一般不敢得罪对方,而且隔三差五逢年过家还得想办法给他们发点关系稿。
其实大家想想,什么卫生系统运动会、卫生局长畅谈2014这类稿子为什么会出现在媒体上呢?你们不爱看记者就爱看么?除了某些有自恋倾向的领导谁爱看这玩意儿。这些都是用来进行交换的。
另外,也有一些医院会组织跑口记者去采访什么特别的手术,或者新实施的举措,这种采访数量有限,而且基本都是正面报道。
发了正面稿子,才能搞好关系,才能得到更多的采访机会,才能完成绩效养家糊口甚至进一步发展下去。有时候因为后方编辑不同意,一个正面稿子没发,可能还会惹来对方的冷处理,比如某某发布不通知你,某某新闻稿不给你。
当然,有时候跑口记者也会做一些小小的负面,比如说停车不方便什么的,但是这也通常会被叫停,所以很多时候跑口记者也不去找这个晦气了。
假如跑口记者采访了医患纠纷怎么办?那可热闹了!轻则挨说被斥不懂事没良心,重则就可能被口里要求更换跑口记者,这样自己积累的业缘关系和长时间的努力就白费了。跑口记者跟社会新闻记者不一样,他们的新闻来源主要就指望对方提供,假如被封杀了等同于半失业状态。
其实以前我们采访的时候,也不是没找过跑口记者帮忙,但是基于上述原因,这些跑口记者通常不会特别乐意,除非你是报道什么好人好事,否则基本上直接回答你“不方便采访”。
有个别关系好的,能私下提供一个电话,还得千叮咛万嘱咐说:“别说是我给的,稿子也不用给我署名。”这样就算是帮大忙了!
我还经历过监督类稿子发了之后,跑口记者跑来吵架(不是医疗口),说影响她跟口内关系的情况,你怎么能指望她去采访口内纠纷呢?
就这样,了解情况的胆小不敢去,不了解情况的胆大往上冲,所以医生一般都见到的是普通的社会新闻记者了。
可能只有一种例外,就是所谓的特稿记者,但社会新闻记者如果没有经过特别的积累,很少有专门从事涉医报道的,这种培养机制很难诞生这个类型的记者。另外从记者内部看,涉医报道在很多特稿记者的眼里也不是特别有新闻价值,有那功夫还不如做做反腐,社会影响也会大一些。
这种人员配置的背后,还有一个逻辑可能是医生与媒体之间认识不同的。从媒体角度看,涉医报道如果还是放在社会新闻领域,那么受众也是一些不太懂得医学知识的人,所以也需要有一些从外行人角度提出的问题,你能想象有些新闻是专门写给主治医师看的么?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有时候记者的专业知识缺乏反而可以更多地从普通受众角度提出问题,这对于媒体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替老百姓说话嘛。
不过从医生角度看,很多人觉得自己就没有接受采访的义务,所以你记者听不懂是你无知,但是你写错了我跟你没完。有些医生甚至觉得对面这个记者如果连这么基础的问题都不懂就没资格来跟自己说话,这种情况我也是经历过的。
究竟在这个问题上孰是孰非,很难一概而论,媒体有采访核实的义务,但是医生作为信息不对称的强势一方如果说一点解释说明的义务都没有似乎也说不过去,可能就要看具体采访的经过而定了。
求助专业人士的难题
接下来问题就来了,既然自己不太懂专业知识,为什么记者不去采访医学专家了解情况呢?按说这是唯一弥补记者不太专业的方法了,但是我们看到的很多涉医报道里都缺少这一环。
如果从记者的角度看,或许是因为采访医学专家真的是不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央电视台曾经做过哈尔滨天价药费事件的报道,有两件事给我很深的印象。一是央视希望采访一位医学专家,但是找了一圈当地医生都不乐意,回到北京找了一圈也几乎没有人愿意接受采访,最后水利部总医院原副院长心外科专家马育光出来接受了采访,注意,这个人的头衔有个“原”字,水利部总医院现任领导可没人参与。
难道是这个问题很复杂没人懂么?当然不是,是因为就医患纠纷发表意见对于医生来说风险很大。首先是事实层面的风险,那个病人在别的医生手里,究竟是怎么个诊治过程你又不知道,记者能给你提供的资料因为专业性问题难免不够全面,换我是医生我也得掂量掂量。尤其这还是涉及纠纷,不是什么健康大讲堂之类的科普栏目,我一句话弄不好要搞到患者家属上法庭的,这个心理压力是巨大。
天价药费事件中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当事主治医生王雪原接受媒体采访揭露了医院的问题,网上就有对他的批评,之后他就从医院离职不知去向。
其实如果可能,我倒是很想采访一下王雪原大夫,聊聊他之后的经历。可惜这个人我是找不到的。
不过大家换位思考,有一个同行,因为他说的话导致你失业受处分罚钱,上上下下十几口子被处理,你能不恨他?你让他怎么接着在这个圈子混下去呢?这个现实的压力更加巨大。
除了医生不太愿意就纠纷接受采访之外,医院对于采访的限制也是一方面。一般你找一个医院采访,就算不通过卫生局,也得找到他们党委宣传部。我要是随便举个话筒问医生“你幸福么?”早就给哄出来了。
那么好,如果是你们医院出事了,请问哪个没心没肺的宣传干部会给你安排另一个医生来说这个医生的是非?就算他找了一个人,从新闻操作流程来说,这属于“一拨人”,或者说是利害关系人,他的话可信度有多少呢?
