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卫计委的矛盾内心,谁能体会……
2016/1/24 医脉通

     ?导 读?

     今天跟大家说说纠结的医疗政策。

     来源:医脉通;作者:盛孝辉

     1定期考核 宁缺毋滥VS执业医师 降分录取

     医疗改革的风向飘忽不定,没有一个明确方向,半途而废的政策太多。卫计委规划了美好的未来,可惜你的执行力在哪里?在努力提升医生个人修养和工作能力的同时,整个卫生系统的执政水平是否有着相应的提升?是医生的能力阻碍了国家医疗发展,还是卫计委的管理扼杀了医疗发展的动力?

     2014年对医生准入--宁缺毋滥

     据新华社杭州11月16日电: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定期考核办公室主任郝德明近日指出,3年来全国已有3500余名医生因定期考核不合格而被淘汰。调查分析发现,这些医生不注重知识更新和医学研究,考核不满30分者从医至今从未参与过任何医疗科研项目。

     医师定期考核的级别、水准、公正性比不上执业医师考试,也无法反应医生的工作能力和真实水平,但是考核通不过的后果就已经相当严重。于是便出现了中国医生准入制度上奇葩的一幕,通过医师定期考核淘汰医生,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降分增加医生。

     2015年的快速转变--降分录取

     国家卫计委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通知。规定自2015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加试成绩将计入考生总成绩,与当年临床类别执业医师执行相同合格线。

     医疗改革应该是一个体系,尤其要注意政策及改革方向的延续性,而不能前后矛盾。当一群官老爷喊着为了祖国人民卫生健康,中国医生宁缺毋滥,他们实施了医师定期考核淘汰机制。当儿科医生和急诊医生紧缺的时候,那群杰出的医疗发展宏伟蓝图的策划者,就会放弃医生宁缺毋滥的原则,给未通过执业医师考试者一个做儿科或者急诊医生的机会。

     同样是考试,同样是医生,为何却有着不同的境遇?而降分的专业恰恰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急救医学,以及保障祖国花朵健康成长的儿科医生。我终于体会了卫计委的矛盾内心,又该如何破解呢?为何不让定期考核淘汰的的3500名医生转行去做急诊或儿科医生呢?

     2015年11月,国家卫计委印发了《2015年儿科医师转岗培训方案》,旨在通过一年的培训,帮助更多医生转岗为儿科执业医师,当期计划培训1820人。

     这进进出出到底唱的是哪出戏?医师定期考核考试淘汰3500人,当发现中国的医生不够用,再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降分招进新的医生,这样的循环又是什么样的目的呢?也许是医生们不懂政治,不会算术,不解风情,睁大双眼看着如此一番折腾,唯有叹息两声,心中却早已万马奔腾。

     2县级医院 没人上班 VS 规培医院 缝皮剪线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医改“大病不出县”的长远计划。当国家准备大力发展县级医院的时候,却发现医学生本科毕业后,三年之内都不可能到县医院上班,即使毕业生与县级医院签约,规培三年之后又存在太多变数,他们还愿意回来吗?

     六部门的规培政策犹如一声炮响,带来了中国医生培养接轨国际的医改新风,也打乱了国家分级诊疗、加快县级医院发展的长远宏图。县级医院院长们顾虑重重:没有人,发展个毛啊!这背后的利益纷争谁人能懂?

     2014年卫生部等六个部门已经发布了相关文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到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确保培训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未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这两个文件仔细推敲一下,选择三级医院和县级医院同时作为规范化定点医院才更合适,根据不同的就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让医学毕业生们有选择的权利。根据医疗机构服务定位: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把所有规培地点都放在三甲医院,难道三年规培的目的就是让毕业生一毕业就去看那些疑难病例,这是否违背了医生学习实践由浅入深、从常见病到疑难病的基本逻辑呢?

     县级医院才是诊疗常见病、多发病医疗机构,也能给规范化培养提供大量的病例和实践机会,同时县级医院也是吸纳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大户,规培之后直接就业,更容易适应。目的与初衷,总是在实践中远离,矛盾和纷争永远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中共存,没有人能够解释。

     不论本科生、研究生都在三甲医院规培的“一刀切”政策,是不合时宜的。三甲规培三年后,回到基层,能否适应基层医院的发展呢?三甲医院的“专而精”,无法解决基层医院的“大而全”。三甲医院的医生下乡援助,却不能胜任下级医院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只会看一种病,只会做一种手术,有了高度和深度,少了广度。规陪三年依然代替不了进修的作用,规培更像是漫无目的,进修才算是有的放矢。

     一个三甲教学医院的运转是由什么人撑起来的?那是一拨又一拨的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规培生,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和廉价劳动筑起不倒的医疗长城。因此大型教学医院有不断扩张的底气,他们应当承担起规范化培训的责任,当然三年之后的实际效果却千差万别。

     目前来看,规培政策阻碍了县级医院的人才培养计划,一大批优秀人才在规培中也会被三甲医院截留,优先发展县级医院的策略会不会成为空谈,这些都是现阶段仍存疑问的话题。

     结束语:

     矛盾并不可怕,矛盾意味着改革正在进行,意味着希望萌动。医改失败了吗?目前看来,从未有人对外宣称过,这就说明从未失败过,我们一直都奔波在医改成功的道路上。这个道路也需要走几十年,也许一直走下去。

     医生难做,院长难做,卫计委的位置更不好坐。教育部、财政部、卫计委等六部委的文件精神是好的,只是现实当中的规培监管和补助发放并不透明,规培医生们苦不堪言。

     不论三年规培,还是定期考核,初衷都是好的,走着走着就变了味道,忘记了目的。

     因此我说,医疗改革缺的不是方向,而是执行!

     END

     投稿吧

     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