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不成材,只因你不知道怎么教
2015/1/26 中外管理杂志

    

    

     各位认为下属之所以不成材,责任应该在负责指导的“主管”,还是负责学习的“下属”?其实两者都没有责任。这单纯是因为负责的人不知道怎么教而已。无论是演讲、研讨会或企业研修,每当我有机会接触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或主要干部时,总会看到许多人为了指导或培养下属而伤透脑筋。他们要么觉得下属的表现无法尽如人意,要么觉得怎么教都教不会。

     尤其是年纪较轻的主管,经常表示自己因为下属始终听不懂自己的意思,而大发雷霆或感到烦躁不安。而资深的主管则深受自己和下属之间的年龄差距所苦。

     此外,无论是哪个年龄层的管理者,都有不少人认为下属之所以做不好工作,原因是出在他们身上。因为他们不够认真或缺乏干劲。

     我也看到不少主管,因为怀疑下属的不成材也许是自己造成的,而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

     各位认为下属之所以不成材,责任应该在负责指导的“主管”,还是负责学习的“下属”?如果从后面要介绍的“行为科学管理”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没有责任。

     这单纯是因为负责教的人不知道怎么教而已。

     目前有不少企业将教育下属的责任,全都推给直属主管,而主管也只能靠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教多少算多少。如果主管不知道该怎么教,下属的表现自然无法让人满意。

     就连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教育下属、培养人才。

     在我还是个上班族,第一次成为别人的主管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我只是简单进行了两三天的职前训练,就告诉新进员工“剩下的你们自己做,有不懂的来问”,之后就结束教育训练。

     等到我正式创业之后,我也只告诉员工设定的目标,要他们尽力而为。完全没有详细说明工作的方式或提供更精确的指示,更不要说向他们说明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这么做的意义何在。

     如果他们问我做不到的话该怎么办,我只会告诉他们就算熬夜也要做出来。

     这根本是典型的“无能主管”的做法。如果我是下属,应该早就辞职了吧!

     而事情果然真的发生了。某一年夏天,一口气有十名员工要求离职。

     因为这件事,我才发现自己的管理有问题,之后在翻阅各种管理的相关书籍时,才找到美国这套根据“行为分析学”发展出来的管理方法。

     目前这套管理方法在欧美有超过六百家企业和政府机关使用。我针对亚洲人的商业习惯和价值观,稍加修正,使之成为“行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最大的特色,是将重点放在人类的行为。

     公司的经营成果来自于所有员工的“行为累积”,如果想改变这样的结果,只能改变员工的“行为”。反过来说,只要能够改变员工的行为,就能够得到预期的结果。

     员工不成材有很多原因

     接下来,我将针对培养或教育下属之所以困难的原因加以说明。

     首先,因为大家至今仍根深蒂固地认为“工作不应该是别人教你,而应该是自己偷学”。

     现在应该有不少身为主管的人,都曾经听过他们的主管或前辈说过类似的话,你或许也曾经听过。因为你的主管或前辈从来没有逐步教导你认识工作的内容,所以你也只能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你的下属。

     其次,是因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充满活力,随着人口增加,消费逐渐扩大,只要新产品上市就一定会有销路。

     这时候企业需要的是能够服从公司命令、认真工作的员工。

     但是现在呢?无论是企业或家庭都物满为患,消费社会已经发展成熟,为了应对这样的现象,近年来第一线的员工有愈来愈多的机会,必须及时提案或解决问题。

     此时,企业需要的就是具备独立思考和领导能力的人才。但是因为主管也必须顾及自己的工作表现,所以根本没有时间教导下属。

     第三个原因,就是员工价值观的多样化。

     成长在物质充裕时代的人,价值观之多变超乎上一代人的想象。举例来说,以前的员工会为了赚更多的钱而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但是对现在二十几岁的人来说,赚更多的钱,只是众多价值观中的一种,这样的想法,使得主管、资深员工和新进员工间因此产生“代沟”。

