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元看一次医生”为何激怒了就医者?
2016/9/19 医脉通

     截选自“港大全科蔡飞跃”微信公号,编者配图

     他在这篇同题文章中写到,港大深圳医院全科门诊实行打包收费。在这里看一次病,包括检查检验和药品,200元封顶。而同一时期,深圳各三甲医院的门诊次均费用为300多元。按常理,200元全包,加上现代化的医院、花园式环境、港式管理、独立诊室、内地最早接受香港培训的全科医生,怎么门庭若市、一号难求都不为过啊!可是,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开业之初,全科每天预约放号200个,居然不能约满。更令全科医生尴尬的是,来看诊的病人各种不理解,甚至骂人、投诉。

     他质疑,恒古以来,中国的医生是最廉价的,是“应该”贫穷的。无论电视剧里还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认为看医生、咨询医生是应当付费的。找医生看病,没有开药,那就不是看病。当然也不愿意支付医生的诊金。但是,老百姓愿意花钱买药,似乎越贵越好,越多越好。

     现状:“集体心虚”让安慰药、预防药流行

     我在中西方两个体系的医疗机构都工作过,发现医生们在开处方药物这件事上,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

     西方医生开处方普遍惜“药”如金,药物能开一种绝不开两种。常见疾病的处方上,通常简洁无比,一到两种药物就完事,绝不拖泥带水。而且医生立场异常坚定,在没有临床证据的前提下,你想要说服医生给你开抗生素或者是静脉输液预防治疗,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曾经,一些国人心存侥幸,想去洋大夫那里碰壁,率碰屡灵,人家从来不讲人情。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中国医生开处方普遍手“松”,能开一种药物绝对不开一种。常见病的处方上,通常密密麻麻写满了药物,有时一张处方还写不满。病人离开医院时,拿着一大袋花花绿绿的药物,中成药搭配西药,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但内行人都知道,这堆药物里面,很多是安慰药和预防药,起治疗作用的就是那么一到两种。一位病人来挂号就医,让他空手而归,不仅仅病人不习惯,恐怕从医生、科主任、到院长们都不习惯。很多人要求医生开输液治疗,没想到医生居然真的开了,非常“人性化”。

     这种对比反映的不是中西方医生的素质和能力,而是一个管理体制的问题,因为它属于普遍现象。发达国家早走过以药养医的阶段,医药分开界限分明——医生不靠卖药的利润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而中国还处于以药养医的阶段——卖药的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医生业绩的主要标准。某家医院评比十大年度先进个人,我的天!这些得奖者不是挑战疑难病例的医生,而全部是经济指标牛气,卖药卖得最成功的医生。

     我在体制内的公立医院执业行医,如果不这样开药,就会有一种心虚的感觉。生病了,你不开药和开药少了,病人有意见怎么办?(这样做病人有意见的概率是极高的,这条新闻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科主任有意见怎么办?院长呢?一位医生因为开处方太小,曾经被某院长开大会公开点名批评说,如果大家都这样做,医院就要喝西北风了。(这位院长说的可能不完全是假话。)

     相反,我在西方体系的医疗机构行医,开处方不敢也不愿意滥开药物,因为上级医生会要求你解释清楚,为什么你要这样做?为了开抗生素,你得写很详细的病历解释这一切,所以为什么我还要主动去找“麻烦”?

     “集体心魔”源自以药养医多年荼毒

     中国医疗是以政府办医为主,管理医院的主要是地方官员,难免出现政绩医疗。

     一是需要迎合民意。所以才会出现“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10多年过去了,挂号费还是1元,诊疗费“翻番”——从2元变成了4元,到现在的10元。”的怪现状。营造一种民意幻觉——中国看病全世界最便宜,赢得更多的舆论支持。

     二是需要GDP数字政绩。“药品从原来的0.5元,到目前的几十元、甚至几百几千元,不知道翻了多少番。”体现的是医药行业的经济增长点所在。只有让公众消费更多更贵的药物,才能让整个行业呈现“繁荣昌盛”的场景,药厂和医院经济态势良好,拉动GDP及就业,病人成为了一种生产力。

     相反,发达国家管办分离,按照市场化运营,医疗一般由民间行业协会管理。专业管专业的,所以才会透明廉洁,医生劳动力成本高,根本不需要卖药养家糊口。而且因为不是体制圈养,也不需要在那么多“领导”的指示下行医,才养成了“顽固”的个性,不听任何人的命令,不受人情和关系的绑架影响。

     看起来,中国管理者都很努力工作,只不过专业受限导致视野狭窄,所以容易走近思想误区,误入歧途,造成这些怪现象。

     以药养医最大的危害是毒害思想

     以药养医最大的危害是毒害思想。它会让社会民众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生病就应该吃大抓大抓的药物,下猛药才能治疗好病。中毒入戏太深者才会对不开药医生勃然大怒,理性全无,误以为自己在受害,尽管事实恰恰相反。

     它会让医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卖药越多越能证明身价和业绩,牢牢配合医疗GDP的指挥棒干活,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更为重要的是,它会让官员到院长(中国的医院院长也属于半个官员,和卫生部门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互动)误以为,医院挣钱才是硬道理,医院办得越大、病人越多就是政绩。造成的结果是——这种扩张的步伐根本停不下来。因为自上而下的官员已经认定,只要在这些数字指标上出现下滑趋势,就是一种倒退和无能,容易被鉴定为不作为,会悄悄影响到政绩的评定。

     质疑和反思是走出以药养医歧途的第一步,从港大深圳医院全科门诊实行这种200元打包收费,再到有人对这种现象提出质疑和反思,这意味着反以药养医的第一步。

     港大深圳医院当初设计全科打包收费,是为了避免过度检查、过度治疗,避免过多收费,防止医药人员捞灰色收入。而这恰恰是政府未来需要完成的一种医改工作。现在,看到来源于始作俑者们(体制内)的反思了吗?

     至少现在,这个答案是悲观的。

     END

     投稿吧

     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