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访谈之前瞻:微博之后是微信,微信之后是什么?
2014/11/23 中外管理杂志
【导读】微博的热度未退,微信又来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信息小平台,“话语权”被无限分散,那么,微博之后是微信,微信之后将是什么?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中外管理新媒体:互联网对传媒的冲击很大,现在流行微博、微信,网站都已经算传统媒体了。
吴文雄(91金融联合创始人):如果按照阶段分,过去的网站或许能叫1.0吧,它还是一个信息的收集和分发,那是一个传统的渠道;2.0是用户与用户都可以互相成为一个信息源,每个用户都是一个信息,这是2.0。所以有了微博,有了论坛,微信也是一个2.0的媒体,每个人都可以发信息了,然后让各种人知道。我觉得未来是3.0是这样的,可能在这两个基础上更多人都能够去创造内容、去分发内容、去分享内容,去交流信息这是基本点。
媒体的形态不会因此而改变,只是介质的传递方式改变了,信息从点到面变成从点到点,但是,最核心的是优秀的内容将会在传递的介质面前变得更加集中。过去上新浪看20条新闻就完了,报纸头条就那么一条,新浪首页也就那么十条八条,2.0的信息太多了!刷屏,一刷那么多内容,每天有各种人创造内容,每个人都是分析师,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观点、意见领袖。信息爆炸,你关注着5000人,5000人的信息在不停地爆炸。3.0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媒体信息的本源会被提炼,你只可能看到适合你的信息,这点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在技术的基础上,你的信息是被集中了、被提炼了,好的内容越来越重要,而你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集中,你只可能看到或者了解到那些更适合你的内容,更需要的内容。
中外管理新媒体:您意思是定制化吗?
吴文雄:我觉得可能不是定制化,应是基于大数据的一种分发方式的改变,让信息变得更加有序,现在是无序的,让对你有用的信息变得更加有序,这是3.0。未来4.0是对介质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无处不是信息的热点,每一个东西都是一个节点,介质会非常多元化,可能门口的一个大屏,一个眼镜,一个手表,都是介质,而信息在介质间的传递变得更加方便了,可能每一个机器都会通过一个及时的方式传递给你。
过去订机票,你要上网站,现在通过手机就可以办到了。但是,未来随着介质的变化,可能不是手机,可能是一个手表,也可以。车上的一个车载,也可以。我觉得屏的显示会变得更加丰富,去是PC大屏,现在是手机小屏,未来大电视机是个屏,手表是个屏,镜子也是一个屏,无处不是屏,都有可能成为你接触信息的一个介质。未来还有可能就是人脑识别了,就是植入芯片,虚幻虚拟视角,现在我能看到的3.0就是信息更加精准的分发。
吴文雄表示,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需求的变化倒逼着众多行业发生改变,而适应变化的途径是“自我进化”。
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
提示: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中外管理近期最受关注文章荟萃
回复编号即为您奉上
1、《芮成钢:你急什么?》
2、《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3、《领导力是服务出来的》
4、《寡人吴长江》
5、《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