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编制”不是毒瘤,收入分配不公平才是
2016/1/29 医脉通

     ?导 读?

     编制的神奇力量在于,它可以不遵守国际惯例,不是按照医护的劳动价值和资质来进行收入分配,而是按照这种身份的不同来呈现差距。

     来源:医脉通;作者:吴帅

     国家卫计委26日发布《2016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指出将深化编制人事制度改革,会同中央编办开展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创新研究,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有官方人士认为,该举措有利于逐渐让医务人员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为医生自由执业提供保障。

     公立医院去编制改革因为牵涉到数百万医护人员,历来容易成为焦点。而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呈现出很极端的不同观点。有支持者甚至认为,事业编制是医疗业的毒瘤。但也有反对者认为,这是逆行倒施之举。

     或许,当我们在谈论编制的时候,它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身份符号,更为重要的是,它背后牵涉到的是收入分配问题。它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多与寡的问题,分配公平性问题才是关键要害。

     举一个现实的案例,或许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医护群体对“编制”如此纠结与分裂。

     14年的《羊城晚报》报道,在东莞,干着同样的活,有编制的社区医生平均年薪不低于9.33万元,而没编制的却只有5.6万元,相差近四成。而在二甲三甲医院,同样存在这种普遍现象。医护是编制还是非编制身份,涉及到的是悬殊的经济收入差距。所以,出于经济人的某种本能,已经占到“编制”这个位置的人,当然舍不得放弃。而没有占到这个“便宜”的后来者,当然会反对“编制”的继续存在,屁股决定立场。

     编制的神奇力量在于,它可以不遵守国际惯例,不是按照医护的劳动价值和资质来进行收入分配,而是按照这种身份的不同来呈现差距。医护者,同样的岗位,干了同样强度的劳动,但因为只是临时工,却因此拿到更少的收入。甚至,高高在上的编制可以令极少数人成为“不劳而获者”。高人一等的收入从哪里来?天上不会掉馅饼,当然是靠盘剥别人所得。蛋糕是医护者共同创造的,编制者拿多了,非编制者肯定就会少拿,体现出特权。即使是在同样的编制人员面前,依然也不一定会收入分配公平,很多后勤、行政部门的人,收入拿得比临床一线医生还多,这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的公开秘密。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度数据中显示,我国770万医护人员,工资总额4397.8亿元,年平均工资收入59200元。但59200元的工资收入,仍然让大多数医护人员感到拖了平均数的后腿。在我看来,拜的还是“编制”所赐。你没有编制身份,几乎断绝了进入高奖金激励群体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基础的门槛。

     前几年,在我还是某公立医院事业编制员工的时候,一家媒体记者采访我,想打探医院内医护群体的真实收入。我说,不知道。记者说,只是匿名发表,做一个数据调查。我说,真的不知道!我只清楚我自己的收入,连同科室其他人的数据我都不知道。最后,这个问题的对话不欢而散。我想,我即使对天发誓,那位记者也不会相信我的话。但事实上,的确我没有途径公开知道别人的收入,即使我们身处同一家医院。

     收入分配公平的前提是——它应该首先是透明的,不透明无公平。但遗憾的是,在医疗行业,这种不透明比比皆是,导致了种种收入的不公平分配。这意味着,对医护而言,编制成为不可承受之重。换一句话来说,如果医护的收入和编制不挂钩,按照劳动价值来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并且这种分配机制是公开透明,具有公信力的,那么医护群体不可能对编制有如此浓厚的兴趣。

     所以,“医护编制”不是毒瘤,分配不公平才是。因为这种不透明的不公平彰显了权力的力量,造成了医护人员对编制身份的迷信与膜拜,所以才形成了今天的整体不流动局面。但对医改而言,医护收入分配的公平化是重点问题,它的答案和结果会对社会影响深远。

     END

     投稿吧

     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评论功能已开通,欢迎留一笔↓↓↓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