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家为您讲解“冬病夏治”
2016/7/6 北京恒安中医院
导读
所谓“冬病夏治”,是指一些冬季容易因感受寒冷而导致病情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病情相对缓解的夏季,采用适当的调治和补养的方法,以预防或减少疾病发作乃至根治为目的的一种反季节的自然疗法。

Q:“冬病夏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可以帮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冬病夏治”历史和发展吗?
A:“冬病夏治”是中医外治法的推广和发展,先是在历代医书中为关于一病以外治或以外治配合内治的零星记载。至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①(外治专著)从理论上加以肯定,提出“外治同内治”之后,外治法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①:我国最早的外治专著《理瀹骈文》是清代医家吴师机所著,原名叫《外治医说》,刊于1870年。作者因取"医者理也",药者沦也"之意,又因正文是用"骈体文"写成的,故刊成后,改名为《理瀹骈文》。)
Q:流传这么久,可以谈谈“冬病夏治”优势吗?
A:近十多年来,每到暑期,医院的中医门诊都要接纳很多前来“冬病夏治”的患者。因其疗法高级、毒副作用小、疗效好,故越来越火热。
Q:“冬病夏治”中的“病”具体包括哪些?
A:“冬病夏治”中“病”的具体范围包括,一是冬季多发的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关节炎、冻疮、胃肠痛等;二是类似冬令气候(受寒、受风)时多发的病症,如胃痛、腹泻等。这些病症,多由于阳气不足导致运输气血津液和温暖人体内环境的功能减退而发病。

Q:为什么这些“冬病”要选在夏季治疗?
A:中医经典著作《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的阴阳消长与四季温寒的周始是协调的,养生和治病都应参照此规律,称之为“因时制宜”,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准则。春夏季节,尤其是夏季“三伏”炽热之时正是人体阳气最盛、最敏感活跃之时,此时调补阳气事半功倍。
Q:关于“冬病夏治”的治疗,无论是敷贴、针灸,多会选在背部,这是为什么?
A:《内经》还认为人是统一的整体,通过经络交通内外、运输气血、协调脏腑,背部的经络是阳经(与阳气盛衰、运输关系密切)循环的通道,且为脏腑的特定穴(交通站),故对于阳气不足的病人,敷贴多在背部选穴。“三伏贴”可提高人的免疫水平,敷贴后,人体内的淋巴细胞比敷贴前增多或活跃。
Q:那我们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A:当然了,作为一种化疗法,必然有一定的适应症,必是阳气亏虚(畏寒、受寒、受风即病情加重),或阳气不能适时适量发挥温暖、温运的作用等,需在专业医生的诊断下严格掌握,以免误治。
Q: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怎么做才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A:至于“冬病夏治”的具体操作体现在:时期、药物、经络穴位的选择以及配合药物内服四个方面。时间在三伏天,初、中、末伏各一次,连续三年或以上。药物的选择由专治医生决定,大多会选择作用力强的药物加调和剂。经络穴位的选择要因病症的不同及医生的经验而定。有些病症在敷贴的同时,还要配合内服药,效果更好。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北京恒安中医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