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王一方:医生的生死意识
2016/6/28 医脉通
我们常讲“向死而生”,体验过生死危厄与受过生死哲学熏陶的医生,可以更好地帮助濒死患者渡过生死峡谷,才会真正把发自内心的爱给病人,同时克服自身的职业耗竭。
来源:医脉通;记者:刘建欣;摄影:朱建华
本文整理自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6月18日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CPOS)2016年学术年会“生死教育专场”的报告。
王一方教授
我的办公室有三十多本关于生死教育的绘本,没有一本来自中国,刚才罗点点老师(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创始人)带来的《小象布布》非常好。她在演讲中提出了几个问题,死亡究竟是冷的还是暖的?是快乐的还是残酷的?死亡应该讲真相还是讲童话?……
我们在座的各位医生和护士,某种意义上讲,都是死亡的讲述者,但是各位往往把自己摘出来,作为局外人去讲述。刚才外面的书展有一本是《怕死:人类一切行为的驱动力》,你们问过病人“你怕死吗”?又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吗?今天,我想通过这个演讲,把大家拉回来,站在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死亡有关的问题。
从百姓意识的层面,死亡是什么?许多文学作品告诉我们,死亡是一个黑夜直觉,是一个被害怕的对象。生和死互为参照系,没有死,何谈生?其实生和死这两者是一种对话,生是一个悠长的过程,死却在一瞬间寂灭;生命温暖有序,死亡乖戾无常;生包含着无限的希冀,死则陷入深深的绝望;生命多情,死亡无情。
从社会意识的层面,死亡又是什么?(1)死亡是难题:人类无法彻底战胜死神,急救技术无法扭转死亡进程,家属无法接纳亲人死亡的结局,必然产生情绪暴动、心理休克,可能引发伤医事件,危及医护人员及医院安全。因此,院内死亡是恐惧、恐慌、恐怖(三恐)之源。(2)死亡是坏事、坏消息:告知坏消息是天下难事,它宣告生命的终结,活生生的个体不再存在,这一切都源自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生死意识,终结的是肉身的生命,肉身即将腐朽或焚化,从此天人两隔,不再相通,不曾眷顾精神的、非物质的生命形态。(3)死亡很神秘(无常):猝死高发,原因不明,责任不清,容易无端受责。
医生理应对死亡有更丰富的体验,更深的理解,更洞彻的领悟,更豁达的面对,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医生的生死观也很苍白,很单薄,无法承受职业之重托。死亡救助技术的训练并不能自然提升死亡的认知,或出现娴熟与手、陌生于心的尴尬。但是,亲历死亡救助的过程可以丰富救助者对于生命、死亡的感受、体悟。也就是说,救助者也需要生死哲学的教化。
我们常讲“向死而生”,体验过生死危厄与受过生死哲学熏陶的医生,可以更好地帮助濒死患者渡过生死峡谷,才会真正把发自内心的爱给病人,同时克服自身的职业耗竭。
医生也是人,也会直面死亡。死神面前,医生也会脚发抖,心打颤,也会表现出恐惧、忧伤、沮丧、绝望,医生可能比普通患者更怕死。生命的末了,医生也需要陪伴、见证、抚慰和灵性照顾。
作为医者,我们今天的陪伴、见证、抚慰、灵性照顾,是未来人生节目的预演。我们生命上路时的身心需要,就是现在给予患者的关怀。
END
投稿吧
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