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你,为何职涯蹉跎?(年龄系列一)
2015/5/18 中外管理杂志

同样年过三十,为什么有人步步高升,大多数人的职业曲线却陷入无规则的布朗运动?甚至就此萎靡不振,急转直下,从此一事无成?
文/景素奇
我接触过大量的高级经理人,其中30岁出头的经理人,绝对是同龄人中出类拔萃的精英。他们大多学历显赫,职场头10年春风得意。然而,这些人却几乎有着相同的人生困惑和浮躁。他们的职业发展相继遇到了瓶颈,刚刚30岁仿佛职业生涯就达到了顶峰,接下来要么陷入震荡,要么干脆掉头向下,很少有继续高歌猛进的。
30岁意味着什么?是人生中最自信、最狂傲的年龄,是总自以为了不起而在“过来人”眼中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年龄。于是,瓶颈由是而生。
30岁的心比天高
近来至少有20位以上30岁刚出头的经理人异口同声地回答了我的如下提问:“您能谈一下您的人生规划吗?说真心话,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有一位经理人的回答最具代表性:“请您不要笑我口出狂言。我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也就是40岁成为超级亿万富豪,50岁进政治局常委,60岁以后成为世界级专家。”我从内心深处感谢这些年轻人的率真和坦诚,因为我也走过那个年龄段,我非常理解。
往往能这样回答者,大多都是最近两三年来频繁跳槽者,一般都跳过三次以上,而且越跳境遇越差。我通常会很中肯地告诫他:“正常情况下,您这一生不仅仅成不了富翁,进不了政治局,做不了世界级专家,而且很可能颗粒无收。”我想这些年轻狂傲的经理人一定对我不留情面地回答感到震惊。但我言出有据。我见过很多的30岁以前小有成就的精英,30岁以后开始了职场的彷徨和蹉跎,一晃快到40岁了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长江后浪的赶浪者赶到了职场的边缘。
30岁的蹉跎岁月
下面出场的也是一位曾经在30岁时有过宏大职业规划的D先生,如今行将40岁。D先生近七年来的职场布朗运动,确实应该引起那些心比天高的30岁经理人的警觉。
D先生,1970年生人,1988年以全省高考第三名的成绩,就读于北京某著名大学经济系,1995年研究生毕业。13年来职业经历如下:先在许多人羡慕的半政府半企业机构工作,因为既有政府职员的荣耀,又有企业薪酬的体面。他用了5年时间提升到了某业务处副处长的位置,随后实在因相对轻闲和工作无挑战性而憋不住下海。先在一家大的民企担任市场部经理,干了一年半。也就是30岁刚过,他便开始了毫无规则、穿梭般的跳槽。一直跳到今年6月份我们又见面……这次见面,除了高傲的心气消了很多和岁月的沧桑写在脸上外,其他未减。
而初次见面,是在他刚离开那个副处长位置,到第一家民企就职。当时谈起理想,他可谓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他虽然没有直白地说“40岁成为富翁,50岁进政治局,60岁学冠全球”,但目标和自信丝毫不亚于此。而当时的我对职业目标规划的认识也有限,因而也认同他的雄心壮志。
六七年过去了,虽然40岁快到了,但距离第一个“10年规划”——成为亿万富豪,用他自己的话讲:感觉比30岁时离目标差得更远了!首先是信心差远了,其次是收入几年来没有丝毫长进。当时他在那家民企,年综合收入怎么也超过20万元,但离开后的6年间再没有突破,而目前找一个超过这个薪水的工作更困难。中间自己还和朋友合伙一块儿创过业,自己做总经理。其结果是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合作伙伴和他一同丢进了近百万,因为没有清晰的赢利模式,而关张歇业。随后好不容易于去年年底通过一家猎头找了一份集团执行总经理的职务,年薪50万元。但协议规定是70%看考核,这样一来完税后当月到手现金还不足1万元。好在有年底的高薪诱惑,也就签了这份经营目标协议书。然而三个月刚过,他因不满老板的做法,和老板吵了一架,而愤然离开。如今,在一家中型规模的民企子公司经理职位上任职。
谈到这六七年,他还是感觉收获不小:“一是我认清了自己;二是有不少的经验和教训,尤其创业的一年多有更多的收获。”后来,我们对他几年来的职业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他也表现出虚心接受,从而理出了30岁经理人的五大职业瓶颈。
一、仅会聪明做事,以此自居
这个年龄段的精英经理人,其实只是停留在靠聪明做事的层面上,并且以善聪明做事自居,排斥其他,根本没有到精明的层面。聪明用来做事可以,但做人就不够了。做人需要的是精明,需要的是对人的尊重,而尊重人的前提是自重。如果工作中不能靠耐心完成沟通,而是脸红脖子粗和他人争吵,甚至辱骂,何谈尊重?如果纯粹做一名专业技术人士,靠聪明做事还可以,但要做一名管理者,就需要在聪明做事的基础上,精明地做人,进而智慧地处理各种内外上下错综复杂的矛盾。当然,一个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连30岁都不到,聪明地做事还没有做好,就开始修?精明地做人,也许并不现实,甚至适得其反。但你必须意识到自己这个短板,而不能目空一切。
二、以历史英雄为偶像去模仿
在沟通中,我发现这些职场精英大多都有自己的偶像,大多崇拜历史上某个人物。他们因其某些特殊的身份和经历与自己相似,由此加以崇拜,并把这种本来应是精神层面的崇拜带进了职场实践。其实,把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行为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己操作的指南,是不妥的,甚至会耽误自己。因为社会发展到今天,环境条件都大变了,哪些需要继承,哪些需要发展,经理人应该有所甄别,否则就是刻舟求剑的迂腐。
