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风格,你是如何养成的?
2016/7/18 张德芬

    

     你是不是害怕和陌生人说话?

     对进入新环境会感到胆怯?

     常常会感到孤单、焦虑、极度缺乏安全感?

     人生中我们最重要的三个问题是:生活、工作、爱情。

     其实说穿了,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以上三个问题。事实上,每个人在他生下来的第一天,这三个问题早就从你和母亲的关系上开始发生了。

     这些行为都是我们童年时为了生存下来学到的本能,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活模式。人生,并没有真正的完美,真正的圆满在于你是如何与世界相处。

     你的行为,来自你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

    

     一个三十六岁的律师,他早已经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事业不顺利。他总觉得自己很难和别人融洽地相处,尤其是和女孩子在一起时,他就会非常害羞。最后他十分勉强地,甚至可以说是心不甘情不愿地结了婚,然而不到一年就离婚了。现在他和父母亲同住,生活开销大部分都由父母负担。

     他是一个独子,母亲非常溺爱他,总是陪伴在他身边。母亲不停地说服自己的孩子和她的先生,让他们相信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很不平凡的人。

     于是,他开始停止和外界的接触,但又想象着自己在爱情与婚姻方面,可以得到别人所没有的幸福。最后,他开始讨厌全天下的女人,认为真正能给他爱的感觉的人,只有他的母亲,而他的母亲也完全被他支配。

     固有的生活模式,会影响你的一生

     就像某个被惯坏了的孩子,母亲从小就什么都帮他做,等他长大了之后,必定不愿意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因为这个孩子会认为他所有的事情,本来就应该由他人代劳,他从小就活在那样的认识里,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判断。

     我们得到了下面的结论:每个人对自己或对人生的解释,都有一个“观念”,也就是一个生活模式或一个惯性律,会将他牢牢套住,虽然他并不了解这个观念,也不能去分析这个观念是好是坏,然而这样的观念却会影响他的一生。

     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他对世人展现自己的生存模式、能力和独特风格的表演。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始终来自于自身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

     过分被溺爱的孩子,只会接受而不去付出

    

     父母在孩子患病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暴露焦虑的情绪,这种行为让孩子看到,不仅会让孩子故意把疾病表现得比实际严重,而且会造成少见的被溺爱的习惯,也会让孩子完全没有和其他人合作的意愿,孩子只会觉得自己非常重要,日后也会造成孩子容易生病或常无病呻吟的倾向。

     如果孩子某日恢复健康,父母停止在孩子生病时的溺爱和纵容,这时孩子就常常会变得不听话,或者经常哭诉身体不舒服,抱怨上课太累、没有食欲,等等。

     这种渴望被溺爱的孩子,在他们以后的一生之中,通常会牢牢记住生病时的这段记忆或感受,然后,自己复制这种生病的感觉,即使本来没生病也会搞出病来。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得到被纵容的待遇,或者说,有权以自己的特殊情况(或体质)为理由,来为自己辩护。

     被溺爱的孩子,就比较容易被误导,变得自怜自艾,会发展出很强烈的自私、羡慕、嫉妒,虽然强度各自不同。他们像是生活在一个四面楚歌的境地中,会表现出对任何事都很敏感,没有耐心,无法坚持,容易感情用事或贪心等性格特征。

     溺爱会让孩子,习惯从别人身上索取

     如果母亲过分溺爱,不仅是在举止、思想、行动,至语言上,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孩子就会顺理成章地发展成为寄生者(或称为压榨者),只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一切自己要的。

     此外,他会努力让自己成为每一个场合的焦点人物或主角,让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或顺从他,他会显示出自我中心的倾向,认为自己有权压制其他人,或是有权被大家所纵容,也就是说,只会接受而不去付出。

     这样的人,有时候只想依赖其他人,有时候又渴望压制别人,他们开始不停地责备别人,因为他们永远只看到人生敌意的一面,他们所问的问题都是悲观的。

     当他们意识到某件事可能会失败时,就会立刻撤退,同时也习惯展现出幼稚的态度来对抗现实世界,也就是说,他打从心底认为他自己受了委屈,都是别人的错,只有他是受害者。

     真正影响我们的是,看待事情的角度

    

