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百问》96-100 本书已面市,后附免费结缘电话
2015/3/26 素食营养师

     素食营养师戒杀护生,觉悟人生,吃素是福!素食营养师公众平台:sushiyys微信、QQ:8468823 QQ群:57207268

     优雅素风 利益人生素食百问

     96、素食的未来有什么发展?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素食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于是很多单位和个人开始推崇素食,与素食相关的素食组织也在各地成立。素食之风正在各地悄悄流行,素食主义已经淡去了宗教的味道,和环保、动物保护一样,代表了一种文化品位和现代意识。人们开始从素食中寻觅健康和一种朴素、安全、纯净、韧性的人生态度。

     素食一向有“清、美、素、净”之称,不但符合了世界上“关爱生命、热爱和平、倡导环保”的主题,也是中国儒家国学传统中“仁爱“、“友善”的体现。素食既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又色香味俱佳,还可以减少病患,增强体质,养颜瘦身,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这大概就是素食为什么会成为时尚的原因。

     综上所述,素食最初起源于中国古代儒家的“仁义”和“慈悲”思想。在佛教传人中国以后,特别是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兴起,佛教的戒杀和素食观念又深入人心,素食又带上了宗教的色彩。随着人类对素食认识的不断深入,素食之风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许多素食组织相继成立,参加素食的人员也越来越多,素食也完全超越了宗教意义,成为近年来的一种时尚,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和推崇

     97、素食与佛教有何关系?

     (一)素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

     素食与人体的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但它并非起源于佛教,也非佛教徒单独提倡。从古到今,世界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提倡素食。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毕达哥拉斯都强烈地鼓吹素食。近代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都是基于人道主义观点赞美素食。萧伯纳是有名的茹素者。

     中国古代孟子的“君子远庖厨”的思想,《易经》的“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炼只吃水果的功夫,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儒道之徒所继承。两千五百年前生长在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主张缘起、慈悲、和平的佛教,由戒杀放生到主张不吃肉,此种教诫散见于佛教经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种经律论中。后世佛教弟子,身体力行,其品格清净高尚,其行为淑世善民,化强暴者嚣悍之气,使世界人类倾向和平,已成为佛教独特的优良传统。

     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一次树下观农,见农夫犁土,掘出蚯蚓,鸟儿飞来啄食,引起他对众生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悲思;印度吠檀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杀祭祀,一直为释迦所反对;释迦在说法时,于大乘的《楞严》、《华严》、《楞伽》、《涅槃》、《梵网》诸经中,处处提倡禁绝肉食。具体如《楞伽经》,根据身体健康、三世因果、修养身心、慈悯众生等各种道理,指出肉食者有18种过患,而素食者具足无量功德。

     印度、中国佛教历代宗派的祖师,都是淡泊自甘、粗衣蔬食的茹素者。三国时的曹操受佛教影响,据说自奉节俭,常常茹素,此举不能不对他的从属臣下及后世带来影响。南北朝时虔诚奉佛的梁武帝依《涅槃经·四相品》等经文,制僧尼居士断酒肉,宗庙荐馐用蔬果,并颁发断酒肉文,详叙食肉的过失。如文中云:“经言:若食肉者断大慈种,何为断大慈种?凡大慈者皆令一切众生同得安乐,若食肉者,一切众生皆为怨对同不安乐;若食肉者,是远离声闻法;若食肉者,是远离辟支佛法;若食肉者,是远离菩萨法;若食肉者,是远离菩萨道;若食肉者,是远离佛果;若食肉者,是远离大涅槃;若食肉者,障生六欲天,何况涅槃果。……”又云:“若久食菜,人荣卫流通,荣卫流通则能饮食,以饮食故气力充沛,神明清爽少于昏疲。……”文中说明:一、不食肉者能保持慈悲种子,成就佛果,否则断一切善法。(二)、不食肉者能使荣卫气血流通,神明清爽,身体健康,否则会生种种疾病。

     梁武帝会合当时京都的僧尼1448人,延请法师宣讲断酒肉经文,并于佛前宣誓断食酒肉,由于梁武帝的提倡,在其管辖的江南境内使用政治力量推行,从江南到江北,乃至全中国的寺院都逐渐受其影响。

