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倒退吗?吃亏吗?无用吗?
2014/12/12 素食营养师

     素食营养师

     戒杀护生,觉悟人生,吃素是福!

     素食营养师公众平台:sushiyys微信、QQ:8468823 QQ群:57207268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有关学习中华文化的几个认识误区。随着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人士希望中国也尽快成为一个与此对应的文化大国。我们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于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应运而生。但是反对者也非常多。我把所有反对或不赞成学习中华文化的观点归纳为三个认识误区,它们是:倒退论、吃亏论、无用论。如果我们不能理性思考,正面澄清这些问题,学习中华文化就会方向不明、动力不足、难以持久、更难以收效。下面我结合自己对这三个问题的学习思考,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关于“倒退论”

     2011年1月11日,一尊身高7.9米、基座1.6米,由17吨青铜铸造成的孔子雕像,悄无声息地竖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门广场内。他西邻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北望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相互对视。成为继毛泽东、孙中山之后第三位进驻这一区域的历史人物。

     2011年4月20日,在经历了整整100天的民众热议后,孔子像又悄无声息的离开了国博北广场,被移到国家博物馆内一个角落。

     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他在天安门广场的百日之迁折射了中国上上下下对中华文化的痛苦纠集!

     赞成者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不吸收孔子的思想,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能不继承孔子的智慧。

     反对者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礼教,束博了中国几千年,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落后腐败的罪魁,再尊孔子,就是历史大倒退。

     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不论是立在天安门广场还是被移到另一个角落,甚至和他以前一样被无数次打倒在地,孔子,这位穿越千年历史时空的老者,依然面带微笑,平静而祥和的注视着芸芸众生,一言不发。

     孔子活着时候就常常不想说话。有一次他对子贡说:我不说话了。子贡很紧张,很茫然,说:“你不说话,我们学生怎么办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是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是,学习中华文化是否会倒退,我们还得说说: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广义上说,应该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延绵五千年留下来的所有物质精神财富,比如我们的中医、书法、古建筑、青铜器艺术、陶瓷艺术。狭义讲,中华文化就是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学习中国文化是社会倒退的观点主要也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也叫国学。

     倒退论者认为,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大发明具世界文明之首,就因为孔子为代表的封建礼教束博了人的创造力,限制了科学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停滞不前,导致了中国人民在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中饱受屈辱。而西方在很短的历史年间,就因没有中国这样的封建文化的束缚,所以科学发明层出不穷,迅速超过中国。如果在提倡学习传统文化,会导致社会倒退。

     我认为:把社会的落后完全归罪于文化,是不合适,至少是不全面的。如果这样推断,那么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先后中断,唯有中国得以延续五千年,生生不息,是否也应归功于我们有着灿烂的中华文化呢?现在新加坡、台湾等亚太国家和地区国家元首都是从小饱学诗书,受到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他们管理的国家和地区也没有回到封建社会,不也生机勃勃吗?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遭受了三次浩劫。第一次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打击儒家树立法家,因为儒家讲分封治,法家讲集权制,秦始皇要废除分封,搞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自然要倒儒。为他实行集权制扫平思想障碍。但他打倒了儒家,完成了社会体制从封建制到集权制的转变后,秦家王朝也只维持了16年。几十年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成为官方统一思想学术,此后所有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儒家学说最终成为在中国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民族核心价值观念。但社会并没有倒退到西周的封建制。

     相反,经过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六十年代的“十年动乱”两次传统文化大灾难,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传统文化被基本抛弃,中华民族成了一个灵魂飘泊的民族,中国人成了没有中国文化的中国人。我们学习中华文化,不是倒退,而是重新确立中国的文化认同,寻找回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漂泊的心回家。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学习、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完全顺应了社会和时代要求。

     二、关于“吃亏论”

     曾经有一个家长问我:“现在是一个竞争社会,我把孩子送去学《弟子规》,将来他会不会处处竞争不过别人而吃亏?”。

     据说在百家讲坛讲《三字经》《弟子规》的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也有类似的说法。他曾在某个场合说过“国学经典教育出来的学生90%要吃亏”他的理由是:“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被人摆平。 ” 这番话如出自普通老百姓之口,倒情有可原,但出于一个研究国学的名教授之口,真让人无语了。难道培养成忠诚,孝悌,守规矩的孩子不好吗?难道我们要培养不忠不孝不守法的孩子?当然后来钱文忠自己站出来说他被误读,他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正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人格、培植教养方面的教育功能,导致我们社会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要想避免国学经典误人,最需要做的不是不读,而是如何净化社会环境,让国学经典中的优秀内容从文本走进现实,成为人们真正的行动指南。

     但无论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吃亏论”确实很有代表性,它折射了当今社会典型的好人难当,不愿当好人心态。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学习传统文化会吃亏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仁义、中庸、反求诸已,讲淡薄,忍让、不争、退一步海阔天空。而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要求人们学会推销自己、展示自我,推崇“狼性”,所以出现很多狼爸虎爸。“如果坚持忍让、不争很可能就找不到工作,或者在单位平平淡淡一辈子。”