     此外,在讲究宽松教育的时代,连考试结果都不再排名次,因而无法培养出孩子竞争的精神,所以利用竞争来提升业绩的管理方式就行不通了。

     因为这些原因,所有主管都必须学习以往不受重视的“教”这门技术。

     什么是教?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教”这个字。例如“教人工作”、“教人读书”、“教人做菜”、“教人打高尔夫球”、“教人使用工具”或“教人如何抵达目的地”等。而教别人做某件事,或让别人教你做某件事,也是稀松平常的事。

     那么,我要问各位一个问题:“在职训练时教新进业务员基本技巧”、“数学课上教学生计算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和“教第一次汉堡做失败的丈夫正确的做法”,这三种不同的“教”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我的答案是:所谓的“教”,就是引导对方做出你希望他做的“行为”。

     为新进员工举办在职训练时,讲师会教授符合商业礼仪交换名片的顺序、如何打招呼博取对方的好感、倾听对方说话时如何响应,以及如何询问顾客的需求等各种“行为”。

     上数学课时,老师则努力让学生了解求取体积和面积的公式,并学会如何正确计算的“行为”。

     在厨房里,妻子站在丈夫身旁,确保他每一步都做出对的“行为”,例如洋葱没有炒焦、将材料混合后搅拌到产生黏性,或者在帮汉堡肉翻面时没有弄坏形状等。

     总而言之,我认为的“教”,就是让对方学会你希望他学的行为、做对你希望他做的行为,或改变错误的行为。也就是让学习者学会你希望他会而他不会的行为(例如记住计算球的体积公式,根据需要加以使用),或是将错误的行为(例如以大火炒洋葱,结果炒焦了)转变成正确的行为(以小火慢炒)。

     此外,一般人提到“行为”时,大多会联想到活动身体做出动作,但是行为科学则将理解、记忆和思考都归类为“行为”。

     如果以“行为”这个关键词为中心,重新检视“教”——这个以往我们从不深入追究它的意义,只是理所当然地使用的字,应该更有希望解决长期困扰大家的各种有关“教”的问题。

     当你在教别人做某件事时,请务必记住这句话:

     “引导对方做出你希望他做的行为。”

     无论小孩或大人,都希望获得认可或许有人会觉得,将培养下属和养儿育女相提并论非常突兀,但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有不少共同之处。

     基本上,孩子会因为希望获得父母的认可而学习“新的行为”。

     他们之所以能够站起来走路、记忆各种词汇和学习说话,是因为只要他们有进步,父母就会高兴地给予赞美。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成人。下属或新进人员之所以拼命工作,动力就是来自于主管或前辈的认可。

     面试时主管斩钉截铁地要你一起努力,但是正式上班之后,你却发现对方几乎不指导或协助你,一天到晚只会问你业绩如何。

     如果你是个孩子,而父母只用学校考试的成绩帮你打分数,你会有什么感觉?应该会觉得“没有这么糟糕的父母”或“自己不想成为这样的父母”吧!对此我亦有同感。

     但是如果换成公司里的主管和下属,以下属的观点来看,应该有不少主管的指导方式,跟那些只靠考试成绩来评断自己孩子的父母,没什么两样吧!

     如果是表现优异的员工,经常可以获得主管的认同和正面的评价。但如果是无论怎么努力就是表现不佳的员工,就几乎没有获得主管或前辈赞美与认同的机会。

     如果你衷心希望下属或新进人员有所成长,就不能只重视工作的“结果”,而是必须理解和认同下属或新进人员工作表现(行为)的重要性。

     来源:选自《带人的技术: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做到死》,作者: [日]石田淳,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译者: 孙玉珍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回复数字编号,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1. 芮成钢:你急什么?2.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3. 领导力是服务出来的4. 寡人吴长江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7. 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8. 你在做谁的事?9. 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