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医院背后的价值观碰撞:在中国,为何医院不大就不是好医院?
2016/2/24 医脉通

     导读★

     在今天的中国,不大的医院不是好医院。当人们想了解一家好医院好不好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的问:“是否三甲,病床数多少?”而判断一个好医生的标准,总是留恋于这样的标准——他每天的门诊量多少?不够大的医院不是好医院,病人不多的医生一定不是好医生,这是一种不约而同的集体默契。

     ★

     近日,有报道称,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位医生网友爆料,“加床加到医生办公室。今日手术量突破600台。同事们真是拿生命在加班。”

    

     还有医生在另一媒体上同时爆料,上周北京市属医院普通门诊不限号的做法引起一片舆论,其实我们医院去年 11 月份就开始了不限号。一开始挂号时间截止到下午 4 点,后来高峰期到 5 点,春节后又回归到 4 点。这期间,一天不管挂出去多少号,都需要看完。这是将近下午 4 点时还需要处理的门诊挂号患者数量,500!还有500个病人在候诊。

     中国的集体“标准”

     在今天的中国,不大的医院不是好医院。当人们想了解一家好医院好不好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的问:“是否三甲,病床数多少?”而判断一个好医生的标准,总是留恋于这样的标准——他每天的门诊量多少?不够大的医院不是好医院,病人不多的医生一定不是好医生,这是一种不约而同的集体默契。

     医生以自己出身在大医院为荣,出身在小医院为耻。医生以自己每天看了多少病人为荣,以没有病人看为耻。这一种无形的价值观已经彻底的绑架了这个行业。

     身为这个年代的医生,看着来求医的病人,你会眼中发出“绿光”,欣喜若狂。如果这是没有病人的一天,坐诊的医生如坐针毡,充满了失败感和愧疚感。“医院养育离你,你却没有给医院赚钱,你对得起院长吗?”这不是电影里的脚本台词,而是活生生的对白,来自于某个医院管理人士。背景是,她在教育刚刚入行的一个年轻小医生。而我,即是当年那一个被批评教育的医生。

     当你听过很多公立医院院长的说话,你会误以为,你是在听一家刚上市的公司领导鼓舞士气,他们往往要求,努力奋斗,经济更上一个台阶。更直白一些,那就是希望来更多的病人,病人花更多的钱,让医院经济腾飞。不是有医院曾经难以自控挂出“庆祝本院病人住院数突破XXX记录”的横幅吗?

     看某些管理这个行业的官员,你也会误以为他们是公司的董事和幕后老板,就差一句“恭喜发财”没喊出口。他们出台的那些政策、管理,看起来都在朝着鼓励生病发展经济为核心运转。在通过初级保健,可以大大“减少”更多的生病者。但这个领域却被人为遗忘。管理者在如何更快更给力发展医疗经济上,这种热心到了癫狂的地步,投入了巨大的注意力和一切资源,就差自己没抡着膀子亲自上阵。这恰恰是大医院越建越大,建更多的大医院,基层医院却萎靡不振的源头。有权力在背后支撑发展,一切跨越式的发展都显得有恃无恐,信心涨满爆棚。有权力在背后使绊限制,一切的努力都显得微不足道。很明显,政府能够建设好每个地方的三甲医院,却没有建立好服务于初级保健的基层医院,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和理念选择的问题。

     以大为美,以多为荣,却忽视了小的重要性,漠视了少的必要性。如果医改发展的结果是病人越来越少,它就一定是成功的。如果这个方向背道而驰,鼓励纵然更多的人生病,并且把资源投入浪费到治病上来,那医院建得越多也不能改变这种失败的定性。

     公众真正需要啥?

     公众需要的其实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医院,而是医疗服务质量最好、成本最低的医院,经验告诉我们,就近能够得到成本低、最适宜的医疗服务照顾,这才是最好的选择。本来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的疾病问题,却让就医者盲目跨城跨省求医,不能说这是一个多么糟糕的决定,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树立成一个成功的标杆。

     病人人数太多,举国都是患者,只能说明初级预防保健工作没有做到家,是判定医改失败的重要标准之一。医生单一的以接诊病人数量论英雄,受困于经济杠杆的指挥棒,只能说明医疗管理还相当幼稚业余,看不清楚医疗卫生这个行业存在的价值所在——想方设法帮助人更少生病。医院越建越大,一切不是市场而是行政之手策划鼓励纵容的结果,只是说明了医疗资源集中的程度很高,某些官员特别好面子而已,而并不意味着建设成功。那一所学校是世界最棒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在校生人数世界第一!你会同意这个荒谬的推理吗?

     这个时代的医者很累

     种种自上而下的类似指标、政策、杠杠,在背后牢牢控制着医生这个群体,操纵着他们的想法,影响着他们的态度,左右着他们的决定。所以才诞生出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剧——病人不多的医改不是好医改。

     一些勤奋的中国医生为了实现这种目标,简直到了废寝忘食工作的地步,水不敢喝一口、尿都不敢撒一泡,连生病了都不敢把自己当成病人。医生一天接诊看病最多的人数还在屡创高峰的路上,如果你现在还敢说,自己一天看百来号病人就算多,这会是一个天大的笑话。看病时间还在继续缩短,有医生甚至平均一分半钟看一个门诊病人。暨南大学一附院副院长陈剑教授就曾提出:在国内,门诊医生平均只肯听病人述说病情19秒,超过这个时间,医生就会打断病人开处方。 一切努力的结果就是为了帮助这种追逐“最大”的实现。

     这个时代的医者很累,不仅仅之是身体的累,更是心灵的累。这种累更深刻体现在,你付出了最珍贵的时间去为之奋斗,却因为指挥棒的失误,被引导到了错误的歧途上。你为大量错误的、低效甚至无效的选择,付诸了你最宝贵的心血,最后的结果却偏离了你的奋斗目标,令你欲哭无泪。你想去救人,却发现这不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复杂到令你头大,压力重重。

     你没有收获最宝贵的成就感——恰恰正是因为这种光荣的使命才吸引你来投身这个职业。如果当初我们要选择发财致富为最终的奋斗目标,那么很多人就根本不会选择医学,而是别的学科职业。能够考上医学院校成为医生的人,并不缺少这种考试和学习的天赋,不缺少这种选择的自由权。

     最大最可怕的观念错误恰恰来源于此,那些挥舞着这根指挥棒的权力管理者误以为,我们都是一路人,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拙劣的演出和激烈的碰撞恰恰因此而生,令这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种乱的状态。因为,两种相反价值观的碰撞,往往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END

     投稿吧

     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关注

    

     评论功能已开通,欢迎留一笔↓↓↓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