那么我现在找别的医院党委宣传部,说某某医院那边有个医患纠纷,你们给找个专家说说吧!宣传部的人肯定以为我是精神病。
当然了,也不一定是绝对找不到人,如果记者一门心思去找还是能找到医生聊聊的,但是通常对方也会要求匿名。这时候就要看媒体自身的要求了,究竟是否愿意使用这种不肯标注来源的专业意见。
所以说,有时候有些医生看到媒体报道里缺乏专业这一环,就觉得是记者故意去黑他,其实也未必,可能真是找不到,也可能是因为懒。
不过明确的一点是,从媒体行业的专业要求来说,专业人士的采访是不应该缺失的,这跟采访对象是否容易采访到没有关系。记者就是克服困难的,否则要记者干嘛啊。如果采访不到,碰到严格的编辑,这种稿子是不给发的,只不过现在很多编辑也不是那么严格罢了。
很可惜,确实不那么严格了……。
媒体的监督追责问题
在这里我说一个比较媒体自身很现实的问题,媒体的监督问责机制其实是有问题的。
通常比较正规的媒体会有一个受理纠纷的机构,一般是一些老编辑老记者,而这个机构的大量工作其实是息事宁人,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找来了,先看能不能给劝回去。
当然了,如果涉及医患纠纷的报道问题,这就比较复杂了,说白了到底纠纷结果是怎么回事恐怕这些人也很难弄清楚,估计也劝不回去。
这时候媒体会启动一个自查机制,一般是程序型的自查:看记者的采访记录是不是完整,是不是有录音,对方投诉的内容录音里是否有。
如果这个阶段有问题,那么甭说了,记者肯定要罚钱,如果失实后果严重开除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一般记者都没那么傻,写稿的时候都会注意规避,把一些东西写的尽量含糊,这个部分出问题的几率不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医生在网上呵呵来呵呵去的问题,对于媒体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比如把“副主任医师”写成“主任医师”,比如把“创口”写成“伤口”,你觉得这叫缺乏基本常识,但是从媒体角度看一些术语和专业用词的差错是不构成新闻失实的,并不是像有些医生想的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假新闻”,所以如果医生是就这个问题来投诉,被三言两语打发走的可能性非常大,最多给你在角落登一个更正,待遇跟错别字差不多。
如果流程检查下来没有大问题,而医院又不能被劝回去,那么接下来就要讨论对方投诉的内容是否合理了。
我前边说了,这个媒体受理投诉的机构一般也不会有专业的医生,那么如果接到涉及医疗方面的投诉就会希望医疗机构提出证据。但是我经历的情况是,医疗机构向新闻单位提供证据的情况并不多见,往往是打电话沟通比较多,这样沟通很难形成一个严肃的处理结果。
更有甚者,打着打着电话就会变成一个很中国式的结果。中国的一个人情文化会导致问题向着互相托人打招呼发展,最后干脆就把这件事变成了一个交易:媒体把稿子删了,然后给医院发一个更正,再送一个正面报道。
当然这中间或许也少不了我们提到的跑口记者的调停和劝说,但请注意,这时候并没有得出稿子到底是否有问题的结论。
这样的结果看似皆大欢喜,其实是把一个疑似问题报道用一种和稀泥的方式进行了解决。既然涉及医疗纠纷的报道是不做医学专业技术审核的,对于记者来说也犯不着为了太技术性的内容去追究了。虽然不能说记者对于专业知识的看轻就源于此,但至少可以说这个内部调查机制没有起到促进的效果。
那么医院为什么不跟记者死磕到底呢?
据说一是因为医院的领导乐于息事宁人,我听说还有医院领导觉得好不容易事情过去了,不希望再生波澜。二是因为如果打官司折腾起来太麻烦,成本也高,还可能旷日持久。三是医院作为窗口单位难免出事,有的领导担心把事情做太绝了以后不好弄,索性交个朋友。
不过我没有参加过这种交易过程,所以这些原因也都是听媒体人转述猜测,如果医生们想知道是为什么不如问问自己医院的人:为什么医生对媒体意见这么大但却很少有医院真的进入诉讼程序呢?
总之,这样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很不好的影响,疑似问题报道的记者毫发无损,甚至连报道究竟是真有问题还是医院鸡蛋里挑骨头都没有结论,我甚至觉得可能医生和记者都觉得自己赢了,甚至都觉得自己是给了对方“一个面子”。
这种互相给面子的事情很有可能是一个让双方都没面子的事情,我一向不喜欢这样。问责机制如果不能起到惩治错误的效果,那么对没有犯错的记者也是不公平的。而这个过程不要说医学专业知识靠边站,就连新闻专业知识也靠边站了!
可是这种戏码还在不断上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就我个人而言,当然希望同行们的报道都不出错,但是现实情况显然没那么乐观,需要认识到的是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而记者所知甚为有限。在人员设置、专业求助、监督机制三方面都不到位的情况下,和医疗圈的矛盾化解恐怕并不乐观,这样下去吃亏的不光是医生,真正好的记者其实也在吃亏。而我个人是不期待通过个别人的品格问题解决的,就如同我从来不认为问题是靠品格形成的一样。
福利来啦
亲,恭喜你,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你将获知小编的个人微信账号。为了不让你再“望眼欲穿”地等待回信,请加小编微信号“medlive2006”,随时随地都能和你畅聊哦。一般人,我才不告诉他。
欢迎关注
欢迎您关注“医脉通”微信公众账号。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弹出菜单后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