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者遭遇记者:不可思议的“茶水发炎”事件
2016/1/25 医脉通

     ?导 读?

     当医者和记者狭路相逢,该怎么办?今天与大家重温著名的“茶水发炎”事件,这个案例不仅颠覆了整个医疗行业的形象,也颠覆了人类的伦理价值和正常思维逻辑。

     来源:《当医者遭遇记者》(廖志林著),健康界尚医图书授权发布。

    

     不可思议的“茶水发炎”事件

     2007 年“3·15”前后,某电视台记者为了“证明”医院侵害消费者利益,用绿茶冒充患者尿液,将其交给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测。

     结果是:检验尿液的设备对茶水进行了化学反应和自动分析,并根据里面的细胞情况给出了检验结果,医生根据这个结果,给患者下了尿路感染、前列腺发炎的诊断。

     这条新闻通过暗访和偷拍的形式,生动地曝光了医院从检查到出诊断结果的整个过程。电视台播出了,舆论哗然了,社会轰动了。

     一时间,关于医院竟然在绿茶中查出红细胞、白细胞,最后还得出前列腺发炎结论的医疗“丑闻”迅速席卷全国。

     医疗界一开始也蒙了,怎么回事?记者拿来的是绿茶液体无疑,经检查怎么会有红细胞、白细胞呢?

     如果是科学,一定经得起重复实验。被新闻和舆论狂轰滥炸后的医疗界,慢慢回过神来,有医院再拿绿茶做同样实验,结果几乎一样,有红细胞和白细胞,可以下发炎感染的诊断,记者说的是事实。

     哪里出了问题?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再想想:绿茶是植物,植物也有细胞,细胞也有形状,当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形态上差别不大时,检验机器就可能把它识别成红细胞和白细胞。根据这个判断,最后得出绿茶发炎的结论,也情有可原。

     绿茶发炎,这个结论乍一看十分荒谬,但逻辑上却也说得过去,到底医者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再用力想想,为什么?是我们常规的思维方式、逻辑关系、基本伦理规范被这则策划新闻彻底颠覆了。

     检测尿液的医疗设备是个傻瓜机器,它根据人类设计的运行程序工作。在人类没有给它一个液体种类识别的程序之前,任何液体都会自动被机器当成是尿液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的荒唐是必然的。

     如果人们在设计尿液检测设备时,想到社会上还有如此“聪明”的记者,会拿绿茶液体冒充尿液来忽悠设备,那设计者考虑机器工作的第一步应该是:识别液体,从诸如酱油、醋、白开水、糖水、尿液、茶水等所有人类能够想象到的液体种类中,通过排除来确认尿液后,再进入下一步检测和分析程序。

     如此设计的结果是:检测尿液的设备将相当庞大,费用昂贵,这会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在使用时,检测时间将大大延长,而各种证明液体是尿液的排除性检测费用,将是病人和社会本不必承担的巨额开支。

     这起新闻危机中,不管医院被记者和舆论“折腾”得有多惨,设备制造商也不会考虑增加这道程序,医生还是要坚持“病人都是诚实的,只会拿尿液样本来检测”为前提工作,社会只能期待,没有如某电视台记者那般聪明的“病人”出现。

     那可不可以要求医院的检验工作人员用人工识别方法呢?比如,让工作人员闻一闻,尝一尝,这样成本不就降下来了吗?如果哪家医院有这样的规章制度,那管理者被员工打死都没有人同情,因为这违背了人类基本的工作伦理。

     舆论反转

     直到这些道理被医疗行业内外的人理清楚、搞明白的时候,社会舆论出现了180度的大逆转: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1+1》里以“到底是绿茶发炎,还是记者良知发炎”为题进行了讨论式的点评,结论是“这则新闻不是绿茶发炎,而是记者的良知发炎”。

     可笑的是,白岩松同志的话言犹在耳,2011 年某著名电视台的记者在“3·15”前后,又重复策划并演绎了这则新闻,再次拿绿茶来考验医学检验设备。只是这次没有如预期掀起更大的攻击医疗界的风浪,因为大家此时都已心知肚明:这不是绿茶发炎,而是记者的良知发炎。

     这就是医院新闻危机的颠覆性。医者应该警醒——即使没有任何过错,你也可能成为负面新闻的主角。

     END

     为什么记者和媒体喜欢关注医院的负面新闻,“热衷”揪住医疗界的差错不放,甚至无中生有“黑”医者呢?

     医者和记者,难道有天然的“仇恨基因”吗?

     如果有,这个“基因密码”是什么呢?

     或许这些你能从《当医者遭遇记者》中找到答案。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