三、受制成长背景,拒绝改变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而这个背景一般情况下就形成了自己的为人处世哲学,自己做事的方式和方法。但这些背景文化有些会使你终生受益,也有可能使你终生受困;有些能够指导你10年,有些可能指导你20年或更长,关键看你是否越出了既有的成长文化背景。一旦越出,就需要另一种文化来支撑你的做事做人,来应对世事变迁。但这些优秀的30岁的经理人,这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于是东撞西碰,始终就没有规则感和渠道感,就像河水突然溢出了水渠,然后漫山遍野地乱流。
我见过很多优秀潜质的30岁青年经理人,已经固化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文化习惯,很难改变,或者说拒绝改变,对新东西排斥,结果是刚步入职场那一阵子还行,过了30岁后就开始陷入布朗运动。其原因是30岁一般情况下是而立年龄,就是这一立,把自己立僵了,还自鸣得意叫“咬定青山不放松”,结果做不到与时俱进。在迅猛变化的世界里,靠“立”是立不住的。
四、受困多重目标,不能专精
从一个人一生来讲,30岁,正是人生当中最狂妄的年龄段。尤其作为一个有很好基础的经理人来讲,心比天高是正常的心理活动。诗仙李白在这个年龄段做了以下职业规划:从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成名——“青山磔磔春禽鸣,此间不可无我音”。只不过我国传统文化一向不重视财富,要不然他也会有富甲天下的豪言流传于世。一个有才情和梦想的人,如果30岁没有这种激情,反而不正常。而问题是,30岁的人这种激情和梦想,就是不落地,整天飘来飘去,不知道如何把这种激情和理想变成一种切实可行的职业操作规划。一旦把目标落了地,激情和梦想就会落实到具体的琐事当中,同时就会集中在一事上。之所以追求多种目标,就是自己虚幻的结果。
仕学商是三个完全不同的职业象限,三个不同的游戏规则,职场生涯短短的30年左右,三个方向都要奔跑,能跑多远?每天奔跑于财富、权力、荣誉这三座山峰之间,奔跑的结果就是哪一座山峰都没攀登上去,最后累死在山谷里。
也许,这个年龄段的人会说:“我用10年的时间,集中精力爬一座山峰,然后再去爬另一座山峰总可以吧?”如此你可能会爬到一定高度,取得一定的职业成就,但你这时撤出去爬另一座山峰,首要不是去爬,而是先下山。到了山底后,再去攀爬另一座山,而这时你又从零开始爬。也许你会有很多爬山的经验可借鉴,但是前面的爬山经验并不都是财富,还有成本。因为山峰不一样了,需要了解、学习和适应新的爬山方法,这就是职业切换的成本。所以,一个人爬山的高度,不仅取决于速度,还要取决于爬的时间长短,而这背后就是忍耐和坚持。许多人一生都在多座山峰之间爬来爬去,成本一直在发生,效益始终没有。这就是我说很多有才华的人一生颗粒无收的原因。
如果40岁的人,还不明白专精做一事的道理,那么他这一辈子很可能一事无成;如果30岁时明白一生只做一件事,并坚持做下去,那么这个人很可能有超出常人的职业成就。
五、难耐恐惧和诱惑
现实职场中人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常有两只拦路虎:一个是禁不住外界的诱惑,偏离了最初设定的目标和道路,另一个是外界的危险信号被放大,引发内心恐惧吓退自己。
有一个寓言故事:青蛙们某天早晨起来,发现门前的宝塔顶上有一金灿灿、亮闪闪的宝珠,大家一哄而上都往塔顶爬去。最后只有一只青蛙爬到塔顶拿到了宝珠。而其他众多青蛙为什么没有拿到呢?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爬上去。在爬顶的过程中,不时会有雷雨交加,狂风四起,太阳暴晒,并且还有青蛙喊,看远处的塔顶有更亮、更大的宝珠,所以众多青蛙要么被困难所吓退,要么被其他诱惑所吸引,最终都没有爬到塔顶摘取宝珠。当摘取宝珠的那只青蛙下来后,许多青蛙都围过去问:大家喊危险你也不听,大家说远处有更好的宝珠你也无动于衷,你怎么回事?那只青蛙摇摇头,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原来它耳聋,什么都没听见。
我们也发现凡是到40岁或50岁取得比较显著职业成就的,大多都是职业心态比较稳定:这些人很少把豪言壮语挂在嘴边,大多勤勉地干好手中的每一件工作;在一个组织至少干四五年以上,几乎没有主动跳过槽;当其他人成批跳槽时,从不跟风;很少抱怨,没有怀才不遇的酸腐慨叹。这就是稳定的职业心态。惟此,日积月累,才有可能铺就成功的职业道路。伟大的战略是从具体的战斗打响的,战术的成功才能说明战略的伟大。有些30岁的经理人,却仅仅停留在构建伟大的战略,就是不打响一场具体的战斗。
不再重蹈于连的悲剧
每当我看到30岁精英经理人在职场上满怀雄心壮志地苦苦打拼,我就想起了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于连出生于小城维埃尔的一个木匠家庭。瘦小清秀的于连崇拜拿破仑,但是他看到拿破仑的时代已经终结,为了尽快飞黄腾达,他只得从事神职工作。凭着超常的记忆力,他被市长雷纳尔选作家庭教师,但他却与雷纳尔夫人产生了感情。后来为免事情败露,他不得不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受人推荐,他来到德拉穆尔府任秘书,得到了德拉穆尔小姐的爱情。正当他以为自己将要获得成功时,雷纳尔太太的来信告发了他。愤怒的于连疯狂地在教堂打伤了雷纳尔太太,也因此被判死刑,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于连是位优秀的青年才俊,且上进心超强,但他受制于文中所说的五种瓶颈,苦苦挣扎和拼搏,最终在30岁左右的年纪悲情般地离开了人世。如果,于连突破了瓶颈,悲剧也许不会发生。