     我认为,说学传统文化会吃亏的人,其实并不了解传统文化。国学博大精深,流传了几千年,可见其生命力的旺盛,国学其实不是很具体的东西,它更多的是一种德育优先的理念。是培养好人,培养圣人的学问。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孝顺?那个老板不希望自己的员工忠诚?那个人不希望自己的朋友守信?而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就是孝、忠、信这些做人做事美德,有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就具备这些德性,当然处处受欢迎,不会吃亏。

     即使一时环境不好或时机不好,好人会暂时吃点亏。比如南京那个小伙子,扶起路上跌倒的老太太,却被说成肇事者,惹了一场官司,赔了几万块钱。但我们也要坚信两点:一是吃亏是福,二是好人有好报。

     郑板桥曾经写过两条字幅:一是“难得糊涂”,一是“吃亏是福”。为什么说吃亏是福?郑板桥的理论是: “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德人情之平,内德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吃亏是福”。 这个分析非常透彻,自己吃点亏受点损失,必然有益于别人,这样对外人情德性摆平了,对自己也求了一个心安,外平内安就是福气,所以说吃亏是福。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大智慧。

     有一个砂厂老板,他经营的工厂多年来一直都是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甚至在有些人的眼里可能是一个笨人干的愚事:他在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总是把大头让给对方,自己只拿小头。凡是与他合作过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大家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原因就是因为他只拿小头。可是如果把那些小头集中起来,最大的大头也就产生了。这个真正的赢家,就是来源于吃亏是福的理念。

     2012年羊城晚报曾经报道一个好人有好报的感人事迹:

     4月6日傍晚7时许,在烟台单县牟平区北关大街鱼鸟河桥附近,刚刚买完彩票的张继锁一脚踢到一个钱包,沉甸甸的。他在路旁等了半个多小时,仍未见人来寻找,接到姐姐催促回家的电话后,他捡起包裹离开。7岁的外甥女好奇地翻开舅舅拾到的钱包说,“包里有好多钱!”张继锁这才发现,包里有签了章的支票、送货单据及10万元现金,合计价值70万元。

     虽然母亲重病急需救命钱,但张继锁没有动心。他从包内的两张行驶证、一张驾驶证上基本确定了失主名字;再根据环评证书上的电话联系上了失主。当晚22时,双方在约定地点见面。小张比对了汽车牌照,又让对方确认包内物品,之后就离开了。

     40多岁的失主孙先生在烟台牟平经营一家公司。他表示,包里那么多钱,当时他就没打算还能找回。他当晚把钱包搁在货车前门处,行驶至红绿灯处时被追尾,开门正欲下车查看,却发现撞车者逃逸。他赶紧加速追赶,没想到钱包在车门开合之际滑落到地上。见到拾金不昧的小伙子后,通过简短的交谈,孙先生只了解到小伙儿是菏泽人,姓张,刚来牟平打工半年。

     “他拒绝了我登门致谢的请求。我就把当时口袋里仅有的2000元钱塞给他,没想到他也坚决不收。”凭着要来的手机号码,孙先生第二天联系张继锁,却发现电话接不通。原来张继锁的手机坏了,还把手机和号码一并换了。

     中奖发财和捡钱发财不是一回事

     怎么感谢拾金不昧的好人呢?菏泽人,姓张,刚来牟平打工半年,通过这些仅有的线索,孙先生到小伙的生活区域附近先后寻找了9次,终于在5月24日找到了张继锁。这时的张继锁,正依偎在母亲身边。

     母亲患的是脊髓空洞症,再不及时到大医院就诊很可能会成为植物人。当孙先生听说张继锁的母亲病重急需用钱时,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但张继锁拒绝了。“人家挣钱也不容易,咱四处借钱,也不给别人添麻烦。”小张说,在牟平的半年里,他每月平均工资只有1000元,但从决定把巨款归还失主起,就没准备从失主手里拿钱。

     事实上,就在捡包前几分钟,张继锁还做着发财梦。他一口气买了三种彩票。回家后发现真的中了50元。但他明白,中彩票发财和捡钱发财不是一回事,“捡钱不还发的是不义之财。”

     母亲医药费已筹措一大半

     一边买彩票奉献着小小爱心、一边做着发财梦的小伙子没想到,自己的这一诚信举动在社会上得到了这么大的反响。很多媒体都报道了这件事,很多人表示:“在这个善良和诚信越来越缺失的年代和社会,小伙子的行为值得人们对他深深地鞠躬致敬。”

     所谓“好人有好报”,5月29日16时,单县东大医院院长房巨波手捧5000元爱心款,来到病房看望张继锁的母亲,他承诺下一步医院会请省立医院专家免费会诊。5月30日,单县相关领导送来两万余元善款;单县相关部门公职人员自发捐款10200元……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目前张继锁母亲的看病费用已经凑够了一大半。

     好人有好报其实不是一种偶尔因素,而是有着科学道理的。美国伦理学家史蒂芬?波斯特(Stephen Post)所著《好人会有好报吗》一书,通过整理分析40余所美国大学的百项研究以及大量的事实案例,证明了“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回报的能量正通过各种形式向此人返还。”这个结论其实就是好人有好报。

