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探秘柴火空间:中国创客的“网络社区”
2015/1/6 中外管理杂志

    

     不少美国创客来到深圳的第一站就是“柴火空间”,与海尔和英特尔都不同,这是个创客为“同类”创造的社交和业务平台。连李克强总理都来为柴火空间“添把柴”:李克强4日在深圳考察柴火创客空间,体验各位年轻“创客”的创意产品,称赞他们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创客创意无限。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奇异空间?

     文/本刊记者?谢丹丹

     6年前,为了摆脱平淡无奇的生活,潘昊骑行了大半个中国,来到北京。就在来北京的前几个月,他还是英特尔成都公司的一名产品工程师。

     在北京谋了一份生计后,潘昊开始体验这个城市带给他的全新触动。一次偶然的机会,潘昊参加了一场新媒体艺术展。一条音乐走廊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人们走上去,这条走廊就会根据路人的脚步奏出美妙的音乐。这让潘昊一时起兴。

     这些有趣产品的创造者,就是一群年轻的“创客”。

     这是潘昊第一次接触这个新鲜群体——通过动手制作,将创意转变为实物的创新者。后来,潘昊接触到了一个名叫Arduino的论坛,这个来自意大利的论坛聚集了全球最活跃的创客。潘昊开始成天泡在其中。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这群国外的创客们,常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硬件而苦恼。潘昊就尝试着发帖,征集创客们的需求,然后再到国内市场上寻找合适的元器件进行加工,设计出符合创客需求的硬件模块。随着创客们需求的增多,2008年,潘昊索性专门成立了一家专注于开源硬件的公司——矽递科技(Seeed Studio)。三年之后,受到国外创客文化的启发,潘昊创立了“柴火创客空间”(以下简称柴火空间),希望能够为创新者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协作环境。

     “创客有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非常重要。”潘昊说。如今,柴火空间已成为国内各地创客纷纷驻足流连的社交平台和“梦工厂”。

     为中国创客“折腾”

     在柴火空间成立之前,潘昊就喜欢“折腾”,而且不仅仅为自己。

     2010年,潘昊前往美国,参加了全球最大的DIY爱好者聚会——Maker Faire。期间,他参观了Mitch Altman(美国“创客教父”)的创客空间Noisebridge(创客空间: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实验室),深受震撼。

     因为国内创客氛围较弱,矽递科技成立之初主要面向海外市场。那么,为何不将这样的形式引进中国,给国内创客提供释放创新激情的场所?

     如果说,把所有创客群体比喻为金字塔的话,最底层的一群人是纯玩儿的人,中间一群人能做出小众产品,而最顶尖的人群,可能会做出一些大众产品,从而转型为一家创业公司。

     在潘昊看来,创客空间则是培养金字塔的根基,培育创客精神的土壤。

     回国后,潘昊直接把旧办公室改造成了创客空间,取名“柴火”,寓意为“众人拾柴火焰高”。

     来到柴火空间,里面陈列着一些基本的原型开发设备,如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电子开发设备、机械加工设备等,作为创客们开发产品的基础硬件支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国内外的创客产品,以及矽递科技的开发套件。

     为发挥柴火空间的平台作用,潘昊会定期举办各种聚会、工作坊和知识分享会。让创客们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创意。很多人在柴火的平台上找到了兴趣相投的人,然后共同去完成一个项目。

     如今,从柴火空间里,已经成功走出过许多初创项目。例如:一款叫做“脑电波控制飞行球”的项目,已经在Kickstarter网站上(国外著名众筹网站)筹得了1万美元的启动资金。这个项目很有趣,只要集中注意力,这个球就会“呼”地飞起来。除了能当玩具之外,也可以作为神经科学的入门科普器材。

