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真正的数据企业”?
2015/4/16 中外管理杂志

    

     数据背后是我们对社会与自身的全新认识模式,由此必将带来整个商业流程和模式的全面颠覆。

     文/本刊记者 邓纯雅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

     ——爱德华·戴明

     这一句名言,对他人可能只是一句话,但对于涂子沛而言,却根本上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三年前的春天,2012年年初,涂子沛突然成为网络红人、畅销书作家,理工科出身、做了多年研究的他,也拥有了意想不到的大量的粉丝——因为他写就的《大数据》一书给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信息采集分析技术的日渐成熟,让这个看似异常复杂的社会,真的能够通过各种类型的数据被清晰地描绘出来!而且,由此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全新商业流程以及整个社会的数据化变革,令当时身处大洋彼岸的涂子沛兴奋不已……

     3年之后的现在,他不仅因为这本书回到国内,还成为了阿里巴巴的副总裁,如今他的全新著作《数据之颠》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议论。那么,经过三年的沉淀、思考和实践,他对大数据的未来和在中国的应用,又有哪些全新的感悟?为此,《中外管理》专访了涂子沛先生,共同探讨这个如今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精益生产的本质是数据分析

     《中外管理》:与之前的《大数据》不同,如今的《数据之颠》,您不仅谈了东西方的对比,而且对日本企业的管理变革做了系统研究,那么在这些研究中,您又有哪些全新的发现?

     涂子沛:与之前一直主要谈大数据发展的历史不同,新的这本书,我自己更加喜欢,因为谈论的方向更加落地。比如,谈到日本企业发展的历史,我深入研究了戴明,发现对数据的重视从根本上加速了日本企业的发展。

     此次研究戴明,我大量阅读了其传记和史料,还请在日本的朋友搜集了大量资料,在其中,发现以往人们对戴明认识的浅显——戴明被称做质量管理之父,那么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是:数据。

     以往我们都认为是一线工人保证了质量,感觉只要用心、勤劳、不断改进就能使质量水平稳步上升,这种看法其实很片面。因为很多时候,是整个管理流程和运营模式出现了问题,才会导致质量偏差,这绝对不是单个人的问题!

     从这个全新视角来看,我们需要搜集数量足够多、事件纬度足够长的数据资源,进行分析,才能准确发现导致质量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种因素。这是一个真正依靠数据说话的过程,不能仅仅依靠激情。

     而正是将整个流程都绘制成图标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才能真正做到流程的持续改善。战后日本企业的快速崛起,很多人往往归结为精益生产立了大功,其实在我看来,则是对数据的高度重视,重塑了日本企业的管理流程,使得其真正能够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

     让数据为客户“画像”

     《中外管理》:如今,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管理会有怎样的实质性推动和影响?

     涂子沛:到了如今,我一直在讲,我们建立的将是真正的数据企业。

     大数据时代,数据更多、更复杂,搜集渠道更丰富,分析也更加智能,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也更直接。这与“小数据时代”而言,简直是天差地别的变化。比如,如今我们推出一款产品之前,就会对目标人群进行严格的数据分析:他们究竟最在乎的产品性能有哪些?他们如何使用和评价相关产品?他们对于产品的最大诉求有哪些?

     如果你不知道,你就是在盲人摸象,很难了解你的目标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我为什么说如今是智能计算社会,原因就在于:如今你的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计算和数据。

     举例来说,你的身体是否健康,需要很多明确的指标。比如,中国是糖尿病大国,你每天早上要检测血糖;你的财政状况是否良好,也需要很多维度的保证,比如,你的现金流是否正常,你是否出现了过度借贷的情况;甚至于,我们现在也常常会说,连谈恋爱,我们也能通过详细的分析记录积累出一些相关数据,描绘自己的理想对象,从而有的放矢地寻找。这种变化对于企业而言最关键的意义,就是整个商业模式和运营流程的改变,可以说我们必须建立相关的数据收集平台,必须有核心的数据分析部门,而我们未来的各种决策,很大基础是必须建立在这些有效数据之上的。

     中国企业的数据化未来

     《中外管理》:您上一本书中提到:中国其实是一个缺乏数据观念的国家,那么如今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数据观念匮乏的国家,完成对大数据理念的普及,并由此进行全新的商业实践呢?

     涂子沛:很多人质疑我的说法,说中国人很讲究数字,算账也算得很清楚,怎么能说没有数据观念?我需要在这里再次澄清,数字不等于数据,数据需要绝对的真实和有效,很多时候我们满足于玩数字游戏,却并没有尊重真实的数据。

     这一点也使得许多企业在做大数据采集的时候,突然发现很多问题。我觉得这其实还是反映了戴明所说的“管理流程出了问题”:数据都来自于我们日常的活动,我们如果没有信心获得真实的数据,说明我们对自己的业务和管理都是不自信的。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如今涌现的数量庞大的高科技企业,它们从一开始就是靠数据立身,因为这些数据正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根基。特别是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手机大国,手机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数据中心,而85后、90后的数据思维和认识已经超越前人,所以虽然以往的中国存在一种对数据并不重视的习惯,但如今看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理念已经有了基础。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于每个员工而言,你的绩效考核就是一种数据体现,你会非常在乎这个数据的真实与可靠,你也会希望你的公司拥有一整套公平合理的、记录此项数据的制度。

     而就像我在书中探讨的核心观点:数据最终还是要为人类服务的,我们记录数据并不是将自己的行为僵化成为一串符号,而是要根据这种精确的记录让自己的决策变得更加智慧。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寡人吴长江6.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7.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8.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9.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10.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1.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2.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3.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4.《狼图腾》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

     15.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