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京红教授:中美医疗行业的现状和体会
2015/2/3 医脉通

     导语

     患者通常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到了大医院看了有名的医生,花费了很多金钱和时间,病就应该治好。殊不知医学是个如此特殊的行业,就象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成功,但医疗这方面的进步不如其他方面。

     来源:医脉通;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2014朝阳国际医学大会于2014年12月20-2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有幸采访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中心的李京红教授,李教授从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医学人文几个方面介绍了中美医疗行业的现状,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以下为访谈详情: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中心主治医生李京红博士

     医脉通:李教授,很高兴能采访到您。您在中国和美国都做医生的工作,那么针对国内看病难的问题,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

     李京红教授:首先非常感谢医脉通的采访。我非常喜欢医脉通,平时经常在微信上看你们各种各样的报导,感谢你们的辛勤工作。

     我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工作过多年。现在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中心工作,都是做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

     国内近几年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其实我觉得这种现象正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但和许多其他行业相比,真正完善地实施医疗保健,让千家万户受益却有相当的难度。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成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医疗这方面的进步不如其他方面。高大漂亮的医院大楼盖了很多,门诊大厅却总是很拥挤热闹,严重超负荷。在美国的医院看病没那么拥挤,虽然有的时候要等预约,但总的来讲就医环境还是不错的。

     要想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我觉得有一个办法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这就是正在推行的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制度。我本人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中心接受过相同专业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对中美两国的医师培训制度还是深有体会的。美国的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制度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开始的,有六十年左右的历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断地完善提高,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经过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生完全可以独立制定诊断治疗方案,所以无论在社区医院或在大医院看病,诊断治疗方案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能达到这一点,许多病人就不必耗时耗资,千里迢迢地跑到大医院看病,多数疾病在社区医院就可以得到和在大医院相同的诊治。我听说大城市的大医院比较拥挤,很多地方的社区医院并不拥挤。完成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后的医生回到社区,将成为中坚力量。假以时日,从长计议,我觉得将来看病难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还有一点也和地域有关,美国有东西海岸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也有中西部地区相对不太发达,气候严峻的地方。我在美国工作多年发现一个特点:为了鼓励医生去那些大家不是很想去的地方服务,会在收入上有所调节。越是在大城市,因为大家都想去,工资反而低。大城市房价高,消费高,所以生活质量其实并不好;而在中西部地区或者偏远地区,医生的收入相对高不少,而且消费较低,医生在那里会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这是一种很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我觉得现阶段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生去社区医院或偏远地区工作的话,应该在收入上有所鼓励和照顾,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开端,能够有一个满意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最终的目标是所有的医生都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起来,造福病人。

     医脉通:您说得特别好,现在很多人不愿意下社区的原因就是那里发展环境不如三甲医院,收入不够高,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同样接受这么多年的教育去那里不划算,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比较担忧。

     李京红教授:这就要靠市场调节,大家都想去的地方就算收入不高,大家也想去。相对偏远的地区,就要用在收入和其他配套设施上稍加鼓励。我觉得以上两点:第一个是住院医标准化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独立诊疗能力的医生为社区服务。第二个是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有实质性的激励和配套政策,解除医生对未来的担忧,让大家可以做到真正的安居乐业。虽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最终能够缓解看病难的状况。

     医脉通:下一个问题,做医生是否需要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呢?就像我们刚刚提到,大医院的医生都特别忙。如果要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其实是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您怎么看待这样一个问题?

     李京红教授:做医生很忙,做科研也很忙,两个都做就更忙了。在国内临床医生要晋升就必须要有论文发表,所以大家为了晋升都忙着去做科研。我也经常听到临床和科研不能兼顾的说法,我觉得这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美国,如果医生选择在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对发表文章是有要求的。晋升的要求主要是医、教、研三方面综合评估,另外第四条是大学和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在学会的服务,为杂志审稿等。因为每个人的兴趣不同,比如有人喜欢做临床,有人喜欢做教学,也有人喜欢做研究,因此在相同级别的职称里会有不同的类型。医生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的类型去晋升,不同类型之间的医、教、研三方面侧重点、百分比不一样,评判的标准会有调整。总的来讲,在大学附属医院,对医、教、研三方面都有要求,国内和国外都是一样的。医学教育非常重要,那是培养医学接班人。科学研究也很重要,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现代医学的重要进展几乎全部来自对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应用。大学附属医院有引领现代医学进展的使命,具备完善的学科配置和先进的科研条件。做为未来医学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研究不可或缺。

     如果医生选择在社区医院或私人诊所工作,则对发表文章没有什么要求。社区医院主要任务是医疗。在美国只有主治医师,完成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就是主治医师,没有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也没有晋升的压力。大家不论工作年头有多少,都是平等的主治医师,责任和权限是一样的。从数量上讲,美国大部分医生都是在社区医院和私人诊所工作,专注于临床,很少做教学和科研。他们承担大量的临床工作,是医疗系统的中坚力量。

     国内的医生们都很忙,但我觉得不应该把研究和医疗对立起来。特别是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没有医生的参与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有所侧重。比如有些医生喜欢做临床或者教学,不需要很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也能得到晋升。这就需要有配套的晋升机制,使得临床型人才,或者教学型人才,有自己的晋升类型和标准,使他们能够发挥才干,获得晋升。

     医脉通:您刚刚提到的在选择不同兴趣之前的起点是什么,是经过规培的住院医师,从主治医师这个层次开始选择自己的兴趣吗?