(敬请期待40岁的你:?)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最新一期《中外管理》杂志20元包邮(可到有赞商城微信支付,新疆、西藏除外)
只要你敢浮出水面
我们必将赤诚相待
通过微信回复拍摄的名片,即可获赠一年的《中外管理》杂志PDF版,及《王者的顿悟》等《中外管理》原创图书PDF版
微信回复:手机拍摄名片并发送图片
操作方式:公众号底部留言处,点击最右边的“+”号,选择“拍摄”
中外管理标杆企业游学
——指尖上的工厂:沈阳机床教您如何转型
参会对象:企业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及高层管理者
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已到了生死时刻,企业家如何应对?
工业4.0的转型翘楚,为什么是沈阳机床?
2015年制造业企业最值得期待的实践分享 !
活动议程
时间:2015年6月5日—6日(周五-周六)
6月5日(周五)
9:00—9:05开幕致辞《中外管理》总编杨光
9:05—9:45主题演讲:系统创新迎战互联网时代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 关锡友
9:45—10:15互动问答 主持人:中外管理业务顾问 穆胜
10:15-10:55主题演讲: 从德国工业4.0看中国制造
葛兴福?merS.Ganiyusufoglu博士(德)
10:55-11:25互动问答
11:25—12:00参观考察
13:30—14:10主题演讲:i5核心技术创新和研发团队建设
沈阳机床上海研究院副总经理 黄云鹰
14:10—14:25互动问答
14:25—15:05主题演讲:由传统制造商向工业服务商的转型升级
沈阳机床unis公司副总经理 马少妍
15:05—15:20互动问答
15:20—15:30茶歇
15:30—17:00分组讨论
各组组长:关锡友、葛兴福、黄云鹰、马少妍
主持人:穆胜
6月6日9:00—17:00 传统制造业转型MINI私董会(限20人参加)
企业家教练:沈阳机床董事长 关锡友
专家教练:中外管理私董教练 穆胜
制造业企业家,20人
中外管理私董会
中外管理私董会采用的是双教练模式,即实干的企业家和理论专家双双搭配,同时采用专题式研讨。用专家教练、企业家教练、后台研发团队的知识,堆出一个充满宝藏的道场!本期特别邀请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作为企业家教练参与传统制造业转型专题研讨,与私董伙伴面对面答疑解惑。
日程
08:30~08:40 《中外管理》总编杨光致欢迎辞、向关锡友董事长颁发企业家教练证书
08:40~08:50 穆胜教练介绍私董会讨论规则
08:50~09:10 各位私董会会员自我介绍、相互认识
09:10~09:20 穆胜教练讲解保密协议、私董会成员签订保密协议
09:20~09:35 选出本期活动的“问题所有者”
09:35~10:35 问题探究(阐述-发问-澄清问题-建议)
10:35~10:50 问题澄清(教练发问引导)
10:50~12:00 互动讨论
12:00~14:00 午餐
14:00~15:30 世界咖啡(World Cafe)讨论,分成三组循环讨论
15:30~15:45 各组组长进行方案宣讲
15:45~16:00 “问题所有者”阐述修正后的行动计划,绕场致谢
16:00~17:00 互动讨论,专家教练总结。
参会须知
住宿费用:420元/天
游学费用:3000 元/人,限额80人(包括会议费、资料费、餐费等)
私董会费用:5800元/人,限额20人
联系人:郭杨,88231974 13911086444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寡人吴长江6.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7.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8.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9.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10.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1.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2.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3.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4.《狼图腾》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
15.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6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