     隋文帝杨坚登位,大力提倡佛教,每兴建法会,必沐浴斋戒,诫臣民不食荤腥。隋炀帝杨广,于智者大师前顶礼受菩萨戒时,亦发誓秉承受持菩萨慈悲护生之戒行。唐太宗李世民,为追荐于战争中死难的军民,在战场地区修建寺庙,并举行追荐法会,以香花水果供佛,以素斋供僧。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帝王,除少数辟佛者外,凡遇祭祀大典或修建法会,均提倡斋戒素食,从上到下养成了社会风气。

     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刘禹锡、王维、苏东坡、王安石等均信佛。其中最突出的是诗人王维,平生茹素信佛,事母至孝。母亲崔氏是虔诚的佛教徒,师事神秀弟子大照禅师30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王维自幼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长而拜长安荐福寺道光禅师为师,断食肉酒。又善绘画,世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所作诗,多山林清逸之气。

     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明代的莲池大师,都是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在徒众中大力宣传戒杀放生和吃素的功德。莲池大师写有著名的《七笔勾》和《戒杀放生文》,其中析理精微,字字饱含慈悲感情,令人感动。

     近代高僧如太虚、虚云、弘一、印光诸法师,都是身体力行的茹素者。其中虚云法师禅功很高,活到120岁。他平生爱护生物,在广东曹溪讲禅时,有老虎皈依、受戒的传说。弘一法师的弟子丰子恺,曾有《护生画集》印行,宣传素食和戒杀放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98、素食的佛教经典与实践根据是什?

     (1)基于健康理由

     佛教的大德祖师,由于吃素,身体都很健康,寿命也长。一部分肉食者不易理解,而在有科学头脑的医学家和营养家,则是较易理解的。

     首先,吃素的僧侣们甘于淡泊生活,无嗜穿嗜味的习惯,清心寡欲,一心向道,所谓“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不易动乎胸中,内心平静,这是不易致病的主要精神因素。此中还包含有佛教的一套修心方法。

     佛经中指出:素食能使四大调和,诸根通利,气血流畅,定力增长,“饮食知量”,“少欲知足”,是成就禅定神通不可缺少的条件。

     素食中的豆制品和水果,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容易消化吸收。其中大豆的功能极高,含有蛋白质40%、脂肪及糖类20%,并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铁、磷、钙等营养素,大豆的植物蛋白和脂肪,可以降低人的血清胆固醇,能降低高血压,避免动脉硬化等心脏疾病。所以素食者所食豆类、五谷杂粮、水果等,对于身体的营养完全可以补充,增进健康。

     (2)基于慈悲理由

     佛教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之心,是透过般若智慧产生的。学佛者由于了悟因缘生法的真理,而产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心肠,从而戒绝杀戮,五戒中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由不杀生而吃素,是戒杀的积极行为。

     《楞伽经》中,佛告弟子大慧菩萨说:

     一切肉有无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悲悯不应啖食。我今为汝说其少分。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同于己身,念肉皆从有命中来,云何而食?……

     这段文意是说: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都是自己的六亲眷属、朋友等,只由于隔世不识进行啖食,是可蠢可悲的。二、他身即我身,自他平等,应该体念他之苦乐即我之苦乐,不能因嗜口腹,贪美味,而置动物被杀的痛苦于不顾,这是最残忍的。

     佛教大德和前贤们有许多戒杀放生诗,充分体现了慈悲精神。兹选录三首: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血众淋漓味足珍,一般怨苦恨难伸;

     路人试各扪心问,谁敢将刀割自身?

     佛教认为素食出于慈悲心、因为佛教讲究以慈悲为怀。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必然是热爱一切生命,可以通过素食的方式来“修行”,以获得慈悲,心,从而净化生命的意义。一个吃肉的人,一个允许刹戮存在,残害生命的人是不能获得慈悲心的,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断了大慈悲种子”。一个刹生的人在屠宰动物时,意识不到自已在做什么,也体会不到动物的痛苦,这样的人不可能修练成佛。如果杀生的人了解到了自已行为意味着什么,懂得动物所受的恐惧和折磨,那么他们就会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这些动物。因此、佛者教理论认为,要制止这种残杀动物的行为,关健就是要.激发出人们的慈悲心,如果人人都是素食主义者,那么杀生的行为就不会存在了。

