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上一代医者,经历着怎样不同的医患关系?
2016/7/3 医脉通

     我的医生朋友们,生活还要继续……

     来源:医脉通;作者:刘严

     罐头现在很少有人吃了,但是作为七零后的我来说,小时候能吃到罐头是相当幸福的。一般都是生病、过年、过节或受到表扬的时候才会开罐头吃,而且还要和姐姐分享。从记事起,家里总有罐头,那时候罐头多数是橘子、山楂、黄桃的,偶尔有铁罐的菠萝罐头。甜蜜的回忆……

     罐头不是妈妈买的,是妈妈的患者送的。那是我对医患关系最早的印象。妈妈是个三甲医院的内科医生,她的患者都很感谢她,所以就会送一个罐头作为礼物。偶尔还会送一个大苹果,两个橘子什么的。

     妈妈的医院就在小区的对面,小区的人基本都认识她,亲切地称她为“贾大夫”。贾大夫很热心,很愿意帮助人,邻居看病都找她。即使下班了,贾大夫也经常会接到邻居的求助电话,会给予咨询,或者直接上门去帮忙看看,指导用药。对于妈妈来说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虽然给本来就很忙碌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大夫”的两个干姐姐,妈妈经常在接我们放学后去看望她们。一个阿姨有多年的风心病,全心衰竭,总是喘、肿,活动后经常憋气得厉害。妈妈总是去给她量量血压,评估一下心功能情况,调整一下用药,维持了很多年都还可以生活自理。另一个阿姨有一个脑瘫儿子,长期卧病在床,经常发生肺炎,需要静点消炎药治疗。小的时候会把孩子抱到医院,可是孩子长大了,父母都变老了,抱不动了,天天去医院输液实在困难。而且生活很困难,根本不能负担更多的额外费用了。那时候没有电梯,下一次楼再到医院很困难,所以不能经常到医院去,所以医生出诊就显得很重要。

     那时候,医生的社会地位很高,很受患者的信任,较少会出现医患纠纷,发生冲突就更少了。医生对患者很少设防,能帮就帮,不会表现得很冷漠,但也绝对不会讲究什么沟通技巧。虽然那时的医疗水平比现在差很多,没有先进仪器检查,药物也很缺乏,很多病都没法治疗。但是,好像医患关系还算和谐。现在较少有大城市的医生会出诊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家诊疗存在着不可估计的风险。与其出现矛盾的时候被告,还不如根本就不去。所以,有病必须到医院,检查完了再治疗。

     2001年我大学毕业到北京一家二甲医院心内科工作,跟着科里一个高年资主治医师。那时候医患矛盾已经凸显,纠纷不断,作为一个刚工作的小大夫挂着见习医师的牌子,干着住院医师的活,总是被患者和家属质疑。每天都收病人,晚上加班写病历,真心感觉自己是个文书。带我的主治医是个高手,不但能做介入,心血管用药更是颇有心得,特别喜欢挑战高难度病人。

     一天夜班的时候我看见主治医拿着一个罐头,找到一个干净勺子,用勺子把翘了一下打开了,然后交给患者家属。原来是帮着患者家属开罐头,就是这样的一个 “大医生”很自然地去帮助。后来,我慢慢发现他对患者都很严厉,发现患者不听话都要批评,但也很暖心,会主动帮助患者做很多事情,就像是家人一样。每个患者都很感谢他,即使有些患者反复治疗仍离开了,家属也很理解,仍旧很感谢。

     对于现在黑暗的执业环境,尖锐的医患纠纷,不尽人意的医生待遇,我不想探究其原因,因为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国家、社会、集体、人口素质,当然关键问题还是利益,就是钱。目前的状态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身处其中再恼怒、再恐惧、再寒心、再失望、再反抗都不能很快改变。我们只能选择如何继续,如何对待那些可能是杀手的患者,如何忍受竭尽全力换来的怨声载道,如何在同事离开或死去时安抚自己受伤的心灵,如何在群情激奋中冷静下来。因为,生活还要继续……

     回想起生产实习时管的第一个患者,她曾经送给我一根冰棍感谢我对她的关照,真的好高兴,现在想起来都很感动,因为我的付出获得了尊重。我想那就像是妈妈的罐头,我一直都希望像妈妈一样能得到很多“罐头”。我相信你对他们的好,他们会知道,曾经一腔热情地工作,但这些年好像是迷失在黑暗中了。

     我相信所有的医者都有一颗“仁心”,而大多数的患者也能理解医学不是万能的,“你对不起我,就别怪我对不起他”的思维不能有,要善待自己,宽容他人。我不知道执业环境还能差到什么地步,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主任在培训课上曾说过“中国的医改是完全失败的,你们这一代人等不到黎明的到来”。而我,只希望能淡定面对,凭心做事,真心对人,直到退休。

     END

     投稿吧

     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进入“医脉通官网”查看。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