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生的你,天天看朋友圈的怨声载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何感想?
2015/8/23 医脉通
? 导 语
daoyu
学医真的那么不堪么?转行就一定适合自己吗?
近几年,随着医闹愈演愈烈,朋友圈也是怨声载道。资深医生放出话来,孩子敢学医,打断腿;年轻医生也觉得前途一片黯淡,每每有“80后医生离职”之类的新闻,总能在朋友圈获得大量的转发;医学生们也觉得前路茫茫,似乎看不到什么希望,时不时就能在知乎等热门网络社区看到医学生改行的人气问答。当今的网络宣传阵地,似乎只要触动苦逼医学狗们心底的痛处,就会获得大量的转发与追捧,但事实真的这样简单吗?学医真的那么不堪么?转行就一定适合自己吗?

先说说我了解的医生转行的热门去向,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去处可能是药企或器械厂商吧,早年去做销售的很多,据说当时收入还挺高。近年MSL挺流行的,似乎年薪二十万上下?比如下面这个(来自医脉通圈子里面的招聘信息):

医脉通的圈子里有个简介,一并放在这里(点击可查看大图)

互联网+蓬勃发展,投身互联网医疗也是个新兴的趋势,有的医生辞去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创业不易,冷暖自知吧。医生自由执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外资、民营医院似乎有逐渐做大的趋势,但感觉并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血管外科张强医生率先建立了医生集团并做的风生水起,不但在高端医疗站稳了脚跟,还逐渐将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向大众靠拢,最近还开始了医生培训的项目,体系真是越来越完善了。另外,考公务员前些年很流行,这一两年似乎冷了?是不是和习大大压缩政府工作人员待遇有关?

有点眼花缭乱是不?我把主要的几个职业方向大概分成三类吧,公务员感觉太少了,今天就不涉及了。

关于去药企、器械厂商和互联网医疗公司,首先很多人不舍的就是自医学院算起学过的那一本本厚厚的教科书,读过的密密麻麻的文献,看过的病人,写过的病历,做过的手术。似乎去了企业,曾经占据自己生命中那么多时间的一切就这样和青春一起随风而逝了。另外,如果性格比较适合安静的读书、思考,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特别是很多人医学博士毕业,读书多,进入社会比较晚,已经在学霸模式中陷了很深了)。继续当医生的话,即使不是非常努力,只要尽职尽责,好歹灌些与医院要求相称的水论文(其实和学霸模式还是有些像的),职称总会一步步升上去,到时候薪资和地位也会上升,总有一天日子会熬的好起来。而去了企业,与人打交道的要求陡然上升,评价标准也比单纯的靠年资、写论文要灵活的多(学霸模式要转变),如果不适应的话,或许会有新的茫然。但如果生性就比较活跃,不喜欢在学霸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zhai),去了企业才会真的觉得如鱼得水,摆脱了压抑的值班、查房、写病历、签什么鸟红包协议,不用再熬夜看文献、写论文、憋标书,不用再忍气吞声的服侍各色奇葩病人,充分享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早点转行止损、享受生活才是王道。
再说说民营医院和外资医院吧。现状依然很残酷。民营医院,最臭名昭著的就是狂打广告,坑蒙拐骗的xx系医院,去这种医院工作业务上的成长没多少,赚点钱还太伤人品了,绝对不建议去。坏典型如这个。

好的民营医院或许有吧,只是在xx系的恶劣影响下,名誉也受了牵连。外资医院的形象还是高大上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和睦家医院了,始终高冷,已经闻名业内十几年了,虽然公立医院内的人们有时候远远的嘲笑人家病人少、水平不好之类的。我没去过,但看着聘的不少专家挺不错的啊,从有钱病人的角度看的话,如果找同样的专家,公立医院好的专家号为黄牛所累,就诊流程体验极其糟糕,还不如多花点钱去外资医院省心呢。但对年轻医生,还是慎重吧,毕竟病人数和病种数难以达到规培的标准,做不到全面的轮转和缺乏一定工作强度的锻炼,虽然早年多赚点钱,未来的职业生涯后劲就小了。毕竟服务理念这些软的什么时候都好学。医术这种硬功夫,过了开头几年这个机会,后面想补就难了。
张强医生Dr.Smile做的医疗集团,不管别人怎么评价,至少我看起来还是挺美好的。让专注临床工作的豪斯一样的医生能够真正的靠自己的医术有尊严的获取应得的报酬(站着把钱挣了),并且让医生真正有动力去提升医术、改进与患者的沟通、全面的为患者着想。