     当然,不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我们学习传统文化首先是为了提升自己,然后去带动别人,最后所有人包括自然环境达到一个和谐“至善“的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样的学习绝对没错,绝对不会吃亏。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一门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学问。并不一味是“温良恭俭让”。比如《易经》一开始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教育人们做一个有为君子应该像天宇运行一样刚健有力、发愤图强,不屈不挠,永不停息;同时还要像大地一样厚实和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这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其实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催人奋进而不张扬,首先是通过学习自己强大起来。自己有本事了,即使不争,也没人敢和你争。庄子说过一个故事: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浮虚傲气太足。”又过了10天,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再过了10天,宣王又说道:“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反应,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逃跑了。”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真人不露相,奋进不张扬。大智慧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高度的技巧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的勇敢往往被误解为胆怯。所以《道德经》说:“唯不争,唯莫以争”。

     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强调创新,并非因循守旧。《大学》里面举了一些例子:“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都是在强调与时俱进。即使孔子一辈子维护周礼,他也丝毫不因循守旧。论语为政篇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说明孔子对礼仪制度也是认可变化的。不仅如此,他自己也积极顺应变化:论语子罕篇记载: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变与不变,在孔子眼里,主要是是否符合礼节,因为他认为礼节是维护社会次序稳定的关键。

     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长期受传统文化熏陶,再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我们一定会大有作为,一点不会吃亏。

     三、关于“无用论”

     前几天大学堂有一位老先生和我说,传统文化好是好,就是一碰到实际问题就无法回答。我说你说说看都是些什么问题啊?老先生说:比如食品造假、物价高涨、看病难、贪污多等等。我说这些问题传统文化确实回答不了,一个也回答不了。为什么回答不了呢?因为传统文化研究的是“道”,是哲学层面的东西,是形而上的东西,而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法宝。具体社会热点问题,应该由具体部门来回答。

     其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看法,社会快速发展,年轻人最关心的是就业,老年人最关心的是医疗和养老,中年人最关心的是孩子教育,学习传统文化解决不了这些具体问题,所以很多人认为它无用。

    

     其实有用无用并不是绝对的。庄子书上有一个故事:庄子的朋友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无处可放。这个葫芦实在没什么用处,我就把它砸烂了。”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你有那么大的大葫芦,怎么不系在腰间做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呢?” 同样是这么一个大葫芦,看问题角度不样,境界不样,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学习中华文化就是种这个大葫芦,它不会盛水,不能做瓢,在普通人看来,只能占地方,费时间,是个累赘。

     但中华文化能够安抚我们躁动的情绪,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像那个系在腰间的大葫芦,载着我们的心灵穿过浮躁混乱的俗世漂洋过海。一个人长期学习古圣贤思想,会心地善良,胸怀开阔,处事沉稳,情绪平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自己一生:人生幼时,涉世之初,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长大以后,由于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浮躁,虚伪,尔虞我诈,我们再看到的世界犹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我们在大米里看到了石蜡;从火腿里看到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看到了苏丹红;从猪肉里看到了瘦肉精;从奶粉、鸡蛋里看到了三聚氰胺,在酒桌上看到了腐败,在歌厅看到了色情,这时候我们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不学习传统文化,我们会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甚至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这时候如果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开始理性、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会渐渐对一切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我们知道世界并非到处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枯枝败叶原本也是山的一部分,污流浊水原本也是水的一部分。我们的思绪会“复归至婴儿状”,想往青山绿水,我们的步子却会留在当下,捡捡枯枝败叶,清清污泥浊水,此时人生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会达到一个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又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而这个看似不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的中华文化,会悄然在调节你的身心、行为甚至气质,使你自己产生意想不到的改变,你能说它无用吗?

     举个具体例子,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一个现实,我们一个普通人是改变不了这个现实的。传统文化也解决不了。但我说也不一定。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如果我们身体好就会少看病,从而避免或减少这个问题。怎样才能身体好?一般人比较注意的是饮食和锻炼。这些当然重要,但不全面,或者说只搞对一半。大家看精神病医院有很多病人都是膀大腰圆,声如洪钟,可是照样犯病。所以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但是身体健康,还要心灵平静。身体健康靠吃和锻炼,而心灵平静靠的是一个人的长期学习,提升修养。我们常常看人骂大街,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结果不但改变不了现实反而伤自己身体,因为生气过度伤肝脾,兴奋过度会引起脑溢血,而修养高的人不会轻易大喜大悲的,像庄子在《逍遥游》里描述的宋荣子这个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样的人怎么会轻易生病呢?儒家讲“仁者寿”、“仁者无忧”、道家讲“虚心”、“顺应”、佛家讲“放下”,讲“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些东西是养生最高境界,叫哲学养生。学习中华文化,在某种角度讲就是学习哲学养生,让我们如何安顿好自己心灵。照顾好自己身体,安顿好自己心灵,一个人就幸福了。这就是学习中华文化的大用,不是无用。

     感 恩 辞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感恩天、地、君、亲、师。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素食营养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