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喜欢清理微信好友?
2015/10/1 实用心理学

    

    提示
:点上方"心理学杂志"免费订阅哦!商务合作QQ:1524316038


    

    

     最近几天,一篇“导师因硕士的朋友圈言论,公开宣布断绝师生关系”的文章引发网友热议,断交原因是该生屡次在朋友圈嘲讽某学者,导师认为该生过于狂傲且劝导无效。

     相比于该导师如此激烈的反应,有一种“断交”方式则无比温和,且发生在每一个使用微信的人身上。

     “我今天也被清理了,您也来清理下微信通讯录。不用回复。清理方法:打开:我-设置-通用-功能-群助发手,全选,把这个信息粘贴一下就可以。不清不知道,一清吓一跳。”

     这条信息一度横扫微信,你一开始反应是一头雾水,当你照着指示群发信息,确实发现几条被拒收了,你感到一丝诧异和郁闷(“啊哈?我那么人畜无害还被这人拉黑了?”或者“原来我好友列表里还有这人啊,都想不起来啥时候加的……”),接着毫不犹豫删除了该好友,感到心情畅快了些。

     “吓一跳”源于“删除好友”是单向的。但请再进一步想想,如果拉黑你的是和你有较为亲密关系的人,你会在清理好友后才知道ta拉黑你吗?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定期或不定期地清理好友?

    

     展示,基于信任微信出现之前,人们通过书信、邮件、短信、电话来保持联系。地址、电话号码不仅是一种建立联系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情感需要。

     随着微信的出现,我们建立连接的成本变低,但依旧改变不了微信是基于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列表来连接熟人的工具的事实。它基于通讯录,却绝不仅仅是通讯录。

     戈夫曼的“拟剧论”认为,我们日常所有互动中,根据剧本在后台准备,在前台努力表演,并争取让观众认可。

     “微信时代”,每个人通过自己的朋友圈都能成为“自媒体”。这个“自媒体”是基于信任和安全感的私人场域内的公共展现空间。

     借助微信,我们能把之前不为人所知的“后台”搬到他人面前,自己的兴趣爱好、日常生活,乃至精神生活都会在“好友”面前呈现,朋友圈里的自己,不同于我们在公开领域中展现的“客我”,是较为真实的“自我”呈现。

     相比起只有冷冰冰号码和名字的通讯录,微信朋友圈可以让你了解更加鲜活的TA,知晓TA的真实日常和想法,甚至行踪。

     “师生断交”事件中,学生也坦言“如果在公开领域,绝不会说两位学者的不好”。而“在私人空间的言论被公开传播,好比酒桌上的话被偷拍一样,不太公正”,感到对老师的信任被辜负。

     他也提出了反驳,认为老师的曝光行为不妥,朋友圈属于私人领域,只有互为好友才能查看,这种“私人朋友的空间”,应当是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安全空间,言论的传播基于对通讯录好友的信任,且仅限于“好友”之中,不应公之于众。

     清理,源于维护出于不能回避的社交需要或者礼貌,我们不知不觉添加了太多人,好友列表不断变多,但不是所有的“好友”都是好友。

     熟人关系慢慢被稀释,为了保持个人微信空间的私密性、安全性和信任度,会在需要时清理好友,过滤不信任、不必要的关系。

     出于信任的基础而添加、保持好友列表,而不是加好友才产生信任。拉黑并不是一种表达厌恶情绪的行为,而是一种对信任感的维护,对于较为亲密人际关系的重视。

     展示与清理的取舍原则扫一扫就可以加上好友,而若想和人保持亲密交往的关系,则复杂得多。首先,人们总是渴望从社会交往中获取对他来说有益的事物。不仅指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包括尊重、关心、鼓励、欣赏等等。

     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本质上就是一个交换的过程。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平衡,人际关系才能和谐,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才能维持。

     所以朋友圈出现点赞,人的第一反应会是小小欣喜。

     当你的好友不关注你,你出国旅游发了很多照片却一直收不到赞的时候,会有小小失落。当你被某人拉黑,你会感到付出的信任未得到同等回报而自尊心受挫。

     其次,人们总是喜欢和他们相似的人交往,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平衡理论”认为人们期望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交关系能保持一致。

     的确,当两人可以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时,他们的关系会愈发亲密。

     28岁的澳洲小伙子Matt Kuleza从去年9月开始,每天都至少和一位熟悉或半生不熟的Facebook好友喝咖啡,他决定用三年时间见见网上的上千位好友。

     我们也许做不到和所有微信好友喝咖啡,但如果你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和一位偶然加上的微信好友在朋友圈展现的审美观、价值观很相近,就算是“点赞之交”也会进化成可以一起去喝咖啡的真朋友。

     但是,如果微信好友展现出的东西(鸡汤励志文、代购面膜、嘟嘴自拍等等)整体上使你反感,你就会不堪其扰而把他无情“清理”。

     亲密关系建立在彼此相似的基础上,从教育程度、职业、阶级之类的社会特征,到性格、爱好、价值观之类的个人特质,越相似,亲密关系越能保持和发展。

     而社会交往给人带来的利益和满足也取决于是否有共同兴趣、目标、价值观等等。

    

     “师生断交”事件源于老师通过朋友圈发现和学生的学术观点、个性差异大到无法接受,但学生觉得朋友圈的言论随便一点也是正常的,日积月累,引发了老师的震怒,甚至公开宣布与学生断交。

     如何简单而优雅地验证好友?有趣的是,不少人收到“清理好友”的信息后顿生反感,这条自作聪明的信息实在简单粗暴,隐含着发送者对于这段关系的不确定,并且破坏了原本关系还不错的人之间的信任。

     添加微信是维持、发展亲密关系的一个手段,清理这个展现给信任之人的领域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当你想验证好友关系的时候不妨群发个红包,这种有钱有范儿的方式不仅不会破坏好友之间的信任感,没准还会让亲密的朋友更加亲密哟。

     商务合作QQ:1524316038

     推荐一个百科账号,每天推送各类消息,你懂的~快来关注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实用心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