     李京红教授:对的,是这样。经过规培的住院医师,到了主治医师时,年龄也都不小了,应该明白自己喜欢做什么和善于做什么。若做了一段时间想转个类型,比如说一开始以做临床为主,之后对科研产生兴趣;或者一开始以科研为主,但做了一段时间想多做临床,是可以调整的。

     医脉通:现在国内的医疗环境不是特别好,医患关系紧张,伤医事件频发,对此您怎么看待?

     李京红教授:这个问题我经常听我的同学们提起。做为医生,我们对伤医伤护事件的发生是十分愤慨的。受伤的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身体,更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我觉得医患关系紧张这件事情,实在是不应该。病人非常不幸患病来找医生,医生和病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病治好。怎么两个有着共同目标的方面会关系紧张呢?这么关系紧张,病能治好吗?我作为一个医生,愿意做任何努力,只要我的病人能够康复。我在危重症医学科工作,每天在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面对危重病人。经常忙得吃不上饭,睡不上觉。节假日加班加点是常规状态。病人和家属对我的信任是很重要的,否则这工作还真没法干。我相信绝大部分医生和我一样,当看到危重的病人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那是真正无价的,做梦都会笑醒的那种高兴。所以任何关系紧张我都可以理解,唯独这个医患关系紧张,实在是不应该!

     医学本身是有局限的,很多疾病没有根治的办法。患者通常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到了大医院看了有名的医生,花费了很多金钱和时间,病就应该治好。殊不知医学是个如此特殊的行业,就象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成功,但医疗这方面的进步不如其他方面。为什么?这个行业难度大,周期长,情况复杂多变,存在许多未知数和局限性。患者的美好的愿望我们能理解,但有时候真的很难实现。医患沟通在这里就非常重要,加强医患间的信任和理解。

     我听说一个医生一天门诊要看50个或更多的病人,每个病人只有几分钟,没时间加强沟通。中国人口多,病人多,医生一天看10-20个病人不太现实。我想能否加强一下医生跟病人谈话技巧的训练,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在美国有一系列的标准化问题,见了病人先问什么,再问什么。这样医生也比较省心,不太容易造成矛盾。这方面如果能在住院医培训期间加强一下,还是有帮助的。医患谈话不能随口想说什么,一张嘴就说了出去。尤其是在医生没有充足时间,又必须要在几分钟之内把问题说清楚,还不能让病人太着急上火的时候,谈话技巧很有用也很重要。

     医脉通:现在报考医学院的学生越来越少,在国外一般都是最优秀的学生报考医学院,但在国内都招不满,或者毕业以后去从事与医学不相关的工作。对于下一代医生的培养您有何建议?

     李京红教授:在美国进医学院很难,要求很高。只有各方面条件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完成四年大学本科教育,成绩优异,才能进入医学院学习。医学院四年的学费很高,加上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需要三年到八年的时间,所以美国医生在完成培训,正式工作以前基本上都是负债累累。他们完成培训,开始工作时,收入会明显增高。但是人生中最好的年华,从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都在接受培训了。开始工作时已人到中年,要成家立业,抚养下一代,还得每月还学生贷款。工作又非常辛苦,经常要加班加点。和中国的年轻医生比起来,实在是好不到哪里去。如果光看这些现象,医生的工作的确不是那么有吸引力。

     我在北大医院做住院医的时候,北大医院呼吸科的创始人,穆魁津教授,和我多年的导师,何冰教授,都跟我说过一句话,也是他们职业生涯的体会:“医生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来的。”在美国,我的科主任,美国胸科协会主席,一位了不起的女性,PatriciaFinn, MD, 也和我说过一模一样的话。我觉得如果没有对医生职业崇高性的认识和乐于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是很难坚持下来的。病人对医生性命相托,医生必须真正喜欢这个工作,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好。退一步讲,如果想大学毕业以后尽早工作,年纪轻轻就有很好的收入,医生这个职业不是一个最合适的选择,国内国外都一样。

     国内现在患者看病难,医生要超负荷工作,收入又不高;医生工作辛苦,还要抽空做科研,发表文章去晋升;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不受尊重,造成很多年轻学生不愿报考医学院。我觉得这是件挺遗憾的事情。说实话,医学院的学习非常艰苦,学习量非常大,的确需要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才能胜任。我对国内未来的医学发展还是有一些担忧的。简单地讲,假如你生病去医院看病,你是不是希望会遇到一位学识丰富,有较强的诊疗能力,能够及时帮助你的医生呢?如果优秀的学生不愿意报考医学院,这个工作谁去做呢?

     医脉通: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对中国目前的医学发展有何期望呢?

     李京红教授:我希望能够通过实行全国范围的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制度,培养一大批过硬的医学中坚人才;通过多种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包括增加他们的收入;大学医院能有相对灵活的晋升机制,鼓励医生的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着力改善医疗环境,宣传正能量,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医学的未来寄托在一代又一代医生的努力和奉献中。我希望有理想,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年轻学生能报考医学院,为社会、为大众服务。

     医脉通:讲的太好了,非常感谢您!

     李京红教授:非常感谢你们的采访!

     福利来啦

     亲,恭喜你,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你将获知小编的个人微信账号。为了不让你再“望眼欲穿”地等待回信,请加小编微信号“medlive2006”,随时随地都能和你畅聊哦。一般人,我才不告诉他。

     欢迎关注

     欢迎您关注“医脉通”微信公众账号。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弹出菜单后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