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先生对善作了种种分析
2014/12/10 素食营养师

     素食营养师

     戒杀护生,觉悟人生,吃素是福!

     素食营养师公众平台:sushiyys

     微信、QQ:8468823 QQ群:57207268

     《了凡四训》中袁了凡先生对善作了种种分析,目的就是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善的表现形态——善相,从而明了善之体——善之当身、善之之所从来。善相不可过分依赖,因为它可能是沽名钓誉、收买人心:也可能是为求人天福报、为求好名:也可能是不计回报的真正的善行。

     《孟子》中一段话,可为明证:“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看到小孩子将要掉入井中,心中不忍,便要想着救他,这种不忍心不是因为和小孩子的父母私交好,也不是因为要求得一个救人的美名,也不是因为不愿意听到小孩子的惨叫,只是心中不忍自然而发。救小孩子这一善行可以有多种原因,但真正的善行却是自然而出、无所计较的。

     1、善的“真假” 中峰大师的话可谓是字字珠矶:

     “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真与假的区别一是内容与形式上的善,二是有无所求的善与有所求的善。

     所谓形式与内容之别,真善不一定会遵循善的形式,也就是说不一定会呈现出一种善相,正如金刚怒目,虽现恶相,而能镇摄人之恶念;忠言逆耳,但忠言不因其逆耳就不是忠言了。内容的善才是真正的善,不能仅看外在的表现形式。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容易流入形式的漩涡,如念佛读经以多为胜,殊不知法重在受持,于心地用功。

     所谓有为、无为之别,有为之行善会贪求福报、名声等,而真善不会计较个人利益、而且行善在心里是平常事,不求别人感恩戴德,只是随缘而行,如雁过长空。

     《八大人觉经》中讲“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佛菩萨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住相布施,于世间平等一味,是真无为无漏之善。

    

     2、善的“端曲” “端曲”即是直心与利心之别。端者直也, 《维摩诘经》言“直心是菩萨净土”、“直心是道场”,直心者,谓质直无谄,诚实无伪,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了凡居士于此甚明:

     “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真善要从心而发,有一毫人欲私心而能当下猛然警觉也不失为端正,若有一丝一毫媚世、愤世、玩世之心皆为曲。正善是不以任何条件为原因的,善只是它自身,就是这一颗纯洁的赤诚之心。理易明,而行难达,但若能终日于心灵隐微处时时体察,一定能达到高超的境界。

     3、善的“阴阳” “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被人知道的称为阳善,不为人知的称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行善自然会有好报,无论阴报、阳报、现报、后报,但这是从结果上说。从行善者的心理来说,不能在行善之初就预期这些结果,因为一旦为好报而行善则已经是有为的善,是媚俗的行为,虽然可以帮助很多人,但还是下乘。

    

     4、善的“是非” 了凡先生举孔子之徒为例,子贡做好事而不要别人的谢礼,结果被孔子教训了一顿:子路救人而接受了别人的谢礼,结果被孔子表扬。乍看之下,此事很不容易理解,因为真善本不为求名求利,何以孔子如此对待子贡?只因善要与人为善。善不能仅停留在自己的内心与行为上,更应该引导他人发善心、行善事,正如佛、菩萨大慈大悲,不舍众生,要度一切众生而成佛。为利初机而行方便法门,以名、利引之使之向善,而后更悉心教导使之由小善、有为善而迈向大善、无为善。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善不可以一时一地而论,更不可简单地加以评判。

     5、善的“偏正” 常理以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但若不拘于定然之势,则又有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是为正中偏: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是为偏中正。善心而行恶事,莫过于当今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虽深爱之而终深害之;恶心而行善事者,莫过于受刑罚者,以其恶果而警世人。

     6、善的“半满” 此半满不以多少论,只以心之真诚而论,犹如真金无论轻重,不妨碍其为纯金。俗语有言: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家贫无孝子”,真情尚且不可以金钱物质多少而论,更何况真心行善,功德不可思议。须知行善当行无为善,了凡居士所谓“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於善,虽终身勤励,止於半善而已”,行无为之善,则真正坦坦荡荡,无所行之我、无所施之人、无所施之物,因为对于行善无所执著,是真行善。

     《金刚经》言“菩萨不住相布施”,虽度尽众生而无可度者,此善不可思议,功德无量无边。

    

     7、善的“大小” “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佛教常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更不用说心怀天下,一念善便已与天下人结善缘。如果善仅停留在自身,还不能算作真明“善”理之人,真明善之人自会推己及人,如佛菩萨之慈悲心,大爱无边。破除拙著才能行大善,而且行善布施等正是破除我执、发大心、行大愿的良好时机。

     8、善的“难易” “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只因众生执著,烦恼障重,无明贪爱、嗔、痴,自己给自己下了解脱不开的束缚,枉受诸苦。故佛教导人要痛下心,发大愿,誓要从心头痛下功夫,于事事、时时磨练,破我法二执。《楞严经》有偈言:

     “将此身心奉尘刹”,这可谓是至难行之善,若真能破我法二执,舍却众缘、执与不执,终日虽行善而如无事之无为自在,是真行善之人,到此境界也无难易之别。

     以此八条,可概括一切行善法则,若以一言以尽之,则曰无执。于人而言,我执、法执深重,不免充满杂染,生命的灵性隐而不发,枉受轮回与世间诸苦。岂不闻《金刚经》言: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万物本是迁流不息、缘起性空,故世尊语重心切地教导:“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要被外在的现象和内存的心相所迷惑。

     心不明而有所执,则不免行善而不能尽善尽美,行善当行无为之善,超越善恶的表相,正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尽,自然得正行、正果。孔子在《论语》中讲“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实在是人之一大错误,一大迷惑,所以菩萨布施能够等念怨亲,实在伟大,是我们立身处事的榜样。

     所以“至善”之精髓,便是无为无执,正是《金刚经》所示:

     “应无所住而生起心”,不染于善相、不染于恶相,超越善恶的对立状态,这才是清净无为,终日行善而如无事之人,所以菩萨布施,其功德不可思议,若我们能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警醒自己、于事事物物上磨练自己,定也如菩萨一样,功德果报不可思议。

     感 恩 辞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感恩天、地、君、亲、师。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素食营养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