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医生都改行当兽医,谁来给人看病?
2016/4/10 医脉通

     给人看病是不如给狗看病,如果医生大批改行当兽医,谁来给人看病呢?

     来源:医脉通;作者:纪光伟

     最近,《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给人看病不如给狗洗澡》引起了人们对医疗收费的关注,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南国早报的一篇文章《“给人看病不如给狗洗澡”是荒唐的对比》中写到:

     一些医院的医护人员收入不是很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将给人看病和给狗洗澡相提并论,这样的类比是极不合适的,也是荒唐的。

     护理宠物收费高,这是市场化的结果,可以说是完全受市场调节的。这样的收费只要有人认可,就能够继续保持,没有消费者就自然要被淘汰。但医护人员的收费却完全不一样,一方面医院的收费要从整体来均衡;另一方面公立医院是带有公益性质的,收费过高老百姓承受不了,就违背了公益性原则。

     给人看病和给狗洗澡,是完全不同领域的事,前者对应的是所有的老百姓,后者对应的是极少数人。胡乱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不仅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还会混淆视听,让公众不知所措。

     尊重医生,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实现“以技养医”,让医生的价值得以体现出来。提高医生收入,需要一步一步来,但千万别拿“给狗洗澡”来说事,那样太不厚道。

     看来,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有着不同的观点,如何在这些观点的碰撞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中国的医疗行业的现状

     公益必须有经济作为支撑

     大家都认为医疗应该是公益事业,笔者不否认医疗行为的公益性,但任何的公益性活动都是有着经济作为支撑的。我国的慈善首富陈光标为什么能够不断地从事慈善活动,是因为他有着经济作为基础,我们试想,如果陈光标没有经济的支撑,他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吗?

     医生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职业,没有让他们有一个体面的收入,何谈公益性?

     虚假的公益不可取

     人们要求医院提供公益性服务,卫计委也要求医生的收入不得与医疗收入挂钩,但事实是,全国没有哪一家医院医务人员的收入没有与医疗收入挂钩的。有的医院(如企业医院)从来没有得到政府一分钱的补贴,有的医院尽管是事业单位,工资由行政拨款,但奖金仍然靠自己创收。这样有政策不落实,或者政策不到位,导致医院的公益性服务难以信“公”,这样的规定无疑是虚假的。

     医疗收费价格低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人民日报披露的价格外,我也了解了一下武汉地区的收费价格:静脉注射3元/次,吸痰1元/次,膀胱冲洗12元/次,重症监护4元/小时,住院诊查费8元/天,吸氧4元/ 天,床位费12-22元/天,阑尾切除的手术费700元……或许大家无法知道这些服务的成本究竟是多少,我们就以静脉采血为例,护士给病人做一次静脉采血收费3元,其中,采血针头成本0.56元,采血管的成本约1元/根,做一个外科手术一般需要化验6个项目,成本就是6元,还没有算消毒的棉签和消毒液的成本,做一次手术采血的成本就是7元左右,因此,采一次血亏损4元,护士就是“义务劳动”了,而且检查的项目越多,亏损的就越大。

     住院病人的病历成本医保收费项目是没有的,这就意味着不能收,这个成本由医院负担。我们估算了一下,一个普通病人的病历大约需要20张纸,成本10元,加上打印的费用,大约为20元左右,如果一年医院出院1万个病人,总费用是20万,这部分成本只能由医院承担。

     慈善活动是可以不计成本的,因为有人赞助,但公益活动与慈善活动是不一样的,是有成本的,不计成本的公益活动是难以长久的

     “给人看病不如给狗洗澡”的现象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尽管有人认为,给人看病不如给狗洗澡是不同领域的事情,不能混淆视听。的确,一个是所有百姓需要的,一个是少数人需要的,社会的影响面不一样。其实,这样的比较早就有了:10几年前,就有“开颅的不如剃头”的说法,我们觉得,这样的提法是否合适,我们可以讨论,但是,一个社会应有一个公平的原则,社会的服务应该有一个比价的原则,如果脱离了其价值,就违背了市场的规律。

     无论怎么说,到医院看病是一种消费,医疗行业是一个市场,既然是市场,就应该有着其自身的规律。

     记得在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生活物资的匮乏,尽管我们享受了低价的物资,但什么都需要凭票购买,这就违反了市场的规律。现在,我们的物资丰富了,可以通过市场调节了,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根据价格来选择需要的商品。

     北京的“号贩子”实际上就是违背市场规律的产物,因为全国病人都涌向北京,导致门诊号难挂,正是因为市场的需要,才出现了“号贩子”,让这些钱多数都流到“号贩子”手中,如果我们尊重市场的需求规律,把挂号费提高到几千元,无疑会遭到社会的谴责。为什么人们愿意花几千元在“号贩子”手上买一个号,而不愿意阳光的提高挂号费?这无疑是医院就是应该低价的思想在作怪。如果我们把给“号贩子”的钱,阳光的给我们的医生,是不是有助于提高医生的收入,让他们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收入过低无助于公益

     最近某医院的护士出现的集体辞职,某科室在2个月之内,有10余名护士辞职,导致了正常的排班难以维系。探究其辞职的原因是收入太低,笔者访问过一位20多岁的辞职护士,她告诉我:她一个月的收入只有600多元,其中工资400多元,奖金200多元,这样的收入让她无法生活,只要有2000元的收入,她们就不会辞职。听了这段话,我无法平静,现在城市的低保都已经1000多了,20多岁的小护士不足千元的收入,如何生活?如何让她们做公益?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病房里,病人请的陪护一天的收入100多元,一月下来至少3000多元,他们从事着简单、轻松的工作,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也没有很大的风险;如果运气好,可以同时照顾几位病人,每天的收入友增加几倍。

     同在一个病区,干着不一样的工作,拿着相反的收入,这种鲜明的反差,还能够激励医务人员从事公益吗?

     记得几年前,我太太的同事带着自己家的狗去打针,回来后就跟我太太说:“让你先生别当医生了,改行当兽医算了,今天一个兽医一上午就赚了2000多块。”确实,给人看病是不如给狗看病,如果医生大批改行当兽医,谁来给人看病呢?

     笔者并不否认医院是带有公益性的,我们很多医院都是挂着非盈利性医院的牌子,但都在做着要求盈利的工作,这是因为政策扶植没有跟上,“逼迫”医务人员“以药养医”、“过度医疗”,来维持自己的生计。因此,笔者认为,“给人看病不如给狗洗澡”、“人医不如兽医”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关注。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应该体现医疗技术的价值:医疗技术要符合市场规律,让医疗技术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那种高技术、低收费的现象是不利于医疗事业的发展,不利于维持医疗队伍稳定的,不值得提倡的。

     第二,要让医务人员有体面的收入:在国外,医生的收入是社会的上流,他们有了体面的收入,就会安心工作,不会想心思如何收费,如何赚钱,才能回归医疗的公益性。

     第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家或许会问,医疗收费回归市场规律,医务人员的体面收入,势必造成医疗费用的大幅上涨,对社会将带来沉重的负担。

     在国外,医疗的收费是非常高的,如:网上资料显示,美国做一个阑尾炎的手术需要3.2万美金,约合人民币近20万元,比我国高20倍以上,综合收入和消费的差别,也比中国的医药费高很多,但个人承担的是很少的,多数由社会保障体系支付了。

     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让医疗回归它应有的价值,才能让医生拥有体面的收入,才能让医院回归公益性。

     END

     投稿吧

     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