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医师能为中国医疗改革贡献什么?
2015/1/28 医脉通

     导语

     中国同行需要了解美国医院真实的运作情况,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用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来影响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本文由医脉通根据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医学中心范大立教授口述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有很多的华人医师协会,而为具有创业精神的华人医生提供各种商业机会和支持的协会,最有影响的可以算美国华人医师创业协会 (Society of Chinese American Physician Entrepreneurs), 简称SCAPE。它成立于2014年,由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大学的钱湘医生主持创立。SCAPE 为美国华人医生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商业平台。这个以微信群为基础的协会建立以后,迅速壮大,目前成员已逾500人,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临床医学专业,大家对投身中国医疗改革很有兴趣,但如何行动,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

     两张老照片

     下面有两张照片,第一张是1922年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全体医师的合影,根据历史资料,其中华人仅13人,一半以上为白人14人。第二张是1935年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份分娩记录,这份英文病历的作者是林巧稚医生。对于我们在美国接受过住院医培训的人来说,这张病历看起来非常亲切,每个人都写过,也可以说,这是我们在美国的华裔医生和中国同龄同行生活和职业经历的分水岭。

    

    

     三个问题

     1、中国现在有哪家医院像1922年的协和医院内科一半以上的医生为外籍人士?

     2、中国现在有哪家医院用全英文记录病历?

     3、中国现在是否有必要建立一家纯美国式的医院,采用100%全英文进行临床和教学,让美国医生能像在美国一样工作(100%非本土化)?

     创事业是“赔钱”买卖

     1908-1914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 计划在中国创立一家现代化的医院,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简称CMB)由此诞生(1914年)。CHB先后派了三批人员去往中国各地进行调研,时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神学院院长Edward D. Burton是这个项目的主持人。

     1914年在纽约,CMB调研团提交了一份报告《Medicine In China》(中文译名“中国的医学”),给基金会董事会。报告中重点提出:1、在中国建立一家纯美式医院,最好以一所美国的医学院为模板(最后选择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从初级开始培养中国的医生和护士,建立西方的医疗模式。虽然在当时,培养少数几个医生护士,对于改变整个中国的健康状况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但这可以作为一个引子,把当代美国医疗推广到中国。2、不建研究院。可以鼓励医生做科研,但是不出钱资助科研。3、医学院和医院全部使用英文。

     在随后的32年间,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协和总共投资4400万美元,平均每年140万美元(大家请注意,这是1916年~1948年的货币价值)。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协和的运营和发展中没有获得任何盈利,但是在接下来一百年的时间里,协和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协和的很多东西慢慢变了。1952年开始,协和病历书写从英文变成中文,许多规章制度也陆续变化。但是1989年我作为北医本科生在协和做最后一年临床实习时,依然能从建筑、职称,文化等许多细微之处中感受到那悠远和强大的协和文化,依稀还能看到当年林巧稚、张孝骞等协和泰斗的痕迹。

     因此说,洛克菲勒基金会通过协和医学院,在中国创立的,是一项事业,而不是一家企业,也让我看到了事业投资带来的效果。

     中国还需要“协和医院”吗?

     虽然今天的中国与10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国民的素质、信息交流度和医学水平等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客观讲,中国的医学水平跟美国相比,依然有一些差距。中国现代医疗改革,肯定还要学习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

     要真正学习到美国的医疗模式,首先要最有效地让国内民众体验到“原生态”的美国式的医疗服务。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仪器容易买到,楼房也容易建成,但几乎所有的中国医院,无论公立、私立还是合资医院(后两种模式我了解得很少),全部都是中国医院的运营模式。

     虽然有一些有西方的医生或是美国华裔医生在这些医院里工作,但由于以中国专家为主,而这些中国专家没有在美国从事过临床工作,从而决定了这些医院的主体仍然是中国式的操作、中国式的服务。

     而所有的美国主流医生,无论临床、科研或教学做得再好,来中国也只能做报告、讲学,听一听查房,不能真实的进行临床工作?其中英文是最大的问题。没有一个美国的医院环境,就不可能看到美国专家的真实水平。因为所谓水平,不是药物多昂贵,仪器多先进,手术多复杂,而是一个综合能力。只有医院是不够的,但没有医院这个平台则是不可能的。

     医疗服务与跨国公司、国际学校,相似之处,也有不同。因为学校的评价,可以用学生的成绩来定,公司的评价,可以用盈利额来定。但是医疗服务的质量,用数据来评价很容易片面,而且国情的差异也较大。要想让中国民众感受到真实的美国医疗服务,必须建立一家全英文的美国式综合医院,把美国医疗服务中的“硬件”和“软件”一起“原汁原味”地带到中国。至于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第二步的问题,第一步,先拿来,做出它的复制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本土化。

     我们在美国工作了多年的美国华人医师,对现代中国国内的现状了解有限,远远低于国内同行,因此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让美国的医疗制度中国本土化(第二步),而应该是在最大程度上复制一个纯美国式医院(第一步),作为一个样车,展示出来,存活下来。而中国本土化的工作,应该由我们的中国同行来完成。

     用全英文查房、写病历、出报告,对我们来说,得心应手。而创造这样的环境,不仅能够吸引想来美国华人医师,而且可以吸引美国学术机构,医学院、主流医院的医生来中国进行真实的临床工作,让他们来了就能看懂病历、能和护士交流、能看懂病人用药(medex)、了解病人的愈后情况、掌握医院操作流程。 不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是实实在在查房、做手术、主持病例讨论。

     我在纽约州、麻州和加州陆续走过10家医院,在每个地方都或多或少工作或学习过一段时间。我的感觉是,这些医院所有的流程和运作方式都非常标准化。换句话说,一个美国医生“跳槽“到一个完全没工作过的医院,过渡期很短,很快就能适应。

