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本该如此:无关得失,唯记初心
2016/8/6 医脉通
在这个可以称得上是贫瘠却山清水秀的地方,医学是神圣无私的,是伟大平等的,是帮助而非谋取,是用心而非敷衍。
来源:医脉通;作者:Iris S.
题记:
2016年7月22至27日,笔者跟随学校社会实践团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景洪市展开为期四天的义诊活动。义诊团队由12名临床专业研究生组成,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记下了自己的点滴感悟。
(一)
彩云之南,版纳首府,景洪以她独有的妖娆与热情引领我们开启了义诊之路。
跳出了大城市的医疗氛围,从市人民医院,到驻边军区,再到各乡寨卫生院,身为医学生的我好像重新刷新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难以想象团队中12个来自各专业的临床博士,仅3个多小时就完成了800多人次的义诊量,每天如此。络绎不绝的当地病患,也让大家对边疆基层地区稀缺的医疗资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己之力,回馈社会。在这个习惯了计较得失,习惯了以索取来衡量价值的世界中,原来奉献这个词,也能让人感到如此温暖与满足。
(二)
他们,不畏50公里路程之崎岖,不惧30毫米大雨之滂沱,也许天不亮就从家出发,撑起一支木棍,翻过几个山头,早早地就赶到了义诊点开始等待,只为给困扰自己许久的病痛求一个解答;
他们,不畏将近40度的高温酷暑,不惧烈日艳阳的暴晒,语言不通的时候会着急地用双手比划表达自己的意思,会把处方纸上的每一个字都反复看好几遍,然后仔细地折好夹在户口簿里收起来。


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朴实、弱小、甚至有点泛着傻气,却又善良、豁达、坚定,因而无比强大。
他们是我人生至今从未、也从不曾以为会接触到的一群人,却在短短几天的义诊中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面对着他们,我不用再小心翼翼地斟酌自己的遣词造句,用一段段无可挑剔却又无甚意义的套话空话来保护自己,也不用再一遍遍机械地重复那些明知说了也不会有人听的“医嘱”,不再是有些人口中“开药的机器”,也不再是有些人眼中花了钱就得见效的“神医圣手”。
在这个可以称得上是贫瘠却山清水秀的地方,医学是神圣无私的,是伟大平等的,是帮助而非谋取,是用心而非敷衍。在这里,穿着白衣的我们是安全的,是被需要、被敬仰的。我们被待之以希望和善意,而绝非质疑。



这对我是一种久违的触动。我想到了我学医的初衷,那时候并没有喊打喊杀暴行肆虐的医闹,没有无休止的轮转要求和规培政策,没有愈加强硬的科研指标。那时候我们自愿为这个职业赋予一份道德标杆,并以她为荣。去治愈,去缓解,去安慰,我们的敌人只是病痛,而非其他。
而是什么时候这个想法变质了呢?是对外界频频的污水百口莫辩的时候?是对源源不绝的恶意暴行心惊胆战的时候?是对偌大的压力和拮据的生计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除了理想,这世上有太多太多我们无法也不能忽视的问题。
我曾经也身处其中不免纠结,也曾摇摆过也犹豫过,而直到来了这里,那些对现状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迷茫在经历了与他们相处的时日后,仿佛变得不足为惧了。这是一个连付出都让人觉得美好的地方,投之以木瓜,得之琼琚以报,善意换来的是更大的善意。在这里根本毋需担心被绑架上神坛,因为他们会发自内心的对你感到信任与崇敬,而你又如何能容许自己辜负这份信任与崇敬呢?
这次实践于我而言更像一场心灵之旅,不觉苦累,也无关高尚。它让我在踌躇中找到了自己本来的路。我无比庆幸自己还在坚持,还能有所坚持。因为在诗和远方之外,人生总该有点什么,是与物质无关的,却又接地气的,精神的支点。
END
投稿吧
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