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学富士康,工厂心理管理意义重大
2015/3/31 中外管理杂志

    

    


     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不太重视工厂的心理管理,心理健康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员工朝气蓬勃,让工厂充满活力”,并非仅仅通过些小技巧来帮助员工摆脱忧郁。

     文/铃木丈织

     虽然所有工作人士都会在意它,但是没有谁能真正了解它。它就是“心理健康”的实践。有些人貌似知道,但其实什么都不知道。有些人貌似明白,但实际上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现状就是,大家都自认为懂了,或者觉得自己知道了。对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大多数人其实都是道听途说才知晓的。

     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不太重视,觉得“心情偶尔不好,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就容易轻视“忧郁症”的潜在威胁,还会忽视重要的发病迹象。等到最终实在没办法、走投无路了,才会去接受心理咨询。大家都习惯了能拖就拖。

     更何况,工厂的心理健康管理有其特别之处。这是因为工厂里存在着独特的氛围,也就是工厂事务基本上不可能做到被全体员工一致赞许。比如以下诸多事项:

     做好整理整顿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防止事故发生是理所当然的事;

     按照预定时间完成生产是理所当然的事;

     品质均一、良好是理所当然的事;

     按照时间继续开展是理所当然的事!

     工厂还是和昨天一样在制造产品,工序流程也在照常运转,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按部就班”的工作大受欢迎,于是就形成了“伟大”的固定工作内容。在这种工作模式下更注重的是“协作”,而不是“个人”。如果没有全体员工的共同协作,就生产不出完整的产品。

     工厂的生产活动是以全体员工一致协作为前提而开展的。因此员工之间相互帮助、支援的关系是基本原则。但这种协作关系中就暗藏着陷阱。

     这其实就是“协作的弊端”。它会一点一点地侵扰着个人,腐蚀个人的心理健康。因为所谓重视协作也就意味着不太认可个人的努力。就算个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从成果上明确反映出自己努力的程度。虽然每天工厂都在生产数以万计的产品,且员工们作为生产线的一员都以此为豪,但公司还是很难认可个人的成果。这就是“协作的弊端”。

     工厂的生产线并不是采用了优秀的人才就能迅速提高生产效率的。反倒是,如果有一个人工作效率低下的话,那么其他人就不得不放慢速度去配合他的节奏。这样就会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于是员工就会出现以下想法:

     本想接着往下做,但不得不等待上面的人。

     就算个人努力提高了生产技能,但还是得配合整个生产线的节奏。

     就算提出了建议,但还是没有改善问题。

     就算自己发现了问题,如果不是负责人,就无法得到别人的配合。

     明明是别人的失误,却影响了自已的工作进度。

     员工其实希望作为个体被认可、被表扬,而且也有足够的资格被表扬。但是公司只会认可整体的工作,员工无论多么努力都得不到表扬。这样的矛盾在工厂非常容易产生,于是就会造成员工的不满。

     应该被肯定的人得不到肯定。

     应该被表扬的人得不到表扬。

     如果管理不慎,工厂就会形成这样的状况。由于矛盾根深蒂固,比想象的还要难以解决,于是工厂员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往往无从下手。这都是因为平时疏忽大意造成的。如果不能准确把握现状,也就无从考虑解决对策及方针。

     但是在制造企业的其他部门,个人被认可和表扬的机会往往很多。比如在销售部,如果销售员获取了新的顾客,有时候甚至能得到红包;对于管理部门而言,只要下功夫改善工序,并能预测到效果就会受到直接的表彰;而在企划部,无论提案是否有用,只要提案数量够多就能得到褒奖。

     因此,有必要牢牢掌握工厂独特的心理健康管理的基本方法。比如,你会怎样处理员工不足为提的小失误呢?

     例如本应搬来10个零部件,但只搬来了9个。面对这种情况你应该如何反省,做出何种反应呢?

     只是偶尔少数了1个!

     数错了!是不是累了?

     没有什么好讲的,赶紧回去取来就是!

     难道是零部件管理有漏洞?

     如何防止再次发生这种失误呢?

     这时,就需要观察员工的反省及反应的倾向来察觉员工“内心的纠结”“内心的矛盾和变化”。这就是心理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海因法则”也适用于心理健康管理。你知道“海因法则”吗?海因法则是工伤事故的经验法则之一,它指出每1起重大事故的背后必然存在29起轻微事故和300起异常现象。也就意味着当事故发生后,员工产生的忧郁状态、烦躁的心理以及“糟糕”想法的比例为1∶29∶300。

     当发现有大部分员工都觉得“糟糕”时,你就要采取最优行动来处理员工的负面情绪。请结合安全卫生及工厂运营制度,用你擅长的方法来全力应对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员工朝气蓬勃,让工厂充满活力”,并非仅仅通过些小技巧来帮助员工摆脱忧郁。

     来源:商业评论网 本文摘自《精益制造027:工厂心理管理》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回复数字编号,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1. 芮成钢:你急什么?2.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3. 领导力是服务出来的4. 寡人吴长江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7. 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8. 你在做谁的事?9. 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

     11.急,因为弱者思维

     一起走向世界

     开拓视野

     回复关键字,查看中外管理全球行:

     1. 走,去硅谷看创新!

     关键字:gg,mg,qqx1,美国,硅谷

     2. 取经以色列:看弹丸之地如何成为“世界创新之源”

     关键字:以色列,全球行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