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开始习武:跆拳道班上,竟有一半武友是同行
2016/8/12 医脉通

     去了才知道,在那个跆拳道微信群里,竟然有一半以上的“武友”是医院系统的。

     来源:医脉通;作者:李祖飞

     前不久报了一个跆拳道班,正式开始学习曾一度闹腾的“医学防身术”,同事们纷纷调侃:我们派你去打头阵啊,如果学的好的话把我们也带上。然而,我并不是“打头阵”的,去了才知道,在那个跆拳道微信群里,竟然有一半以上的“武友”是医院系统的:有急诊科的,有整形科的,有手术室的,也有正在规培的,在我学习跆拳道的一周后,紧接着,我的一位同事也加入了医生习武大军,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医生朋友正在苦练空手道——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重视并实践自我保护,正式“习武”,惊讶之余,不免陷入沉思。

     1.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习武

     就从一个前段时间特别流行的段子说起吧:“小时候看《黄飞鸿》,心想一个当医生的干嘛要功夫那么好,现在才发现这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这个段子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想必作为医生的你我,都心知肚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朋友圈、各大医学传媒看到某某医生被患者打砸砍甚至杀害的“新闻”,用“新闻”一词也还不准确,因为这些事发生的太多,以至于根本不能用“新”闻去形容了。然后再来看社会各界的反应,虽然也有不少头脑清醒的网友表示愤慨,却也有不少网友甚至喊着“打的好、杀的妙”,而有关部门虽然出台了“九部门联合打击医闹”政策,却更多的是“然并卵”,在这些措施出台后被再次发生的许多袭医事件不断“打脸”,甚至对打医生的患者的处理也是皮痒肉不痒,经常是拘留几日,罚款几百块钱就了事,让更多的医护人员一次又一次的寒心,人人自危。于是,医生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强烈愤怒”而又无效后,有一部分医护人员不得不开始“自救”,有条件的,就试图以“学武”的方式,增加保护自己的能力。

     2.医生学武,真的能防身吗?

     说句实在话,学了武,并不能一定保证能够做到自我保护,尤其是遇到体格特别强壮的那种,只能增加保护自我的概率,而且是有限的概率。除此之外,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要看你学的是什么,比如跆拳道分两种,一种是国际跆拳道(ITF跆拳道),注重实战和防身,里面有大量的擒拿反擒拿的训练,你会学到很多反关节及“四两拨千斤”的摔跤术,如果认真学习,关键时刻是真能派上用场的,但如果是世界跆拳道(WTF跆拳道),那就没有这些,在实战时真的就成了“花拳绣腿”了。鉴于普遍忙碌的医护群体,想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防身能力,像黄飞鸿那样自小就苦练各种武术是不可能的,于是,现今这个社会流行的“跆拳道”/“空手道”成为了首选,然而,在选择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能学到的内容是什么,一定要有类似上述提到的“护身术”的成分才行。其次,学武的同时,每周的运动量增加,反应速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上升,也能增加了“Flight”的几率。

     3.怎么样才能既做到防身,又不会被定性为“互殴”

     之所以会考虑到这点,是因为前不久曾发生的一件事:一个月前,广西北海市某位医生被醉酒的患者袭击,最后在保安的协同下将患者制服的事件,虽然在医生群体里大快人心,然而这位医生最后还是被以“互殴”的名义进行了相应处罚。对此,我们几位一起学武的医生朋友最终讨论出这样的结论:学会在最短时间内“fight for flight”,用学到的技能迅速躲避部分无良患者的直接攻击,然后直接逃开,既做到“防身”,又不留下“互殴”的把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4.总结与医生们的无奈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充满了种种无奈:医生本是治病的救人的职业,现在却被社会各种力量(不良媒体、不良患者以及其他等等因素)迫成惊弓之鸟,一部分医生不得不以“习武”的方式试图保护自己,谋求一定的心理安全感,难道不是这个社会的悲哀吗?真正的防身,不是医生去练多么多么厉害的武功,而是整个社会对现今畸形的医患关系进行一次彻底的反思,从根上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才是根本之道。

     END

     投稿吧

     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