     对于这类优秀的项目,柴火创客空间还会介绍投资人,协助他们进行供应链资源的对接。

     柴火空间实行会员机制,不同级别的会员享受相应的空间开放时间、使用工具和材料、参加工作坊等。成立三年以来,在柴火空间注册的创客超过千人。随着影响力的扩大,现在,柴火空间成为很多美国创客来到深圳的第一个落脚点。

     做入门创客的“孵化池”

     目前,像柴火空间这样的创客聚集地,在国内已不下20余个。不过,与其他创客空间相比,柴火空间更注重Zero-to-maker(即入门创客)这个群体,为一些对创客兴趣浓厚和想成为创客的人提供参与的途径。

     在柴火空间负责人廖巍看来,其实,中国各地涌现的一些制造飞机、汽车的民间科学家,就已经算得上是早期的“创客”了,只不过那时还没有这个概念。但为什么真正的创客运动能在美国兴起,却没有在中国生根发芽?

     因为教育思路和经济基础的不同。美国创客做项目的出发点,往往是创意第一,好玩儿,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者实现某个想法,一开始并没有太多商业诉求。正如乒乓球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一样,动手能力在美国颇有群众基础。廖巍认为,只有打牢基础,才能从中产生一些真正有创意,甚至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好产品。

     但现实是,创客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人“玩滥”了。“在中国,当创客就等于创业,这样就失去了创客精神,所有人都直接奔着摘果子去了。”廖巍感慨地说。当玩儿的过程被省略后,就不可能诞生真正有市场价值的产品。

     所以,柴火空间立志成为做好项目的“孵化池”。凡是到柴火空间来的人,都没有年龄、专业、身份的限制,除了工程师、设计师等专业人群以外,还有一群非创客的普通人。例如:小学生都可以在柴火空间里学习焊接和编程。

     有些人来柴火空间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定要做出一个产品,有时仅仅是出于对家人的爱。

     龙黎,柴火的常客。他的得意之作是一部只显示通讯录头像、不显示号码的手机,这是一部孝心Facephone。因为龙黎的外婆不识字,不会打电话,每次遇到事情总是要请邻居帮忙。看到市面上找不到一款适合外婆的电话后,龙黎决定自己动手做,他把常见的数字键换成九位亲人的头像。现在,外婆想要给谁打电话,只要按下这个人的头像,就可以很轻松地拨通电话了。这类创意是不是很有趣?

     企业里也亟需“创客空间”

     无数创客正在有限的空间里释放创造激情。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大企业感受到创客的力量,希望能够将员工培养成创客。

     在廖巍看来,这种趋势有一个好处就是:随着企业内创客群体的出现,企业内部同事之间彼此熟悉,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技能互补的人。但最大的问题是,老板是否愿意允许员工花时间干一些与主业无关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可能两三年内都看不到赚钱的希望。

     不过,“创客空间”的形式,企业完全可以借鉴。

     大公司的业务框架,基本都不会偏离主业。据他的观察,很多公司的战略部门,会选择在一些新的方向上做尝试。这种尝试,就可通过内部创客来做。

     廖巍认为,公司内部可以成立一个创客空间。这个空间里设有基本的设计工具,公司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与进来。首先得让员工充满兴趣地玩儿起来,在企业内部培养一个灵活、自由创造的氛围。

     “创客空间是着力培养创客文化的平台,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运用简单的科技,帮助他们把想法变成现实。”他颇有感触地说。其实柴火空间的定位正是如此,这也正是其能够涌现出很多优秀项目的主要原因。

     公司的发展进步,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发挥能动性进行创造的力量。企业应该将“创客空间”作为员工发挥创造性的平台。当“一小拨儿”创客首先形成后,对周围更多人就会产生带动效应。创客文化才能在企业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朱丽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封面文章栏目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中外管理近期最受关注文章荟萃

     回复数字编号即为您奉上

     1、《芮成钢:你急什么?》

     2、《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3、《领导力是服务出来的》

     4、《寡人吴长江》

     5、《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

     6、《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

     7、《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给我们的启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