     如果家中的某个孩子,总是觉得自己被家人忽略,不被重视,他心里可能觉得自己受到威胁,因而会被这种威胁感套牢,心中也会确信“我就是得躲在别人背后”。或者,也可能产生反作用,深信自己有能力,只要努力奋斗,就可以超越所有其他人,从此不肯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由此可知,这些对事实的解释,多少会和现实世界的事实发生冲突。个人对自己与人生的错误想法,迟早会使得他和冷酷的现实决裂。失败者总认为他的生活风格是不被社会所认同的,而且受到不公平的严格考验。

     唯一有改变的是当事人的生活领域变得更狭窄。再者,当事人会删除或消灭所有让他感到失败或威胁的东西最后,他会陷入自己的惯性律,不敢面对问题,然后撤退到自己的城堡里。

     改变发生在当你愿意放下的时候

     真正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释。在解释这些实际事件时,我们所表现的信心和勇气的多寡,如果只凭借着经验来获得,那是永远不够的。

     因为我们的活动领域十分有限,即使我们只犯了小小的错误,也常在茫然和无助下,不敢面对这个错误。这也使得我们的生活模式一旦形成之后,内心就会牢牢地抓住它不放,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模式和风格。

     只有在我们犯下重大的错误时,现实才会逼我们去反省自己的生活模式和风格是否有问题。有时候,这种反省行为,甚至只有在那些愿意通过合作解决人生问题、不以个人优越为追求目标的人身上才会发生。

     困境,可测出一个人心理的健康指数

    

     在同一个家里,有一个成功的孩子,常常就会有一个失败的孩子,这样出现的频率高得让人惊奇。一个比较活泼,就可能使得另外一个比较安静;一个的成功,可能带来另外一个的失败。

     事实上,要评估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如何,可以从“当他面临无法逃避的困境时,会如何反应”来观察。人生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和困境,这是人都会面对的,包括我们对自己、对其他人,或对工作和爱情所采取的态度。通常在第一个问题还没解决时,就已经和其他三个不同的问题纠结在一起了。

     人是整体社会的一部分,而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则取决于他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可以看成是学生必须面对的数学习题,错得越多,他的生命受到威胁的程度也就越高。通常只有在人们对社会的信赖感没有崩溃时,这些问题和威胁才不存在。

     困境会对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不幸的是,某些外在因素(比如,环境、社会等等),会影响你是否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某些需要你和别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当你无法完成时,这些事通常就会导致你的心理出现一些病症,包括环境不适、企图自杀、犯罪等等。

     如果一个人对社会生活越来越不能适应,我想知道的是一一他对社会失去信赖和安全感的这种现象,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们意外地发觉在探索这个现象的过程中,这样的不信赖感可以从孩子幼年时的一些经验中找到答案。

     从这些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孩子在无法得到社会认同感或安全感时,就会朝错误的方向上采取错误的行为。例如,很多人深信,只有征服其他人,才能让社会认同自己。而且他们相当执着,不愿意让任何反对他们的人,用各种方式把他们带回正确的人生轨道上。

     塑造自己的生活,是改变的一副良药

    

     人常常可以看到早期的失败,对一个孩子以后人生的影响。同样地,偏心一个孩子,这经常是很难避免的,这就可能造成对另外一个孩子的伤害,因为这样会引起他的尖锐自卑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可能引发的自卑情结。

     一旦孩子们要塑造自己的生活模式,就一定要朝向正确的方向,并且一定要用对方法,这样他们才能经得起人生的种种考验,并且不会因为受到一点挫折,就让那座象征自己生活模式的城堡,在一瞬间崩塌。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必定会经常碰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这时不能只依靠后天训练的条件反射,或者先天的反应能力来解决它。

     如果孩子们遇到的问题都只靠这两种能力来解决,是十分危险的。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世界总是不停地给予他们各种考验,生活中总是会有困难出现在面前,这时就需要孩子用创造力去解决。

     所谓的教育,不该只是鼓励正面影响力产生的效果,也要去关心孩子们从这些影响力中创造了什么。我们发现,最好的改进办法就是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愿,以及对其他人产生兴趣。孩子一旦建立了他的生活法则、习性和活动,就能和最重要的社会兴趣联结在一起,并且架构起自己生活。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诠释、影响及创造生活的能力。

     ···

     本文由本平台编辑整理,选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这样和世界相处》。

    

     ▼

     点击图片,了解相关文章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张德芬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