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为人知的医患“交易”
2015/9/14 医脉通
?导 读?
以前没有红包,也没有医闹,更没有各种离奇的媒体宣传。
作者:宗禾(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来源:医脉通
本文系作者投稿(tougao@medlive.com),转载请务必标明作者及来源
9月7日上午,先后有两个熟人因为心脏病入住急诊科,前往探望后在楼道口碰到了眉飞色舞的急诊科护士长,她手捧一盒巧克力激动的说:“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一大早专门坐公交车送来的,太让人感动。”
怎么回事?竟是一桩“交易”!
原来是一位曾急救过的患者,十天前因突发急症被拉回,救护车行驶在在路上时,富有经验的护士发现该老人有低血糖症状,就把随身带的一粒糖果给她喂下,吃下糖果后老人果然症状减轻,一路上都紧紧握着这个护士的手。经过一周治疗,老人在儿孙的陪同下高高兴兴的出院了。出院当天,老人路过急诊没有找到喂她糖果的护士。就念叨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了人家的“救命糖”,该还一份。
殊不知,今天那位护士又是夜班,老人坚持让我转交给她,否则她就在急诊门口坐一天等着,所以我就只好暂时先收下了,急诊科护士长说到。
听到这里,我终于搞明白了这桩“交易”的来龙去脉,这分明是老人打着还糖果的旗号专门来致谢,在医患关系如此复杂的今天,一粒糖果也可以让医患之间变得如此亲近,这样的“交易”应该再多一些。
收或不收?全凭一颗良心!
回到门诊,和同事们交流起这个故事,对于该不该收这盒巧克力,大家感慨万千。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专家说,以前没有红包,也没有医闹,更没有各种离奇的媒体宣传,对于老病号送来的且价值不大的礼物,一般都接受,这是患者的肯定和认可。对于患者所送红包,收或不收,全凭一颗良心。
受社会环境影响,有患者把“红包”看成万金油,越包越厚,既坏了风气,又造就了新的不公平。回忆这些年,对于“红包”等歪风邪气拒之于门外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偶尔面对患者的真情实感也会欣然接受,将心比心,比如:
一是不易保存的农副产品。此类最常见,也最难推辞。我老家是临沂农村,来青岛找我联系看病的人很多,尤其是老家来的,除了带着行李之外还会给我捎带一摞沂蒙大煎饼。若不收,住院后煎饼他们几天吃不了肯定逐渐变质,所以我一般会说喜欢吃煎饼并收下一部分。
二是饱含心意的创作品。在医院康复科,墙壁上挂着几幅手工作品,其中一幅画就是手外伤患者康复出院后,用左手绘出并专程送来,主管医生了解事情后欣然接受了,并悬挂在康复治疗区。后来,这幅画成了一个康复案例。
三是礼轻情意重的地方特产。一位老主任曾经给我讲过一个心酸的故事,某地盛产大葱,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种植大葱为生,当年大葱滞销,一患者每个月来复查都送一捆葱白,一直送到春节后,每次十多斤。那年大葱五毛一斤,但是好几百里路背来了,这份情谊,怎么拒绝?
四是针对个人的私人定制。记得有个年轻大夫结婚前收到患者寄来的十字绣“红双喜”,后来他装裱后挂在新房,经常给媳妇讲述该患者的故事。还有个刚休完产假的护士上班第一天收到了手工毛线儿童帽,当时她正在网上搜此款帽子,她立即拍照发了朋友圈,引来各种羡慕嫉妒赞。
孰是孰非?缺乏一个标准!
曾经有一篇报道,一个老教授一辈子从来没收过一个红包,被他拒收的红包不计其数,唯一的例外是一个复查患者,用麻袋装来一条30多斤重的大鱼,看着他康复后憨厚的笑脸,老教授让护士长收下了,当天值班的每人都吃到了鱼。这种礼物可能价格不高,但是附加的情谊无价,是付出后得到的肯定,是相处后产生的友情,激励着我们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进。
仔细斟酌,这条传为佳话的鱼到底该不该收?如果是鲤鱼,大约值200元,如果是患者从大海捕回来的黄唇鱼,可能市值30万元,到底该不该收?该不该用金钱衡量?查阅一下,发现没有一个标准,也没有指导性意见,全凭主观决定。
医生付出再多也是本职所在,遇到困难患者送件衣服、买顿饭、甚至垫付医疗费,每个医务人员都做过,还可能是经常。出院后,患者千里迢迢背来的大葱煎饼咸鸭蛋坚决不收,让他背回去,也不合情理。
我所举的例子现实而普遍,只是很少见诸报端,不知道这篇文章会不会被骂成变相索贿的证据。
最后再次声明:
反对任何形式的红包贿赂等交易行为!
反对任何形式的红包贿赂等交易行为!
反对任何形式的红包贿赂等交易行为!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关注
欢迎写下评论:我收到的奇葩礼物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