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文】廖新波:医生的价格与价值
2016/4/17 医脉通
目前存在着一种很不正常的情况:医生的工资和医院的收入、科室的收入绝对挂钩,医生的行为与“创收”挂钩,而和医疗质量的关系却是“尽力而为”。
来源:新浪博客;作者:廖新波(网名:@波子哥-廖新波)授权发布
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有通过价格体现出来,这是一个共识。
医生抱怨知识价值被低估,收入不合理;社会抱怨医生“大检查”、“大处方”、服务差,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个不容忽视的真相:支付制度使然!我国目前的支付制度根本忽视医生的劳动价值,基本切断了医生通过知识、经验获取正当的、合情合理的报酬的途径,助长了非常不合理的、畸形的“堤内损失堤外补”的薪酬制度。
我认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是从改革支付制度入手。通过支付制度的改革,让医生的劳动价值真正从收入上体现出来,从而推动医疗各个主体、各个环节的综合改革。
基本工资、职务(职称)工资和奖励工资。基本工资非常低,刚毕业的也就是千把块钱上下,到了一定年份或者获得一定的职称,也就两千来块钱,从住院医生到主任医生都是如此。奖励工资,美其名曰“绩效工资”,基本以职务、职称为基础,是医生收入最关键和最主要的部分。根据地区、医院的不同,奖励工资占总收入的60-80%不等。究竟奖励工资从哪里来?通常是一个科室或者一个医院的总收入减去总支出,然后提出一定比例作为奖励工资——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这种分配制度不仅仅在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水平,具体到同一个医院的不同科室也有差异。有些医院,任务下达到科室之后,床就包到个人了。因为分割到科室,如果一个科室的“创收”能力强,就意味着这个科室收减支后提成的比例高,所以从这样的一种收入结构来看,不同的科室、不同的人,收入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引起一些专业被“冷落”,比如儿科、急诊科、病理科等“弱小”科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吸引机制,就只能通过市场来配置了。因此,这也诠释了中医为什么要依靠“西医”手段来发展。假如所有医生的服务定价是合理的,不依靠“提成”来二次分配,就不会出现明显的专业医生凋零。
这样的分配制度可能导致:假如一个科室有30张床位,那么科室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使这30张床住满,同时在病人住院的时候,尽可能把医院所有能做的服务都做完。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一个科室、一个自己所管理的“自留地”高产。也许,这是目前医生被大家诟病“唯利是图”的原因之一。假如论起创收来,年轻医生也许比高年资医生多。因为经验价值在这种制度下是不值钱的!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我作为一名医生,不开药不开单,科室主任会不会骂我,会不会解雇我,因为我没给科室创收。比如现在有一些报道说一毛钱看好拉肚子,大家倒是觉得很新奇。其实,很多医生都希望能够如此,所以也在不同的场合说“很多病是不需要住院的”。但是,病人不住院,医疗费用就得不到报销,医院就没有收入。
可以说,这种种现象是制度使然。纵观国际,没有一个制度是这样让医生去“创收”的!虽然现在我们很明确改革的方向,但是我们缺乏具体有效的改革工具,或者说我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管理理念或作为参照物,因而我们提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甚至埋怨民众不愿意在基层看病归结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差。为什么不思考我们有何吸引机制是医生愿意在基层干呢?我们的制度设计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呢?
END
投稿吧
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