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焦虑叫做三十不立
2016/5/25 管理技巧

     若言:以前是说男人应当三十而立,但是依照现在社会的压力来看,男人四十能立就不错了。都说三十岁左右是一生中最焦虑的年纪,你认为呢?

    

     文 | Spenser

     来源 | Spenser的二次元

     我的直属领导Effie是个爱折腾的职场女强人,毕业后在麦肯锡一路做到了高管,然后跳到甲方公司华润香港去当总监。

     前几天她参加了上海交大同学会,和我说现在的同学们多么牛逼。我说,同学会嘛,永远都是一些人高调爱装逼,另一些人在低调秀优越。

     她说这一次没有,像她们这年纪,这辈子能飞黄腾达还是平平庸庸,已经能看透。混得出来的,在稳定的快车道;没混出来的,也看开了。

     “你都不知道上一次同学会,六七年前,我们都差不多三十岁,那时候,大家都好焦虑,事业,结婚,生孩子,尤其在大城市的打拼的,更加明显。”

    

     她叹了口气——三十岁左右,真是一生中最焦虑的年纪。

     我咽了口水,突然四周的空气变得凝重。这特么说的不就是现在的我么,我擦,确实好焦虑啊。

     三十岁后,人生逆袭的天花板开始收窄;职场的其它条赛道开始闭合,只看得到自己眼前的那条。

     这时候惊恐的发现,这条赛道看上去并不美好,路上坑坑洼洼;赛道也并不开阔,自己无法施展身手;更糟的是,赛道似乎很快就要走到尽头,甚至出现抛锚的风险(所谓职场的天花板)。

     比如一路实习加轮岗终于做了医生,开始反思为什么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的却是卖白菜的钱。

    

     比如搞金融的发现自己当年觉着高大上的职业本质上是人民币的搬运工外加拉皮条和吹牛逼。这两年经济下行,每天早上卖煎饼的大妈赚的都比自己多了。

     三十岁出头的我们,有吐不完的槽,装不完的逼。但装完逼,我们还要还房贷。而更多人是三十岁还买不了房,连装逼当房奴的资格都没有。

     活在青春尾巴的我们,看着自己开始发福的身体--还能换赛道么?能不焦虑么。

     毕业后的这几年,我们都在忙些啥?毕业时说好的要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呢?

     终于意识到,有一种失败叫瞎忙。

     有句话我很赞同,年轻人的特点是什么?第一是有足够多的可能性;第二是没有自知之明。

     我们的青春,只能挥霍在自己的这种可能性上,对自己的未来下注,青春是唯一的筹码。

     但问题是,同样的年轻人,有些人觉得青春易逝,拼命学习成长,几年之后,时机成熟,完成逆袭;而大多数人,严重低估了美好青春的宝贵价值,好像也在做事,却不善于思考和布局,最后陷入忙碌却盲目的尴尬。

    

     好些年轻人,看他现在的状态和姿态,一般能判断出未来三五年后的样子。

     所以,青春的筹码太贵,别下错注,因为多半翻不了局;别犯错,因为一般回不了头;别走弯路,因为很可能走不回来。

     还记得BBC的那部著名的纪录片《七年》,追踪采访英国十四位不同阶级的七岁小孩,到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以及四十二岁。

     多年过去了,得到的结论是,他们似乎都没有逃出自己的阶级,上层社会的还在上层,下层社会的还是下层,除了有个小孩出生贫苦,后来当了大学教授。

     阶级和圈层的流动也是符合正态分布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包在那条曲线“穹顶”之下,只留少数成为命运手掌里的漏网之鱼。

    

     我们努力都不定能逆袭,何况不努力呢。

     既然焦虑是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焦虑前行,如同医学上讲的带菌生活,一个道理。

     自己这几年摸爬滚打,走的弯路,吃过的亏,在夕阳下回眸自己的过去。我真心觉得以下两个点,希望当初自己能早点明白。

     1所做的事情能否提高自己的势能

     之前讲过,任何工作其实都是在重复,区别在于重复的势能不同;一类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技术含量不高,比如一些体力活,或者专业要求不高的脑力活。去年,今年和明年所做的事情都一样,眼界,能力,素质并不增长,或增长太慢。

     而另一种重复含金量较高,每一次重复都在积累和获得行业经验。比如做咨询,投行。深度积累后的核心竞争力,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得到最大化的价值体现。

     因为一直在蓄势,时间越长,势能越高,一旦开闸,一次的交易量,有可能超过人家一年的血汗所得。

    

     所以,如果自己还算年轻,并没有迫切的养家糊口的压力,那么在选择事业或者找工作的时候,最不应该看重的,就是当下给你的薪水。

     不要把青春贱卖了,因为从时间的成本比起来,从未来往前看,现在给的薪水一定是廉价的。换我们现在青春的筹码,不是一月几千几万的薪水,而应该是平台,资源,人脉,能力增值等,这些无形的东西,才拥有时间复利和溢价空间。

     说白了,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不在于说能赚多少钱,而在于市场觉得你值多少钱。

     2做擅长的事,而不是做赚钱的事

     我个人是比较认同的一个理论,就是木桶理论已死,长板理论为王——优势才是王道。

     拥有一项技能是超越大众很多的,这个时代多需要专才,而不是通才。因为职场和商场,本质是资源互换。而你的那条长板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用来撬动其它资源的筹码。而且这条长板越明显,就越会吸引其他的资源来找你对接和互换。

     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许岑老师因为PPT做的好,成为老罗身边不可或缺的人,而现在更是在淘宝卖教PPT的网络教程,开收费群等等,完成了巨大的商业变现(当然还有其他素质因素)。

     互联网时代,都是讲究资源整合,没有一项核心能力,对不起,真心只能被边缘化。

     这几年摸爬滚打的职场人,在三十岁左右的年纪,我们选对了接下来的赛道了么,我们训练好自己的长板了么。

     还好,社会现在对年龄更宽容了,我们还可以不要脸的说自己还年轻,还可以仰起头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依然热泪盈眶。

     无需量力,只管前行;不怕路长,只怕心老;还没有成功,就还没有失败。

     来源 | Spenser的二次元 转载请注明来源!

     正名时代,P2P理财必将成为主流趋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技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