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 这世上,每个人都是一道半开的门
2015/3/29 诗歌精选

风暴
行路者突然走到那棵古橡树:一头
石化的巨鹿,它那宽如地平线的鹿角
守卫着秋天大海暗绿色的围墙。
一场来自北方的风暴。现在是花楸浆果的时节。
夜里醒来他听见——在那棵巨橡高处——
群星在马厩里踢蹄。
半完成的天堂
消沉脱离它的航道。
苦恼脱离它的航道。
秃鹰脱离它的飞翔。
热忱的光川流而出,就连鬼魂也喝一杯。
我们的绘画见到日光,冰河时代洞穴里那些红野兽。
一切事物开始环顾四周。
我们一群几百个人走在阳光中。
每个人都是一道半开的门
通往让每个人进来的房间。
我们脚下是无尽的田野。
水在树林间照耀。
湖是望向大地的窗口。
冬夜
风暴把它的大口对着屋子
想吹出一个音调。
我翻来覆去,我紧闭的眼睛
阅读风暴的文本。
小孩的眼睛在黑暗中睁大,而风暴为他嗥叫。
两者都爱那晃荡的灯盏:
两者都差不多就快会说话。
风暴有小孩的手和翅膀。
远方,旅行者急急躲避。
屋子感到它自己密集的钉子
正把墙壁钉牢。
在我们卧室里夜很安静,脚步的所有回声都止息
如同池塘里的沉叶。
但外面的夜很凶猛。
一场更黑暗的风暴正虎视世界。
它把大口对着我们的灵魂
想吹出一个音调。我们害怕
风暴会把我们吹得干干净净。
[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黄灿然 译
选自公号 黄灿然小站(huangcanranstation)
复制括号内ID可以关注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Tomas Transtromer )
1931.4.15-2015.3.26
瑞典著名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翻译家,当地时间3月26日去世,享年83岁。
[诗歌君语]
近来睡眠浅,清晨早醒,迷蒙中看到世界级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去世的消息,即刻清醒,再也没睡着了。拿起微信,不断刷着特老的诗和生平经历,一些片段飞出:1990年,诗人不幸中风,靠着顽强的毅力,在爱妻精心照顾下,奇迹般的复原;仍用左手弹琴;写诗极慢,有时一年中出产的诗不过三四首。大部分诗从下笔到定稿,往往耗时几年。“但每首都近乎完美”(北岛语)。
很多场合曾提及自己是单线程的人,能接受的信息有限,更喜欢直接去触碰事物的本质,害怕过于丰盛的晚餐。相对而言,较少读那些意象复杂,充满隐喻的诗。我曾为百思不得其解而苦恼。
直到特朗斯特罗姆教会我如何去欣赏这样的诗。首先,特老的诗正是意象众多,充满着象征和隐喻的,就像一株长满奇幻叶片的树,每一片都无法描述,实际上并非杂乱无章。这些形状奇幻,色彩丰富的叶片,全部生长在最质朴最通透的主枝干上,令人轻松辨出,这仍是一棵从日常中走来的树,它是那么熟悉,又那么新奇。
而后,当我和诗人使用同一种角度,深深观察了一棵树,再读《风暴》,所有意象从纸上突然立起,重组成充满生命力的奇幻画面,而我置身其中,瞠目结舌。我突然懂了,何必苦苦思索,大脑有时值得完全关闭,只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去沉浸。这丰富的画面,正是你亲眼所见,亲笔写下。
你试试闭上眼睛,打开耳朵。听,这世界变化多么迅猛,全部在分裂。佛语有云:诸行无常。指世间万物,从来都在以猛烈的速度持续不断地变化,没有永久不变的事物。特朗斯特罗姆显然洞悉了真相。他用一生的时间逐步打开了全身所有的感受器,心的眼睛真正打开,天地便日渐宽阔起来。太多诗人羡慕他神秘的想象力,这恐怕是难以复制的。但你可以学着去打开身体全部的感受器,从细小处去感受万物的变化,并悉心追寻这种变化,这是我认为活着时最值得尝试的事。
梦中,我拾起路边一粒芥子,走了进去,是须弥山。
以此短文纪念我心目中永远的神秘大树,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题图摄影:安德烈·科特兹 作品
[诗歌君语]皆为个人原创,未经同意不得擅自转载

你听,有人正用镊子移动树叶
诗歌精选
周菁 出品 |微信号:upoetry
唯有夜晚,可以读诗
文艺连萌.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家

▲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芥子中的我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读全部的诗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诗歌精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