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逃离深圳,看完这些,终于恍然大悟!
2016/5/31 房金所
听说有房的人都看▲「房金所」

房金所整理自:每日经济新闻 、邦地产
从华为到中兴,出走的消息接踵而至?深圳丧失对优秀企业的吸引力了么?
无风不起浪,尽管出走传言未必准确,但深圳这座活力满满的创新城市的确逐渐遭受着大城市病的炙烤。
5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深圳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连续第二年位列第一,但其城市病指数同样在榜首,着实让人担忧。

1 | 连续两年蝉联综合竞争力榜首
根据报告,2015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台北、天津、北京、苏州、澳门和无锡。

与2014年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名单没有显著变化,只有广州超越台北跻身第4位,北京超越苏州跻身第6位。
深圳则依然稳居首位,连续两年蝉联榜首。资料显示,深圳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7500亿元人民币,增长8.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27亿元,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创17年来新高。
此外,2015年和谐城市竞争力十强深圳也位居榜首。排名依次为,深圳、北京、武汉、上海、厦门、宁波、苏州、青岛、大连、威海。
5月29日,在广州举行的“从都国际论坛”上,深圳市长许勤公开澄清,“华为、中兴都不会离开深圳。华为刚向深圳市政府提交发展规划,完全没有撤出深圳的计划,而中兴永远会在深圳。
从很多方面看,这座城市仍旧对优秀企业有强大的吸引力。2015年知识城市竞争力十强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广州、天津、杭州、苏州、武汉、大连。其中北京已经连续三年蝉联第一,而深圳超越上海成为最大看点。
报告称,深圳虽然在金融、科技方面与北京、上海还有一定差距,但制造业优势明显,涌现出华为、中兴、比亚迪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本土制造业企业和众多外向型中小企业,成为国家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许勤表示,深圳市政府正在大力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圳用于研发的经费已占到GDP的4%,未来还会持续增加。

2 | 城市病指数也是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倪鹏飞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城市竞争力强的城市,城市病也日趋严重。人口单中心过度聚集是导致城市病的重要原因。
以往人们都会迅速联想到北京和上海,其实深圳“城市病”指数不仅在前十之中,而且位居榜首。

深圳都病在哪里?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发现,在与城市病挂钩的诸多分项指标中,深圳排名都很靠前,除环境一项外,其余均在前十中。
首先是安全。在城市商业区、城乡结合部、车站、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等, 存在着容易导致犯罪的消极因素,容易引起治安问题。人口规模较大、人口流动性强的深圳市刑事犯罪率相对较高,分别为0.221%,其在刑事案件率指数中排在第一位。

交通方面,报告显示,全国各大城市交通普遍拥堵,交通拥堵得分均值为1.74。北京、济南、哈尔滨、杭州、大连、广州、上海、深圳等跻身中国十大交通拥堵城市,深圳位列第8,得分1.86,超过均值。

住房压力是大城市病的典型表征。大城市住房紧张问题明显,房价高企并严重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过去一年半来,深圳楼市行情看涨,全市平均房价由2014年底的的29577元/平方米涨至最高点的56149元/平方米,涨幅高达90%。
在报告提到的房价收入比指数前十名大城市中,深圳仅低于温州和北京,房价收入比为14.5,排名第三。

全国38个大城市数据显示,医疗设施短缺、看病难问题严重,平均床位数仅为36.8个/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紧张的前十大城市深圳同样在三甲之中。由于城市规模大,腹地人口数量多,平均每万人只享有25.6个床位。


3 | 下一步,深圳往哪走?
寻根城市病,人口因素是重要原因。报告称,聚集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带来正外部经济,但是城市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区聚集,超出了合理水平,就会导致负外部性增加。
国际经验显示,城市最优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约1万人。全国38个大城市数据显示,共有15个大城市中心城区超过最优规模。中国人口膨胀相对严重的前十大城市,深圳排名第六。
解决之道在哪里?倪鹏飞说,中国大城市内部的多中心结构普遍缺失、城市病愈演愈烈;尽管顶级城市间功能分工和网络化已经浮现,但低级别城市间的等级化联系特征明显,城市网络化联系远未形成。
深圳表现得十分典型,综合开发(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城市必须重塑“经济地理”,即在实体经济空间距离分隔后,通过交通的同城化,人、财、物流的自由流动来缩短“经济地理”,缩短市场的分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体化、大都市圈化。

