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编制,医学毕业生们该何去何从?
2016/8/5 医脉通

     受此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那些刚刚步出医学院校的毕业生。

     来源:医脉通;作者:风四哥

     “狼”终于来了……

     当官方的“公立医院和高校去编制”说法靴子落地那一刻,举国哗然。甚至很多国外媒体也对此议论纷纷,在NEJM上发文探讨去编后1000万医护人员和高校人员的未来。其实这种担心可能有些过虑了,按照卫计委的通常惯例“老人老办法”,这可能要40余年后才会看到,去编制后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还未曾到来。不过受此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那些刚刚步出医学院校的毕业生。

     没有了公立医院编制,做医生还是不做医生?

     拿到毕业证后,该不该去做医生是很多人的疑虑。现如今,医生时常被患者辱骂、殴打的问题需要很多初出校门的新人面对,医生工作辛苦、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这种焦虑同样也在困扰着他们的父母。“进入一家有编制的大医院能学到‘东西’、稳定、更有安全保障”,可以说这是每一个毕业生的愿望,但是在编制捆绑的公立医院里却很难达到。毕竟一个编制职位价格不菲,因此让普通家庭背景的医学生拿出对一笔不小的支出来换取公立医院的一个编制机会,估计这些毕业生只有选择逃离了。如今,取消编制后,相应的也少了一份很多人眼中的“安全感”,如此环境下,多少医学毕业生还会做医生?

     没有了公立医院编制,医学生还要不要参加规培?

     与同事聊天中,他刚刚医科毕业的儿子放弃规培,入职外资药企,起薪是他这个父亲的5倍。其原因不外乎规培三年的专业技能提高很难保证,且经济损失巨大。刚刚落地的去编政策已经明确没有编制的医生不会有“职业稳定”一说,而且层出不穷的医疗暴力让他担心人身安全和“过劳死”。其实医学生3年规培后可以达到与欧美国家的8年制医学教育一致的培训周期,有助于提高年轻医生的标准技能,前提是规培的质量是否合格,能否确保规培医生的有所学、学能所用。如果单单是解决众多公立医院盲目扩张后的人手不足问题,这种规培其实真的没什么意义。医学毕业生的规培有助于帮助医院完成最基本的医疗工作,在此过程中获得训练机会。因而政府、医院、医学生多方双赢。但是部分医院对规培医生补贴被巧立名目地克扣,规培带教医生囿于医疗风险而不肯放手教学,那么伤害的不仅是年轻医生的热情,更是年轻医生3年宝贵光阴。因此公立医院还是要琢磨怎么完成高质量的规培教育似乎更靠谱儿!

     “看病难”会成为医学毕业生进入医院的契机吗?

     老百姓“看病难”需要更多医生貌似很合理,但绝不是让医学生成为医生的最佳理由。“看病难”原因很多,宏观政策下大量人口向城市内转移和基层医疗体系崩盘都是无法忽略的因素。偏远乡村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身体羸弱的老人和留守儿童缺少的医疗保障仅由年迈的乡村医生勉强维持。三级结构的城市医疗体系中,大型三甲医院的虹吸效应与社区一级机构相互照应,数量众多的二级医院则举步维艰,生存困难。

     医学生“就业难”导致的医生数量不足与当下老百姓”看病难“其实是共处同一个怪圈中,互为因果,其核心是利益的分配问题。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私人诊所博弈正酣。无法回避的是,盈利且利益最大化才是国内众多医疗机构的根本目的。但是“花钱买医疗服务”的老百姓思维中永远有着“物美价廉”,这个违反价值规律的思路贯穿中国数千年传统价值观中从未改变。医疗机构中增加个人收入的最简单办法就是控制医生数量。因此众多公立医院中以编制为饵,以高学历、高资历设置门槛,逼使相当多的医学生转行。空有医学精神的年轻医学生,只能用双脚投票转入其他行业。

     固化的公立医院文化和管理模式让年轻人迷茫、无所适从

     现今的国内医疗单位分级体系沿用着早些年的前苏联模式,其架构及管理制度数十年未曾改变。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疗管理制度与我们的文化抵触,因而水土不服很难落地生根。“新医改”的数年只带来了公立医院豪华大楼的数量呈巨无霸式的膨胀。医务人员编制更加固化了现有的官僚体系和裙带关系,让公立大医院进入了发展怪圈。资源垄断、利益分级的结果是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医护人员必须时刻保持与上级一致,以盈利决定绩效而不会关注病人的就医体验。这种官场游戏与年轻人的初衷相违,从最初的怀疑医生白衣下的纯洁,到沆瀣一气也就是一个必然过程了。

     去编在即的时刻,公立医院里谋有编职位还有机会吗?

     最近因为公立医院“去编、同工同酬”,热议纷纷,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年轻毕业生没必要为此纠结。按照卫计委官方“老人老办法”套路,估计要到40年后才会看到标志着平等意义的同工同酬真正落实。最成功的两件事“医学生强制规培”和“去编制”应该就是这次新医改唯一的成果了,因为都不增加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甚至减少了政府财政压力而成为最容易做到的。此后40年里以合同制身份在公立医院行医虽然不会有编制,但是依然无法摆脱“编制”问题带来的困扰,那就是平等的身份。“去编、同工同酬”只堵住了后来者的进入通道,但是先前进入的这些人却不受丝毫影响。

     失去编制机会的年轻医学生该何去何从,这不仅是众多医学生个人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毕竟这些人会他们那个时代的医疗中间力量。为了这个社会未来医疗的良性发展,无论是规培制度的落实还是去编制后的医疗规划,都必须为他们留出足够的关注,不是吗?

     END

     投稿吧

     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