     因此在中国建立这样一家纯美国式医院,在客观上可以创造这样一个非常适合美国华人医师来中国工作的环境,因为我们美国华人医师中的大多数人,在现阶段,都不可能全职来中国工作,最实际的形式是兼职,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标准”医院,才有可能做到交接自如,有可能让临床科室运转起来。

     随着美国华人医师的人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家庭原因回到中国,他们有些到了合资医院(如和睦家医院),有些在为美国做远程医疗服务(如放射科)。一家全英文、纯美国式的“标准”医院的出现,必然会吸引到这批人才,而让他们最大地发挥作用。如果成功,甚至可以在美国医疗人才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

     面对1922年协和医院内科合影,我问自己,有没有胆量,有没有能力在这样的医院领导100%的美籍医生?虽然我没有这个能力,但我们SCAPE当中,肯定有人可以。

     优势和障碍

     建立一个纯美国式的英文医院,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简化招聘工作,英文必须作为一项硬性要求。达不到标准,必须淘汰。这是优势。

     纯英文的环境会严重缩小服务病人的范围,因为绝大多数中国病人不会说英文。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第一,在1922年,中国病人的英文水平远不如现在。而当时协和医院内科,至少有14名医生不会说中文,那时候医生可以用全英文进行诊疗、写病历、与病人沟通,现在更应该可以。第二,我在美国的病人大概有5%是中老年移民到美国的华裔,完全不会说英文,他们虽然有一些需要电话翻译或子女陪同的不便,但他们确实得到了货真价实的美国医疗服务。全英文的美国式医院在中国,虽然服务的病人很有限,但是它可以成为一个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因此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用全英文操作,是优势而不是劣势,最后能够留在这家医院工作的人员,完全可以自如地用中文和病人进行口头交流,病历书写等其他事项仍然使用全英文完成。就像我在美国给华裔看病一样。

     一个近距离的 “出国进修”场所

     很多中国医生都希望有机会美国医院进修,长知识,学技术。在2014年,UC Davis医学中心就已经有超过100人次的中国医生在不同科室进行过为期1周~1年的临床进修。由于美国法律的限制,中国医生不能亲自操作。

     由于语言的限制(不仅是专业英文,更重要的是生活英文),他们对美国及美国医疗流程了解程度有限。而一旦有这样一家纯美式医院落地中国,国内的同行可以近距离“出国进修”, 能有机会看到美国医院的管理模式, 能亲自参与病人的诊疗,操作手术, 而没有生活上的语言压力,可以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很多美国医疗,药物公司都希望在中国开辟市场。在2015年,中国已经是世界医疗器械的第二大市场。 这些技术的代理专家大多数是美国主流医生,如果没有一个适合他们的环境,在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很难做到不打折扣。而一家全英文环境的美国医院,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新技术在中国大陆的登陆港或桥头堡,为国内同行提供一个近距离的学习场所,提高效率。

     一个宣传队,一个播种机

     创建这样一家医院很难盈利。如果这样一个全英文的美国式医院,把盈利和高端服务作为目标,不切实际。洛克菲勒基金会做了协和这个“赔钱”生意,他们是失败的创实业者,但他们是成功的事业的开拓者。协和医院在过去的近100年内,对中国近代医学影响,有目共睹。一个现代版的协和医院——全英文的美国式医院,也会深远地影响到中国的医疗改革。

     中国的医疗改革,是要建立事业的目标下,还是在建立企业的模式下改革?答案其实很简单的,既要有事业,也有企业,跟美国的医疗一样,既有5%~10%的科研、教学和临床服务三者结合的大型医院,也有95%~90%以服务为目的的私人小型诊所。我理想中的全英文的美国式医院,立足于文化传播,而不是立足于盈利,只能抱着赔钱的打算来做。因为事业型医院,是医疗行业的领军,需要牺牲,要以金钱换取理想,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型医院,不会成为医疗、教育等事业型领域的主导。

     我1996年在纽约进入住院医培训,至今已经近20年。现在让我回到中国,像我的大学同学一样在三甲医院里每天接待上百个病人,我一定会力不从心。离开中国这么久,我对中国医疗的方式和理念已经非常陌生了,我不可能在中国的医院得心应手为病人服务,我想我们SCAPE中间大部分人跟我的情况类似。而同样,我的同学,即便是三甲医院主任级别的大专家,也很难在美国的医院像我们一样进行医疗工作。除了语言,也还有培训,环境和文化等等因素。

     像我们这样的美国华人医师,想在中国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发挥我们的作用,必须有一个美国医院的环境来让我们发挥。如果我们按照中国的方式走,最多能再建立一个三甲医院。中国不再需要多一个三甲医院了,我们也不可能以兼职的方式在中国建立一个三甲医院。我承认,这个想法在中国目前的改革环境下,付诸实施的可能性很小,我希望,把这些想法提出来,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到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方向。

     尼克松总统在1972年访华的“破冰之旅”飞机上, 给自己写下这样的备忘录:第一,他们要的是什么?第二,我们要的是什么?第三,我们的共同点在哪里?我们美国华人医师在参与中国医疗改革的过程中, 也需要用同样的思维方式:他们(我们的中国同行)需要了解美国医院真实的运作情况,我们需要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来影响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而我们共同需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全英文纯美国式的医院,来展示我们的特点,给我们的中国同行提供了解和接触的平台。

     福利来啦

     亲,恭喜你,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你将获知小编的个人微信账号。为了不让你再“望眼欲穿”地等待回信,请加小编微信号“medlive2006”,随时随地都能和你畅聊哦。一般人,我才不告诉他。

     欢迎关注

     欢迎您关注“医脉通”微信公众账号。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弹出菜单后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