倪鹏飞也持相同观点,他说,在城际快速交通网络的建立和地区开放发展过程中,中国将逐步形成网络化的城市联系体系。城市功能网络化,即不同城市间形成水平分工和功能互补。
深圳已经开始向此迈步。记者注意到,在广东省实施深莞惠(3+2)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和深圳东进战略的背景下,深圳、河源两座城市,更加紧密,联动发展。
据深圳市政府公开资料,2013年至2017年,深圳市公布统筹安排3亿元财政资金以股份形式投入组建投资开发公司,同时深圳各共建区财政也安排相应资金对口帮扶河源各县区产业园。
报告称,单靠市场力量驱动下的城市发展通常会超出最优规模而造成“城市病”等严重问题,由于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倪鹏飞还建议,要强化大城市规划与管理,通过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引领大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完善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构建快速、便捷的城市通勤系统,以弱化拥挤效应对大城市规模经济的抵消。
事实上深圳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着,很多人认为深圳会成为第二个香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4 | 深圳想做硅谷,不想做香港
香港高房价一度造成制造业流失,制约了香港多个产业的发展,整体经济也逐渐缓慢。
很多人认为,深圳的房价只要再涨15%,就会高出香港。但深圳的人均收入只有香港的1/4,深圳的“流失”效应可能更明显。
的确,深圳市长徐勤曾透露,近期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而6成企业外迁就是因为“房地产价格、厂房租金太高”、“人工成本过高”、“用地需求无法满足”。

但就像一位10年工龄的华为老员工说的:
“一下子深莞之争,一下子深圳被抛弃,一下子别让华为跑了,搞得我都一惊一乍的,真没觉得有那么多道道,很简单的道理被专家学者们搞得好复杂,华为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深圳总部也已经有6万多名员工,迁到东莞手机终端产业部的员工也有1.6万人,深圳土地资源如此稀缺,坂田房价已经5万了,企业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华为到东莞找块地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而东莞现在制造业萎缩,迫切需要企业入迁...”
哪有那么多阴谋和风险,这一轮清洗也是深圳的主动之举,因为深圳不做香港,想做硅谷。
低技术产业撤离深圳,正好给互联网、金融、创业等公司留出了空间。最新统计显示,近3年深圳新增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截至4月30日,全市累计实有商事主体230.69万户。
据悉,乐视2016年就将在深圳成立“乐视智能终端总部”,负责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可穿戴等新兴高科技业务。去年12月,阿里巴巴也在深圳落成国际运营总部与商业云计算研发中心。
深圳市长徐勤就说,深圳未来的产业重点,是有发展前景的、技术水平高的、价值量高的产业。深圳将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不断的发展,形成未来的产业竞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则指出,深圳的产业处于剧烈转型升级中,已经没有了传统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华为、中兴制造业搬迁是必然的,高端研发总部会留在深圳。

5 | 高新产业将支持新高房价?
实体制造业的撤离对于深圳而言,或许是一个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机,深圳如果跟上高科技发展的节奏,一跃成为技术强市。
而从美国硅谷经验来看,高科技很可能成为高房价的支撑。
美国硅谷的集群效应,吸引了很多高科技公司和高端人才定居落户。而在2014年美国人口调查统计中,加州旧金山湾区的都会区也是全美最富有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为9万6481美元。
而该区域的住宅房价中位数,也达到73万5400美元。美国房地产网站RealFacts数据则显示,谷歌总部的所在地圣克拉拉郡的平均月租达到2321美元。
让人意外的是,高房价并没有迫使企业搬离硅谷。对于IT行业和创业大军来说,相对于房价而言,产业聚集带来的机会,才是关键。
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硅谷的科技员工增加速度几乎超过全美所有的创新中心,而南湾区的科技员工生产力也远超全美任何一个地方。
研究公司Collaborative Economics 对美国联邦数据的分析显示,2014年,硅谷创新员工人均增加价值22.5万美元,而排名第二的纽约仅为20.5万美元。
“硅谷式”的财富创造模式在中国同样适用。2015年北京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对北京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几近四成,总收入占全国高新区的1/7。

所以,深圳走在“硅谷式”的发展道路上,未来房价下降可能性不大,但这并不影响深圳房地产被长期看好,尤其是未来高科技区域的坂田。
财经评论人叶檀就直言,认为深圳单位面积上创造的财富增加了,指望深圳房价又一天大跌,回归制造业时期的水平,那是做梦。
房阿哥认为,与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同步的,是人才收入水平的提升,支撑相对的高房价,是不存在问题的。
而且,按照这一势头发展下去,未来五年,深圳的人均收入或许会超香港。收入上去了,房价还会远么?幻想深圳房价下跌的人该看清现实了!

↓↓↓点击阅读原文,直通银行绿色贷款通道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房金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