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真送你一张“敬业福”,你也不配得到!
2016/2/16 管理技巧

     春节期间,不少人为了这张“敬业福”忙进忙出。不知道各位看官都抢到了吗?

     据说全国有大约79万支付宝用户集齐了五福,而绝大部分“敬业福”集中在最后一刻发放。大多数人成为了这场游戏的“分母”。而让我感到疑惑的是为何“富强福”,“和谐福”,“友善福”,“爱国福”会送出这么多张,马云老师要把“敬业福”卡的那么死?

    

     是马云认为,这年头能得到“敬业福”——(工作状态挺好)的人,比可以得到“富强福”——(有钱),“和谐福”——(家庭稳定),“友善福”——(友情多口碑好),甚至比“爱国福”——(有理想或者比较五毛)的人还要少得多吗?

     不知道现在的你,觉得自己能不能得到一张认为你的工作表现可以称为“敬业”的“敬业福”呢?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获得“敬业福”的话,请你不要给这篇文章点个赞,我们看看阅读人数和点赞数的差额有多少(微信用户统计一下,其他渠道看到这篇文章的,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达),了解下大家对自己“敬业不敬业”的态度。

     观察了下目前的职场现状,我有个初步判断,自认为自己“敬业”的人不少,而实际上真正有资格能获得“敬业福”的人并不多。甚至包括我自己。

     你会觉得这么说也太残忍了!

     难倒我们每天早出晚归不辛苦吗?

     难倒我们整天面对电脑不吃力吗?

     难倒我们打字、画表格、做PPT,都不算吗?

     难倒我们修改微信文章、寻死觅活的策划方案,你都没看到吗?

     难倒我们陪着客户有说有笑其实心里不知道多苦,你不能共情吗?

     难倒我们放弃了休息、放弃了和恋人约会、放弃了孝敬年迈的老人就是无所谓了吗?

     对于整天疲于奔命,累死累活,收入还很有限的普罗大众来说,还要告诉他,你还不够“敬业”,这不是典型的资本家是什么!如果我看到这里,或许我也气不打一处来。

    

     可是,你真的做到了以上所有,也不代表你就一定是“敬业”的。

     “敬业”是属于极少数职场人的专利,大多数人或许可以成为“勤奋”,甚至有些人连“勤奋”都算不上。

     有数据为证。

     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咨询公司盖洛普(Gallup)2013年时发布过一项数据,称中国员工的敬业程度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敬业员工只有6%。——这是说中国人的。

     在《敬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精神》一书中,也写道“通常,在各组织中只有约12%的员工敬业度是100%。”——这是说老外自己的。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奇怪,我们到底是不是在说一件事,为何我们觉得自己够“敬业”了,但是这些老外却觉得我们、甚至他们自己都不“敬业”呢?

     到底什么是“敬业”?

     《敬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精神》这本书给出了解释。

     敬业是指:你会把自己的时间、脑力和精力超额投入到工作中的意愿。

     进一步说:

     你有把工作做得最好的愿望和承诺。

     你不但能热情洋溢、精力充沛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还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客户服务上下工夫。

     你会给团队带来新的点子,并用你的敬业精神鼓舞其他团队成员。

     你极少寻找跳槽的机会。

     不知道你发现了么,“敬业”的关键词是:“意愿”+“超额”。而这正是以为自己很“敬业”的人并不具备的东西。

     不少人认为,工作本来就是不情愿的事情,谁高兴没事去干活呀,在家看看韩剧听听TFboys刷刷微信朋友圈不是蛮好吗?

     让一个人有“意愿”做一件事并不容易。在这个我们可以和一个人结婚但不表示我们有意愿爱这个人的年代,更难确定我们把这些事情做完就能够代表因为我们有意愿去做这些事情了。

     对不少职场人来说,做完一些事情并不难,但却是“老大不情愿”地去做事。工作对我们来说,不讨厌但也绝对谈不上喜欢,甚至是勉为其难。“糊口不易”,为了赚几个铜板,没有办法。

    

     而那些真正“敬业”的人便是在大多数人都不怎么情愿的状态下,对工作产生了“意愿”。他们工作自然也有赚钱的目的,但是更多是出自对工作本身的喜爱,是真的觉得这份工作很值得他付出,是真的想做这个事情,而不是这个事情做成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附加的利益。