     (3)基于因果轮回的理由

     因果定律,是佛教弘扬的基本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有因必有果,造何因得何果,是必然不易之理。基此理由,可知造杀就得杀报,食他的肉就应该还他的肉,所谓“吃半斤还八两”。各别造因,各别受报;大众造因,大众受报。世界各地年年不断的战争,许多人死于刀兵,慧眼观之,原因在此。

     《楞严经》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死死生生,互来相啖”。说明三世因果循环的道理。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过去诸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因此对于众生不应轻慢,更不应残杀,残杀是违犯理性的。残杀者违背慈悲平等之理,必自食其果。

     佛陀在世时曾说过,吃肉的人即使有所感悟,最终也会受到报应,沉沦于苦海,不能超生,更不可能再成为佛家弟子。此因果定律,就是佛家的基本法则。他们肯定地认为,有因必有果,一吃肉的人,死了之后必定会遭到报应,当初吃了谁的肉,在轮回之后就应该还谁的肉,一个人造的因,一个人遭到报应,大家共同造的因,就大家一起遭到报应。即:个别因,个别报;大家因,共同报。不可否认,佛家所说的这种轮回报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还很符合现代的生态文明观。

     (4)平等观念

     佛家认为,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也就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佛。所以,佛家所讲的素食,也和众生平等的观念有关。佛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通俗地说,就是所有的雄性都是父,所有的雌性都是母。照此说来,今天,那些吃肉的人无异于在吃自己过去的父母。这种说法从现代科学上来分析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所指的“父母”是从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上来讲的。但是这句话中所体现的人和其他物种有联系,并且彼此间要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和谐的生存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净因法师在《杀生之残忍》一书中提到,人是杂食动物,也可以吃蔬菜、水果。人虽高贵,却没有平等的心,没有意识到动物生存的意义。应该把动物和人同等看待,杀动物和杀人有同样的罪,动物和人有着平等的生存权利。这种物种间博爱的说法与现代动物保护者的某些观念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了佛家所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观念是有道理的。(5)基于修行理由

     修行是佛教徒的基本要求,由此修养功夫为因,达到完成佛果的目的。修行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三学。戒是约束行为,防非止恶,众善奉行;定是专注一境,息诸虚妄分别;慧是明因识果,通达诸法实相。此中首要的是戒,守戒的作用是绝对禁止扰恼众生,损害他人利益(包括生命财产),保持内心纯善清净,为修定慧打下基础。此戒定慧是三乘共通的修法。

     欲达佛乘,必须进一步修大乘菩萨行。菩萨行包括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其精神主要是大悲大愿,不舍众生,更不能损害众生。因此,不管大乘小乘,戒杀是主要的。由怜悯众生,爱护众生生命,进而不食众生肉,这是必然的实际行动。大乘诸经论中,多处谈到杀生和吃肉,都是断掉慈悲种子。慈悲是学佛的根本,此根本一断,即不能发菩提心,也不能证得佛果,可见戒杀和素食,在佛教教义中的重要。

     99、素食之风为何在中国?

     我在上面谈到,素食不只是佛教提倡的,从古到今的哲学家、科学家、人道主义者,许多人都主张素食。而在佛教,根据其教义和修行方法,极力宣传戒杀吃素,有其独特的精神,为广大群众所崇拜。因此,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戒杀、放生、吃素深入民间,形成一种风气。

     (1)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除前面介绍的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对佛教有信仰,直接提倡斋戒奉佛外,其余一般情况,凡朝廷举行祭祀大典,或逢皇族诞辰,或天象告警,下诏罪己,或久旱祷雨,都要下令严禁宰杀,甚至大赦天下囚徒,以示皇上的宽大仁爱的胸怀。

     (2)在各个寺庙,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佛诞节,举行放生会,大量放生,信徒们对此很热烈踊跃。大的寺庙都修建有放生池。

     (3)南北朝、隋唐开始,经宋、元、明,到了清朝,曾出现了素食的黄金时代。宫廷御膳房专门设有“素局”,负责皇帝斋戒的素食。寺院“香积厨”的素菜,逐渐显著的改进和提高,色香味并重,出现许多花色品种,各地饮食市场的素食馆急剧增加,素食品在竞赛中花样翻新。清末的薛宝袁著的《素食说略》,仅以北京、陕西两地为例,就记述了二百多个素食品种。民国以来,各大寺庙和各大城市都设有素食部,紫竹林、功德林等,素食谱不断编印出版,由于素食原料和品类增加,内容更为丰富。

