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真正的医患关系,就应该是这样的
2016/8/2 医脉通

     这才是真正的医生!

     来源:医脉通;作者:泰州市人民医院 戴佳文

     打开媒体,当下除了最热门的娱乐新闻,时事政治,大概就是医患关系了。人们习惯在医患关系里寻找话题,于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关系,被各种媒体恶炒,人们习惯于在“天价医疗费”、“缝肛门事情”、“肾丢失事件”中去思考医患关系,也习惯于在各种伤医事件中去捕捉医患关系的噱头,然后标上吸引眼球的标题,似乎医患之间真到了水火不融,兵戎相见的地步……

     其实我们睁眼看看全国99万个医疗卫生机构,2.7万个医院,92.5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5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到底有多少医患纠纷?全国有卫生技术人员739万人,到底有多少人受到了伤害?

     医患关系是复杂社会关系的一种,医患关系的“暴热”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我们不能一叶遮目,被一、两个恶性事件搅浑了医患的一潭清水,医患之间有着天然的默契与温情,这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最纯美的关系。

     1. 最温情也最动人

     在人类所有的社会关系中,医患关系大概是最温情的,每个人总会在自己生命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遇到它,因为我们无法逃避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再强壮的生命总会有英雄迟暮的感叹。人们不惧怕死亡,但人们需要在失去生存能力后的关怀与帮助。所以面对医生,人们更多的是信任与托付,毫无戒备地遵从与服从,因为只有医生才会点燃生命里的那一缕残红,给生命以希望,给患者以寄托。当然不是每一次医生总能妙手回春,生命总有终点,医生会成为让生命安静而有尊严离去的最后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这就是医患……

     当然,虽然医生是一个职业,但面对生命的职业,从业者自是不同。唐代孙思邈著《大医精诚》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心系苍生,心无旁骛,此乃职业之追求。

     生命的托付与生命的呵护连成医患之间彼此的纯洁,世界上还有什么情感可以与之媲美呢?

     2. 彼此惦记是医患之间的最高境界

     著名作家史铁生,一生被病痛折磨。在他的小说《我二十一岁那年》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位女大夫把我引进十号病室。她贴近我的耳朵柔柔地问'午饭吃了没?'我说:'您说我的病还能好吗?'她笑了笑。记不得她怎样回答了,单记得她说了一句什么之后,父亲的愁眉也略略地舒展。”

     17年后,当他第三次住进友谊医院,发现唐医生不在了,好不感伤,“我永远记得她把我迎进病房的那个中午,她贴近我的耳边轻轻柔柔地问'午饭吃了没?'”。“她不在了。我曾摇着轮椅去给她送过一个小花圈,大家都说:她是累死的,她肯定是累死的!我永远记得她把我迎进病房的那个中午,她贴近我的耳边轻轻柔柔地问:“午饭吃了没?”倏忽之间,怎么,她已经不在了?她不过才五十出头岁。这事真让人哑口无言,总觉得不大说得通,肯定是谁把逻辑摆弄错了。”

     好温馨的一段文字。医患之间的记忆与思念如此简单,史铁生的笔下让他读得如此真切。

     我常常读这一段文字,在他生命的延续中,唐医生一天一天老去,莞尔的青春,斑白的双鬓,生命的消逝。医患也就在这样一种朴素的时间中,相互惦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无弦而歌,无声而念,无语而记。岁月总会沉淀这样的记忆,这也只有医患才能呈现的美。美得一尘不染,惊世绝尘。

     3.尊重生命的过程,最理性的选择

     也许是时代变了,医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成份多了,医疗的模式变了,大多数的医院需要在市场中求生存。于是医疗宣传的方向变了,我们总是在不断渲染我们的新技术,新方法。也许是过度的宣传让人们有一个误会,新技术的不断诞生,让人类战胜疾病成为一种可能,医学的帮助,会让死亡成为一件艰难的事。不管是多么危重的病情,只要有医生在,总能起死回生。于是人们失去了对生命客观规律的认知。

     生死病死是挡不住的过程,医学只会在生命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医生只是生命过程的陪伴者。将医疗神化,让医患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时,患者往往因为另一个蛊惑的宣传,放弃对所在医院的信任,转而走进下一个医院,直到所有的路都走尽了,知道医学没有那么那么神奇,所谓的新技术改变不了一些病的最终结果。在大量的精力与金钱耗尽之后,开始了对医学的怀疑与不信。

     当人们在市场化宣传与新技术的非理性依赖中徘徊越久,对医学的尊重就渐行渐远。医学应该回到现实中,尊重生命的过程,冷静而理性地面对生死,对生命的关怀更多地倾注人文,回归温情。

     4. 彼此敬重,将是社会文明进程标杆

     一个社会有三大底线行业:1、教育,2、医疗,3、法律。教育公平,医疗透明,法律公正,似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眼下在我们的生活里,更多的充斥着医患之间的“不和谐”,医疗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市场化的运作、精细化的分工、优质资源的不平衡、医疗支付的上涨、都让人们或多或少地感叹医疗的“冰冷化”与“贵族化”。

     由于长期的宣传使更多的人对基层医院、社区医生,失去了应有的信任,其实我们绝大多数疾病在基层与社区均可以解决。只是长期媒体不适当的引导,对医疗并发症恶性炒作,拉大医患之间的距离,抹杀了医患之间的敬重,成了医疗之痛,成了社会之痛。

     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

     2011年总诊疗人次中,医院22.6亿人次(占36.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8.1亿人次(占60.8%),其他医疗机构2.0亿人次(占3.2%)。

     2014年总诊疗人次中,医院29.7亿人次(占39.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6亿人次(占57.4%),其他医疗机构2.7亿人次(占3.5%)。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2.3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增加0.4亿人次。

     如此庞大的医疗服务,如此高负荷的医疗运转,如此多的病人在基层享受服务,又有多少医疗不良事情呢?应该说医疗的“质态”是好的,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是好的,医患之间的相互敬重还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有些媒体看不到。

     当然,我们从数据中可以看到一个不该有的现象,人们选择去基层单位的人次少了,这其中于我们的宣传引导又有多大的关系呢?这不能不让人深思。是谁引导患者不断去挤在大型医疗机构?是谁在放大医疗的不足与瑕疵?是谁在医患的背后冷冷地刺一刀,总是在搅动医患关系的神经?我们应该回归理性,让医患之间的敬重,回到生活中,回到社会的每个阶层,让人们真正了解我国医疗的现状,了解医患的现状。

     医患关系不是用来炒的,是全体国民用来分享的,有温情,有敬重,有一个民族的底蕴。一两个胡搅蛮缠的人,三四个推波助澜的手,五六个兴风作浪的嘴,就能搅乱我们的医患关系了?

     答案终将是否定的!

     END

     投稿吧

     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