相比之下公立医院呢,前一阵网上热转的朝阳医院著名疑难危重抢救案例,辛辛苦苦抢救一天,多科室协作,收费1950元;在门诊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连续五六个小时看几十个患者,一个号分到自己手上一两块钱;通宵达旦的奋战一个夜班,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有的医院值班费才区区十块钱。差不多的教学医院里,写论文、申课题也是硬指标,基本都要挤占本就不多的业余时间,挑灯夜战赶一个个deadline更是家常便饭。更不用说现在的医闹风险搞的人心惶惶了。这种工作环境下,乐观、坚强的人或许可以做到对每位患者笑脸相迎,耐心细致,孜孜不倦的奋斗、上进。但人性总是相似的,这种Hard模式如何能保证让所有医生都这样呢?各位喷医生的键盘侠们,扪心自问,你们换过来做这个工作就一定做的更好吗,就能保证一定闪耀着那么高尚的光辉吗?看中国各行各业的平均水平,我估计换谁来做都差不多的(想想反腐、想想地沟油。。。。。发展中国家还是得全方位发展啊)。
反之,Dr. Smile的模式有了让医生努力提高医术、改善患者体验的机制,让我感到,如果Dr. Smile的集团越做越大,保证高品质的服务和医生收入的话,会吸引越来越多热爱临床工作、不堪论文重担和公立医院压抑的优秀临床专家加盟的。或者影响有相似理想的人,产生更多的医生集团或优质民营医院。让越来越多的人真的在临床工作中smile起来
。
最后说说公立医院的优势吧,那么多大小专家、年轻医生在变革前我自岿然不动,老老实实蹲在公立医院不是没有原因的。对年轻医生,国家推行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一方面确实一改之前科研型博士迅速晋升,拿不起手术刀的窘境,也让工作在小医院的医生也有机会接受大医院的标准化培训,让平均医疗水平有所上升。另一方面,也让主治之前的年轻医生更加不好直接去体制外医院了,因为没有这个培训环节,第一成长过程得不到足够的经验和指导,第二以后再想跳槽的话,手上缺乏培训的一纸证书,也是个不可忽视的短板。比如连自由执业的张强医生集团招专科fellow都要求完成三甲医院住院医生培训并成绩优秀,就可以看出完成这个培训有多重要了。

所以主治前的年轻医生,只要愿意在医生道路上走一辈子,还是咬咬牙走完规培,练就过硬的医术,以后有机会再说吧。喜欢临床的,积蓄实力,待机守时,春天应该不会太遥远,而且现在有些的移动医疗、自媒体什么的,也可以用心经营下,一是赚点外快,二是打造个人品牌。曾经协和的于莺有了个人品牌离开协和完全不愁找下家,哪怕开个淘宝店都可以做的不错(当然人家的理想远不止淘宝店)。龚晓明医生在离开协和前也是互联网上的活跃分子,有相当大量的粉丝。上网搜下,微信公众号、微博、好大夫、博客一应俱全。
对于有高尚追求的学术型医生,教学医院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愿意发论文、立志当行业带头大哥的理想青年们,只要选择这条路,就不要再喷论文标书了,收回对publish or perish的抱怨,老老实实的去做科研吧。虽说理想的学术型医生,临床怎么也得差不多吧,但事实上捷径却是,只要能对付着看自己钻研的一个病就凑合吧,把大量的精力投入sci, sci,sci,课题、课题、课题,除了科研,神马都是浮云。毕竟只有sci因子、H指数、国自然数量这些是最客观、相对最公平的,就像高考一样,虽然不完美,但至少客观、公平。至于专家教授们呢,我还没有熬到,先不妄言了,而且估计他们也没时间看这些网络文章吧。
虽然朋友圈经常负能量爆棚(年轻医生的朋友圈大抵相似吧),我还是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年轻医生认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长,想想自己是愿意做一名医、教、研三条腿并重,虽然工作负荷重,但乐在其中的学术型医生;还是希望做一名真正专注于临床工作,解除患者病痛的临床型医生,有机会离开公立医院,靠自己的医术过上想要的生活;还是觉得做医生一直知识更新,谨小慎微太过压抑,想早早离开医生岗位下海。只要认清自己,选择好自己的道路,就认真走下去。身在公立医院,光是满嘴说些负能量的话,除了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加的没精打采,心情抑郁,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毕业工作后的人生不再只拼分数,找到自己真正擅长且热爱的,就好好去做吧。
小脉
个人微信号:medlive2006,添加与亲畅聊!
欢迎您关注“医脉通”微信公众账号。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还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与众多医友一起交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