     (4)僧尼居士一般都素食,不能全断肉食的依照佛经最初吃三净肉。三净,即不见杀、不闻杀、不随喜杀,养成对生物的同情心,逐渐停止肉食。在民间,通行十斋期,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日,信佛信神的都要吃素。信佛者遇着母亲诞辰,或自己生日,因系母难日,为报答母恩,也要吃素。每年有十五个佛菩萨的诞辰,凡佛教徒都要以香、花、灯、水果、素食于佛菩萨前设供,礼拜诵经,同时要吃素。

     (5)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出现了许多有关佛经的文学作品。在文体方面,如变文、公案、小说、传奇等,都受到佛教影响。许多作者(包括佛教僧侣)以文章诗歌描写戒杀放生事迹,赞颂素食的功德,历代作品中占有不少篇幅,充实了传统文学的内容。

     (6)中国素食之风,已扩展到欧美。例如在美国,据传已有四十多座佛教寺庙,去美国传教的,除日本、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少数僧尼居士外,大多数都是华人,其中有侨胞、有美籍华裔。他们信佛素食,弘扬佛教,办素食馆,由于素食的特殊风味,引起了美国人的极大兴趣,此风将蔓延到全球,对反对和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仅就佛教历史和教义及对中国的影响论素食,这类的材料很丰富,有待进一步发掘。我相信,这对于世界文明,人类理性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100、素食与修行有什么关系?

     素食是修行顺利成就的秘方之一。因为许多修行的奥秘与素食相契。人与生存环境,与浩瀚的宇宙之间,彼此有密切的关系。宇宙至高的境界就像一片无止境的喜乐与宁静之洋,是一种最精细微妙的力量,也是爱、和平、纯洁和喜悦的呈现。当这种力量充满大自然时,周遭的环境是欢愉、宁静、清爽而有精神的。而慎选所吃的食物,将会意想不到地滋养身心,帮助我们身体健康和心灵纯净、平和。我们所吃的食物,由于性质的不同,对人体也有不同的影响,许多专事修习解脱道或灵修的修行者,莫不提倡素食。因为所有的谷类、水果、蔬菜(葱、蒜、薤除外)、豆类、乳类等植物性食品,能创造一个纯净的身体及神经系统,使我们获得深沈的醒觉与喜悦,身体变得很健康、纯洁、轻松和精力充沛,而且心灵很平静、受控制而感到快乐。所以素食是符合宇宙生息自然法则下的生存方式,若想要与宇宙伟大的力量相融合,了解生命的意义与方向,素食是很好的善巧方便。

     (1)吃素能清净八识田

     清净的身与心,才能感受到宇宙的奥秘,承受宇宙能量的融合。清净的身是饮食要求非常重要,素食能让身体变得轻松、舒畅,当身体在比较纯净的状态时,心念较易调适。

     「万法唯心造」,心才是器物世间创造的源头,所以当心念如是想时,其实在法界已经千真万确”存在”,只是器物世间一时还无法显现而已。只有心念被导正了,器物世间才有可能被导正,慈悲的心念,正是最强的能量,最大的正念。

     许多业力的种子,都含藏在八识田中。尤其最重的业是杀业,有许多的怨气、嗔恨之气都结集在当中。吃素可以中止再与众生结杀业的机会(不论是亲手杀或间接杀)。如此不再向八识田中丢掷恶业的种子,自然能够遂渐滋长纯净、祥和的善业种子。