     也因此,他们更愿意“超额”的给予。很多人提到“超额”自然联系到“加班”,什么“5+2”、“白加黑”这些工作总结里的常用语,其实是对“超额”的误解。很多人的“加班”只是“上班的延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给这份工作添加上什么。加了时间,但没有加出成效。真正意义上的“超额”,或许也会有“加班”的时刻,但重要的是,他确实在一般人认为的做好本分之上,做了许多“超过”“本分”的工作。举例说来:

     编辑一篇文章,编辑完了是尽了“本分”,去思考怎么让文章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反思之前没有推广成效是因为什么原因,如何加强和读者的互动,如何让文章质量提高,对读者有收获,是“超额”。

     组织一个活动,张罗了点人准点组织好了是尽了“本分”,去考虑参加者的体验效果怎样更好,去研究参加者的资料完善活动方案,活动结束了去认真倾听参加者的反馈,下次加以改进,是“超额”。

     参加一个讨论,自己带耳朵来听听、高兴时发个言是“本分”,把自己作为工作人员的身份放进去考虑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怎么样发言可以听到更多的声音,怎样去包容不同的声音,怎么照顾各种人的感受,听完说完后能够归纳出什么,下次可以怎么做会更好,是“超额”。

     参加一个会议,说完自己该说的是尽了“本分”,去认真听别人发言,积极地给予回应和鼓励,并根据别人的发言思考自己的工作和整体的工作,去改进和完善工作,也帮助别人改进他们的工作,是“超额”。

     以上说的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公益团体,按“本分”工作,和按“超额”工作的区别,给你一些启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这些“超额”的部分,哪怕是再小的工作,都可以——如果没有找到,不是你不够聪明,而是你还不够“敬业”而已。之所以这些事情成为了“超额”,绝不是“敬业”的人自己这么称呼的,而是在不敬业的人看来,这么做过了。对“敬业”的人来说,不这么做,才是没尽到“本分”。

    

     (设计对白:我“超额”,我开心)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谈敬业的时候,从来不是在谈幸福,也不是在谈满意。这些“敬业”的人,未必是因为感到“幸福”了,“满意”了,才去“敬业”。也不见得是因为太不幸福,太不满意了,所以发疯图强的“敬业”。《敬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精神》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不能简单地把员工敬业度与员工的幸福感混为一谈。当然,我们一直都相信幸福的团队会更有效率的神话。我们也知道一些团队满足于自身的幸福而怠慢了客户,所以我认为不能说团队幸福就会高效。国内的一项数据显示,相对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最高,但是最不敬业。而民营企业对公司的满意度最低,却是最敬业的。我知道,很多人会用类似的理由,来回应我为何他们并不能“敬业”的现状,而事实是,敬业和“幸福”、“满意”并没有特别关联的关系。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获得“敬业福”呢?

     如果把“意愿”+“超额”做个归并,一言以蔽之,就是“这就是我自己的事情”,it's my business。

     能做到“这就是我自己的事情”的人有两类,一类是创业者,这确实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因此也就谈不上“敬业”了,皆为份属“本分”。另一类就是我们这里提到的“敬业”者,他们能够做到把普通人认为的这是“老板的事业”(私企)、“国家(人民)的事业”(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

     从动机理论来说,我们做事都有动机,而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做事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做事的内部,也就是说,工作本身就是对你最好的奖励。如果用参加一个读书活动来举例,参加者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就属于内在动机。而外在动机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同样用读书活动来举例,如有的人认真读书是为了主持人和带领者的好评,为了获得亲近某人的机会等。而“敬业”者无疑是内在动机比较强的一群人。

     “我”、“你”、“他”,是我们常用的人称代词,其实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即我们通过这些词,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做了区分。“我”是自己,“你”是一个相对的客体,但是和“我”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往往处于相对的位置,而“他”虽然也是一个外在的客体,但是和“我”的关系却不密切,往往是比较旁观者的位置。这种心理能力帮助我们从复杂的社会关系里解脱出来,不至于混乱不清,不知道“我”和“你”和“他”有什么区别,以至于凡事都当成“我”的事情从而痛苦不已,或当成“他”的事情而对自己置若罔闻。用这个视角去看“敬业者”和“本分者”,不难得出结论,“敬业者”和工作的关系,是“我”和“我”的关系,而“本分者”和工作的关系,至少是“我”和“你”的关系,甚至有不少人是“我”和“他”的关系。如果这么说有点云里雾里的话,不妨举个虚拟的奥巴马的例子,你就能明白:

     奥巴马对美国民众的讲话里这么说:

     我们美国XXX(以下省略)……

     或者他可以说:

     你们美国XXX(以下省略)……

     请你比较一下,这两种表达带给你的感受。你或许会觉得奥巴马不至于说出“你们美国”这样的词汇,确实奥巴马不见得会,但是我却发现不少职场boss还经常在自己的团队里说“你们”,“这都是你们……”,“你们xx怎么样……”之类的表达。我不知道作为听众的他的团队成员会是什么感受,至少这个团队最该是“敬业者”的人都没有做到“敬业”,其他人会否“敬业”,是令人担忧的。如果你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本职工作处理成“我”和“我”的关系,那么势必你得把工作当做“你”和“他”来处理,如果把你的工作当做一个人的话,请你问问你的工作,用“你”、“他”分别试试看,感受一下(比如小编这个编辑工作):

     你这个编辑工作(以下省略)……

     或者可以说:

     他这个编辑工作(以下省略)……

     你也会感觉很奇怪吧。我也会。所以我更想用:

     我这个编辑工作(以下省略)……

     还是这个比较舒服,否则是挺分裂的。

     其实,看到“相对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最高,但是最不敬业。而民营企业对公司的满意度最低,却是最敬业的”这样的数据,我一开始也是不太能理解为何那些满意度低的人,怎么会是最敬业的。后来才明白,其实真正会对自己不满的还是自己。人往往容易对别人满足,对自己严格:毕竟那是“别人”,别人做的好做的不好又有什么关系的,即便做的不好又怎样呢,但是自己却不能轻易地放过自己。再低自尊的人,都是很难承认自己愿意自己就这么差下去的。所以当一个人把“我”和工作的关系定位为“我”和“我”的关系,也就不难理解满意度低却很敬业了,或许正是因为很“敬业”才满意度低,真的不敬业了,倒是不会有多少牢骚抱怨。就像我们常常向最亲近的人发火,却对萍水相逢的人报以微笑,并不是我们爱萍水相逢的人胜过最亲近的人,而是因为正是最亲近的人才值得我们发火,对那些萍水相逢的人我们都懒得发火。

     当然,对老板来说,员工更多的“敬业”自然是好事,但是怎么样能够让员工“敬业”,让敬业的员工得到重视,并不是这篇文章能够涵盖的,有机会的话可以专门写一篇文章,谈谈如何建立一个激励“敬业”的体系。把人分为“敬业者”和“本分者”或“不敬业者”并非为老板开脱,事实上,一个有优秀领导能力的创业者,是可以让更多的人变成“敬业者”的。“我”、“你”、“他”的关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也并非不能转化。当然这是后话。

     这里要指出,说“敬业”,并非是在倡导人们“敬业”。希望把“我”和工作处理成什么关系,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甚至不同的工作也会有不同的选择,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选择。一个人有选择“敬业”也有选择“不敬业”的权利,不应用“敬业”成为评判他人的工具。“敬业”的人,自然会获得他们的回报,工作本身已经成为了回报。“不敬业”的人,也会有自己的生活,可能这种生活才是他们的追求。

     但是,“不敬业”的我们也没有必要用“敬业”去忽悠人。“不敬业”就是不敬业,没必要粉饰成“敬业”,特别是不要自己骗自己,真的认为并不敬业的自己是在“敬业”。一个并不敬业却希望别人评价为“敬业”、并报之以“敬业”回报的员工,往往是得不到他认为的“理所应当”的回报的。既然定位为“我”和“你”或“他”的关系,就不要一厢情愿地“越界”,你用什么方式相处,往往就会获得什么样的回应,人际关系如此,你与工作和职场的关系也是如此。对那些经常以为自己的工作做的不错、但是却不能获得理所应当的回报的人,不妨就从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是敬业开始吧。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文章一开始玩的小游戏。

     不知道看完全文的你,觉得自己还能不能得到一张认为你的工作表现可以称为“敬业”的“敬业福”呢?

     如果你觉得自己尚不能获得“敬业福”的话请你给这篇文章点个赞,我们看看阅读人数和点赞数的差额有多少。

     不管你是否能领到马云送出这张真正的“敬业福”,我知道策划出这场“敬业福”的人是领不到的。因为是有多么不“敬业”的员工,才出了搜集福卡这样的馊注意啊!如果多些“意愿”,多些“超额”,我想可能不会是现在这样吃力不讨好、被大多数网民诟病的局面了。

     管哥推荐,这里有精彩的理财故事可以借鉴,有资深的理财师为您解疑答惑,还有很多深度的文章供您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2016你到底能不能买得起房?真相来了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技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