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走魏则西的滑膜肉瘤,影像学表现是什么样?
2016/5/4 医脉通

     近日魏则西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滑膜肉瘤这种疾病也因此进入了公众视野。对于一些医生而言,这种病可能较为陌生。如何加深对这种疾病的了解?先从影像学检查开始认识它吧。

     医脉通编译整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滑膜肉瘤是比较常见的中级至高级恶性软组织肿瘤,最初往往为无痛性。患者主诉常为缓慢增大的软组织肿块,可能已持续数年,并造成良性过程的假象。

     常见部位

     肢体:80-95%

     >>下肢:60-70%

     >>上肢:15-25%

     >>软组织:90-95%

     >>关节:5-10%

     头部和颈部:5%

     >>咽部或咽旁间隙

     >>结膜

     >>中枢神经系统

     胸壁(罕见)

     内脏(罕见):肺、肾、前列腺、食道、心脏、心包、胸膜等

    

     滑膜肉瘤的分布

     1平片

     X线的表现可能是正常的,除非肿块很大,或存在包含营养不良性钙化(约在30%病例中可见)。这些钙化是非特异性的,位于病灶周边,并且外观上通常不表现为骨质样或软骨样。

     偶尔可看到骨质上光滑的压力性侵蚀,如果出现了这种表现,则不应该被视该疾病为良性过程。另外,约有30%(11%~50%)患者可以见到直接的骨质侵袭征象(如虫蚀状改变)。

    

    

    

     35岁女性,右侧股骨上段类圆形肿物,界限欠清,骨皮质有受侵,但过渡区域相对较宽。本例患者未见显著钙化。

    

     本例患者的MRI检查,可见骨皮质受侵。

     2超声

     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低回声团块。

     3CT

     CT与超声类似,表现并不特异,主要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可被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当然,对于钙化的检出,CT比X线和MRI都要敏感。

     4MRI

     MRI是对局部肿瘤进行分期的首选方式,虽然同样的,成像结果特异性不强。肿块通常较大,病灶的界限不同程度上相对较清楚(小的病灶倾向于更为局限)。

     T1WI上,病变信号较肌肉组织信号稍高,信号欠均匀;T2WI上大多是高信号。

     在液体敏感序列上,滑膜肉瘤最为典型的表现是所谓的“三联征”,由于病灶的囊性变、坏死和营养不良性钙化和纤维化条带,因而出现:

     ① 类似液体信号的极高信号

     ② 类似肌肉的相对高信号的软组织成分

     ③ 钙化和纤维化的低信号区域

     由于病灶出血倾向较高,可能存在多发液平面区域,即“葡萄碗”状征象,约在10%~25%的病例中可见。

    

     本例并非滑膜肉瘤,而是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MRI检查,本图示多发液平面(“葡萄碗”征象)

     T1WI+C(钆强化)上,病灶强化通常明显,可以表现为弥漫性(40%)、多不均质(40%)或外围性(20%)强化。

    

    


     35岁男性,膝盖后肿胀6个月,最初为偶然发现。

     (A):T1WI示椭圆形团块状病灶,信号欠均匀

     (B):T2WI示病灶呈高信号

     (C):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

     (D):囊变区、钙化、出血、液平面在本病中较常见

     5骨扫描

     典型的滑膜肉瘤表现为不均匀的动态相及血池相摄取增加,有些在延迟相中有增加,但强度较低。

    

     本图与上文中所述X线平片中所示患者为同一例,骨扫描可见血池相摄取增加

     6血管造影/DSA

     通常不进行此项检查。该肿瘤常为乏血供肿瘤。

     Take home message

     ◇滑膜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由于最初表现为无痛性缓慢生长的肿块,因此可能造成良性病变的假象,需警惕。

     ◇下肢是滑膜肉瘤的最常见部位,特别是膝盖附近,但并非来源于关节内。

     ◇影像学诊断特异性不强,MRI对肿瘤诊断及分期有一定提示作用。

     ◇典型影像学表现为“三联征”,少数患者病灶内可能出现多发液平面,即“葡萄碗”征象。

     医脉通整理自:Radiopaedia

     END

     投稿吧

     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进入“医脉通官网”查看。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