     所以许多修行的观想内容,多半是法界实相,如净土、佛、菩萨、光等,这些都是证量显现后自然而然会现前的境界。如此观想,可以清净八识田,让修行人有所提升。

     所以不吃肉食,不论身或心方面,对于八识田的清净都很有帮助。

     (2)吃素能让气脉畅通

     气脉与我们的健康有莫大的关联,只要气脉畅通,此人必定非常健康,同时此人也是修行有成就的人。

     为什么呢?因为气脉的畅通与否,与业力有莫大的互动因素。中脉是业力的储藏所,恶因就是气脉不畅通的原因。当气脉的业障全部净除时,便可离开大幻化网,离开三界。

     白业越多,气脉越畅通;相反的,黑业越多,气脉越不畅通。而修行正是要不断的增加白业,减少黑业,所以当气脉越来越畅通时,健康与修行都得到了进步。

     吃素,正是减少这些黑业累积在气脉的机会。因为当动物将被宰杀时,由于恐慌、害怕、愤怒之气充塞在肉身中,若吃下了这些肉,等于是吃了许多的黑气进入体内,对于身体的健康或是心灵的纯净、稳定没有丝毫的帮助。

     行善越多,善因储藏进中脉,气脉就越畅通,所以行善可以净除气脉。吃素是慈悲自己及别人的善行。一切的行善,都能带来中脉的畅通。金刚经说:「修尽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中脉全部畅通,也就是出三界,也就是究竟成就。「心气不二」,慈悲的心、愉快的心情是帮助气脉畅通的重要法则。只要心清净了,气脉也就跟著畅通无阻。

     (3)吃素能让磁场祥和

     一个人所散发出来的气,能够感召不同的磁场状况。气有多种,最起码可以分为黑白二种,也可以说是清、浊二种。

     黑业就感召黑气,即浊气,亦即业劫气。

     白业就感召白气,即清气,亦即智慧气。

     心气不二,智慧开展,一样能够感召白气,慈悲开展,一样可以感召白气。一个人周遭磁场就是业力的显现。《大乘入楞伽经》中说:「食肉之人,众生见之,悉皆惊怖...;食肉者,身体臭秽,贤圣善人,不用亲狎...;食肉者,诸天远离,口气常臭,增长疾病,易生疮癣。」(大正 16P623 中)。所以吃素可以感召吉祥平顺,因为散发出的是善的磁场,自然汇聚善的气氛。

     (4)吃素容易入定

     入定的状态是身心呈现一种安稳、放松的状况。气脉畅通,身自然放松;业力干扰少,妄念少,心自然容易安定。

     吃素,可使身心避免受到混浊之气的干扰,而趋向稳定、纯净、宁静,和宇宙祥和、喜悦的脉动相符,自然容易入此定境当中。

     定境是平和、安稳的,和杀生的暴戾之气、痛苦哀嚎不同。

     定境是充满喜悦的,和杀生的惊恐、不安不同。

     定境是充满光明的,和杀业的黑暗、下堕不同。

     吃素,正是带我们的身心走向平和、喜悦、光明,因为我们的生存不是藉著它人的生命换取来的。血液中流著的是心安理得的安然,而不是暴躁不安的焦躁,自然容易进入与大自然同步的醒觉当中。

     (5)吃素长养大悲三昧

     慈悲,是一个修行人最重要的美德。可以说越高的法门就越需要慈悲的人才能成就。怎么说呢?

     当一个人慈悲时,整个的身体都呈现出非常柔软的状态,所以我们常常听到柔软与慈悲合在一起,因为事实上身息心是互相影响的,当心慈悲了,身自然就柔软,故柔软慈悲,不只描述了心,也述了身的状态。

     吃素,正是慈悲的另一种呈现。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没有不曾作过父母、兄弟、眷属乃至亲朋好友的,甚至轮回成鸟身、畜牲等的。因为愍念一切众生与自己都曾互为眷属过,每一位众生的生命和自己一样珍贵,都会怕痛、怕死,而肉都是从生命体来的。由此不忍之心而吃素,加上素食本身对于身体就有洁净的滋养作用,藉由身心两方面的配合,素食将可成就一位修行者遍满大悲无量心行的三昧禅定力,深深沐浴在慈悲的喜悦中。

     特别鸣谢:公众平台“五食素食” 净明师兄

     素食百问免费结缘 恭敬的家人道友朋友们:《素食百问》面市、与大家结缘。此书内容丰富、数据详实,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对素食的基本认识、解答了大家对素食的一些所关心的健康问题、以及素食的一此疑难问题、是人生必备的一本健康守则、认真阅读、受益终身。免费结缘、传播素食文化。结缘电话:023-65677773。

     感 恩 辞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感恩天、地、君、亲、师。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素食营养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