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世界名校及中国名校校训赏析
2015/5/13 精致生活视点

    

     世界名校校训:

    

     第一名:美国哈佛大学

     校训: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斯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重在培养圣哲,为求学者树立了做人的最高目标,自然是想成为人类精英的有志学子趋之若骛之地。)

    

     第二名:英国剑桥大学

     校训: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尊崇知识,荟萃、发扬的圣地)

     第三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校训:既会动脑,也会动手(重实践、重能力、重智慧)

     第四名:美国斯坦福大学

     校训:自由之风永远吹拂 (有点儿象北大,崇尚自由)

     第五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院

     校训:让知识绽放光芒。 (重在培养社会名流)

    

     第六名:英国牛津大学

     校训:真理是我的老师 (重真理,不唯学识)

     第七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校训

     校训:真理使人自由

     第八名:美国耶鲁大学

     校训:追求光明和真理

     第九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校训: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第十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校训: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中国名校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914年冬,中国近代名人梁启超先生应邀来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讲时,曾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发愤读书。典出《周易》的这八个字被当时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定为校训,这句话言简意骇,一直沿用至今。

     “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全面性。“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蕴含意义一样,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使用。

     北京大学一直没有确定的校训。盛传的校训有两个,第一是为人所熟知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第二个便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没有校训仿佛是一个遗憾,但是,作为北大,没有校训,仿佛便是最好的校训——充分的个人发展空间,或许你可以选择“格物致知”,也可以选择“修身齐家”,更可以选择“治国平天下”,这正是北大的精神所在。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1934年,在南开创办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

     “公”便是无私无我,“能”便是实干苦干。伯苓先生提倡“公能”教育 ,一方面是培养青年“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则是训练青年“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为国效劳的能力。

     张伯苓先生讲,南开精神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详细阐述道:“允公,是 大公,而不是什么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己,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而南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现代化才能的学主,不仅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并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他又解释道:“所谓的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张伯苓先生所倡导的“能”,包括丰富的内涵。如智能、体能、技能、才能等都属 于能的范畴。南开教育就是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为社会、国家所需要的各种“能”。他鼓励学生要实干、苦干。伯苓先生就是以这个“干”字为手段,达到训练学生获得各种“能”的目的。(“允”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为“以”(吕)字,下为“儿”(人)字。“以”表示任用,用人不贰就是“允”。本义:诚信。“允,信也。”——《说文》 这里的“允”字没什么意思,衬字而已。就像“咸与维新”中的“维”字一样。)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

     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实行。

     十字训词《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

     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语出《论语·子夏》,意思是说,学习要广博、坚定,并且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原文是“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精致生活视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