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炎焱!“奥斯卡”大奖毫无悬念地颁给江西!
2016/5/17 江西日报

导读
daodu
5月16日下午,中国考古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结果在北京揭晓,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众望所归,以最高票数入选。
专家称,中国两汉时期有上千个列侯,目前唯有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保存最完整、最全面,最具标本意义,其主墓、墓园及周边侯国都城遗址的完整性在国内独一无二。听完专家点评,老表们是不是倍感傲娇?江西又多了一个国家级名片!
其实咱们江西除了“海昏侯”外,还有很多同样震撼的考古发现,快来看看你知道几个?
海昏侯墓发掘现场
2011年3月,一通群众举报电话将深藏于鄱阳湖畔墎墩山上距今2000多年的海昏侯墓带入公众视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文博单位历时5年的发掘,发现了几代海昏侯的墓园、海昏侯国都城紫金城城址为核心构成的海昏侯国大遗址单元,面积达5平方公里,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
加上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集“帝、王、侯”身份于一身者,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长信立祥称,海昏侯墓是中国汉代列侯墓葬的标本。
拥有多个“首次”和“之最”

目前的考古表明,海昏侯墓拥有多个“首次”和“之最”。迄今出土文物1万余件(套),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创下我国汉墓考古之最,其中数千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为江西考古史上首次发现,也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的重大发现。
出土的整套乐器,印证了西汉高等级贵族的用乐制度。发现近500枚金器,无论数量还是重量都远超此前的纪录。金板、虫珀、铁磬等数十件文物,也为汉墓考古中首次发现。另外,海昏侯墓的真车马陪葬坑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首次发现。
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由国家文物局主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了26届。今年,全国共有200多个项目参评。3月,经过两轮初评后,海昏侯墓进入到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25个项目的终评名单。
终评大会5月15日在北京拉开帷幕,按照参评项目的年代顺序,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15日17时压轴出场,他在20分钟时间内顺利完成PPT展示、考古成果汇报以及答辩等环节。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介绍,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最终以最高票数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5月14日,经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评审专家组投票选举,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获得全国田野考古奖(2011—2015年度)二等奖。年初,海昏侯墓已获中国社科院“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江西历年来轰动全国的“十大考古发现”
1991年十大考古发现
1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
时代:商周
发掘地点:江西省瑞昌市夏坂镇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铜岭铜矿遗址是近年中国境内发现的一处重要采铜炼铜遗存,其采冶时代从商代中期延至战国早期,所揭示的遗迹有露采坑、矿井、巷道、选矿场、工棚等百余处,铜、石、竹、木、陶质采矿工具和生活用器数百件 ,其年代之早、保存之好、内涵之丰富,为古代矿冶遗存所罕见,它是我国冶金考古和青铜文化研究的重大发现与突破。
1993年十大考古发现
2江西丰城洪州窑窑址
时代:唐汉
发掘地点:江西省丰城市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丰城市博物馆

简介:
洪州窑遗址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洪州窑始烧于东汉(25年~220年)晚期,发展于东晋、南朝,唐代中期达到鼎盛,至晚唐、五代逐渐衰落。
洪州窑遗址发现于1977年,遗址内现已发现窑场遗址30余处,主要分布赣江两岸,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480平方米。共揭露窑址5座,出土各类青瓷和窑具标本12000余件。此外,遗址内还发现有隋代至唐代的依山坡以砖或砖坯砌筑的龙窑遗迹。
洪州窑遗址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内容,对于研究唐代名窑的烧造历史、制瓷工艺,尤其是进一步探讨匣钵装烧、玲珑瓷和芝口瓷等烧造工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995年十大考古发现
3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时代:旧石器末期至新时期早期
发掘地点:江西省太源盆地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安德沃(Andover)考古基金会
发掘领队:严文明(中方)、麦克什(美方)

简介:
1993~1995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联合组成中美农业考古队。开展了对万年仙人洞取样、发掘和对万年吊桶环遗址的发掘,并对两遗址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遗物,获取了大量自然、人文信息。
1999年夏,在1993年和1995年度发掘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发掘。两遗址相距约800米,其中吊桶环遗址应为仙人洞居民狩猎的临时性营地和屠宰场。时代在距今2~1.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及距今1.4~0.9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土遗物有625件石器、318件骨器、26件穿孔蚌器、516件原始陶片,20余片人骨和数以万计的兽骨残片。两遗址在石制品加工和陶器制作方面有明显差异。陶片为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的地层关系证据,并找到新石器早期的水稻遗存。
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地层堆积,涵盖了由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完整地层序列,它对于研究人类如何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演进过程。尤其是对有关稻作农业起源、陶器的发现、动物的驯化等重大学术课题的解决提供了相关的考古学证据,揭示出目前我国从旧石器时期向新石器时期过渡的最清晰的地层关系证据。


2002年十大考古发现
4江西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
时代:元代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杨军

简介:
2002年6月,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在改造老厂房时,发现地下有古代酿酒遗迹,李渡酒业有限公司立刻报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和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迹和遗物,获得重要成果。
已发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发掘面积约250平方米,发现元代酒窖,明代水井、晾堂、酒窖、炉灶、蒸馏设施、水沟、墙基等酿酒遗迹,布局配套,完整齐全。
在以淀粉质为原料酿酒的各种方法中,特别是糖化、酒化同时进行和半固态发酵方法的运用以及这两项技术的巧妙结合,在酿酒工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李渡酒正是运用此法从民间酿酒中发展起来的。本次发掘证明,李渡酿造蒸馏酒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历经明清,连续不断,发展至今,是继四川成都水井坊之后我国发现的又一处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古代烧酒作坊遗址。它为中国蒸馏酒酿造工艺起源和发展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3年十大考古发现
5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
时代:明、清代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刘新园

简介:
2002年10月——2003年1月、2003年10——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88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遗迹和一大批遗物。
出土遗迹有墙、窑炉和清末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房屋建筑等。窑炉遗迹一组6座(已清理出4座),均为葫芦形,坐东朝西,整齐有序的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皆为楔形红砖砌成,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和护窑墙等组成。这组窑炉遗迹的年代为明洪武中期至永乐时期。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已见使用,在御窑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出土遗物非常丰富,以瓷器为大宗。瓷器中明代早、中期的数量多,也是这次出土瓷器中的精华所在。有不少瓷器品种,如永乐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釉里红云龙纹梅瓶、红釉刻花云龙纹梅瓶、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内白釉外釉里红龙纹小碗、黑釉划花鼎式香炉和宣德仿哥釉瓜稜小罐等,在以往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中所不见,是极为珍贵的精品。
还出土了其他一些重要价值的标本,均为以往所不见或罕见之御窑遗物。此次考古发掘为研究、探讨明代早、中期御窑的范围、烧成技术、产品特征和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2007年十大考古发现
6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
时代:东周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县博物馆
发掘领队:徐长青

简介:
墓葬位于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李家村茅屋组李洲坳山东坡,是有封土的大型土坑竖穴墓葬。原封土高约12米,封土底部为圆形,直径30—35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
专家点评:
李洲坳东周墓葬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墓,其奇特的葬制和葬俗,均为国内首见。保存较好的人类遗骸,在南方酸性土壤环境下尤为难得,为先秦时期南方地区体质人类学提供了重要标尺。该墓葬对研究越系文化及其与周围青铜文化的关系,也有重要价值。

2009年十大考古发现
7江西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肖发标

简介: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位于江西省高安市华林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东溪行政村的周岭自然村。2007年9~10月对其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揭露出大批与造纸工艺有关的遗迹。经专家论证,一致认为该遗址是我国首次经过科学发掘的造纸遗存,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处造竹纸作坊遗址,对探讨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展史有着重要价值。2009年10—12月,对其展开了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专家点评:
苏荣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自西汉的造纸遗物屡有出土,藏之公私的古籍汗牛充栋,长期以来却没能发现古代造纸作坊遗址,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从这一点看,江西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发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古代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原料造纸。华林造纸遗址是以竹子为原料的作坊遗址,而遗址所在的周岭周围的丘陵上遍生毛竹,原材料是充分的。
造纸的三大工序中,关键环节是抄造工序,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内,在抄纸池旁发现了纸药锅的灶,应当是了不起的发现。
造纸作坊中,最复杂的是原材料加工工序。而该遗址中发现了沤池与烧草木灰的灰坑及废灰的堆场、蒸煮遗迹等等。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发现最多的是水碓,也是发现该遗址的重要线索。发掘者经过调查把水碓划分出3个类型,反映出发掘工作的细致,值得首肯。
考古学家认定该遗址的年代从南宋经历元代并延续到明代,相信有充分的依据。如此长的跨度,遗址的重要性自然更为突出。我们现在对古代造纸技术之所以知道较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宋氏是奉新人,籍贯在高安北临,曾在分宜任教谕,地处高安南近。华林造纸作坊在其不大的活动范围内,正是田野考古和文献记载相结合的理想案例。



2013年十大考古发现
8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乐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乐平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张文江

简介:
南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1964年发现,2013年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示龙窑遗迹2座、灰坑10个、灰沟1条、道路遗迹1条,总计揭露面积1013.5平方米,出土大批窑具和瓷片标本,重达数十吨。
专家点评:
徐长青:陶瓷产品兼具洪州窑、黄金埠窑、越窑、长沙窑等多方文化特点。是瓷都景德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先声,为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王光尧:产品风格和内容表明唐代中晚期以腰鼓为代表的宫廷雅乐已在江西地区普及,表明江西地区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性。从使用匣钵和有部分精细产品看,该窑场也可能生产部分供应上层社会的精品。
南窑遗址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把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一步。


2014年十大考古发现
9江西赣州七里镇宋元窑址(入围终评)
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排名前25的候选项目入围终评,其中江西赣州七里镇宋元窑址入围。
据了解,七里镇宋元窑址位于章贡区水东镇七里村,现有窑包堆积16处,遗址总面积2平方公里。七里镇窑自晚唐创烧以来,宋元曾鼎盛一时,到明中期停烧,产品曾漂洋过海销到韩国、日本等国,是江西宋元四大名窑之一。七里镇窑址1959年被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7月至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赣州市博物馆联合对七里镇窑址的周屋坞、赖屋岭两座窑包山进行了主动考古发掘,目前共揭示3条龙窑并出土近3万件各种釉色的宋元瓷器、匣钵、垫饼等,瓷器主要有五代时期的青瓷、北宋早期的乳白瓷、北宋至南宋时期的青白瓷与酱釉瓷、南宋至元代的黑釉瓷等。其中,周屋坞窑是目前全国所见窑室最大的龙窑。

综合:江西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江西发布等
本报记者:郁鑫鹏
整合、编辑:尹坤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江西日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