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下对什么最讳莫如深?
2015/7/16 中外管理杂志

    

     文/本刊记者 谢丹丹

     从摩托罗拉走出来的林斌,以小米联合创始人的身份找到昔日摩托罗拉的供应商时,出乎意料地吃了闭门羹。不过如今,越来越多的全球知名手机供应商看到了小米模式对于供应链的价值。

     小米上下对什么最讳莫如深?

     想想这个问题,就知道外界所探寻的小米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了。

     在小米,负责整个上游产业链部门的信息在内部属于“公司机密”。关于供应链的话题,有媒体同行试着探访究竟,也一一被委婉拒绝。

     小米背后的供应链有什么秘密?供应链对小米意味什么?

     原英特尔CEO安德鲁·格鲁夫曾说过:产能就是战略。并以此告诫企业家,只要是硬件产品的生产者,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能丧失对供应链的把控。

     小米是供应商的“红娘”

     小米没成为“大米”之前,雷军怀抱希望找到富士康,却横遭拒绝。他曾在《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中提道:“你以为富士康会帮你生产,开玩笑呢,理都不理你。”

     而短短几年的时间,情况就发生了反转——从不受人待见,到郭台铭亲自出马三次拜访小米。不仅仅是富士康,高通、索尼、夏普等全球著名供应商都纷纷聚集在小米周围,共同构筑了一艘小米全球供应链的“超级战舰”。

     前后转变为何会如此之大?

     在小米诞生之前,产业链最上游的供应商们,也许还不知道“用户思维”为何物。他们致力于打造最优质的零配件,为具备“精英思维”的研发工程师而服务,但并不关心用户是否买账。

     当小米扛着互联网手机的大旗,在质疑声中,闯入纷这片争不断的红海时,传统手机厂商乱了阵脚。

     不得不说小米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红娘”,它帮助供应商找到了最对眼、最高颜值,以前从未谋面的另一半——手机用户。正是二者的结合,帮助小米开创了一条和传统手机厂商反其道而行之的C2B新型供应链模式。小米凭借一群热忱的用户,成功驱动了传统供应链的变革。

     这段“姻缘”究竟是如何成就小米的?

     用户参与研发,打造高性价比产品

     从打造MIUI开始,小米副总裁黎万强在论坛上搜索到的100个种子用户,成为小米“社群经济”的原点人群。

     以往,硬件制造企业和用户的关系,通常是开始于售卖,也结束于售卖。雷军则把用户变成了同盟者,从用户拿到手机的那一刻开始,二者的蜜月期才真正开始。小米从手机发烧友切入,找到了一群不拿钱白干活、还永远保持打鸡血状态的原点用户。从此,这100人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发展壮大。

     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小米正是凭借MIUI操作系统积累的50万用户基数、30万活跃用户,从而让芯片巨头高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把用户带入小米的研发链,并且将用户需求和供应链进行有效对接,是小米产品的开发模式。在小米,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通常在一款手机正式发售前,小米会将工程机分发给用户,邀请他们试用。这种方式被其成为“灰度发布”,它以前被运用在软件领域,而小米将这个概念创新的运用到了硬件领域。

     根据用户的反馈,小米适时调整自己的供应链进程。例如根据电池后盖松,音量键太软等反馈,及时更新供应商或者对供应商提出要求,避免产品批量生产之后对供应链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小米的工程师还会带着用户的需求和ODM深入合作共同开发,以保证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达到小米的质量要求和用户需求。

     虽然苹果和小米都追求“极致”,但除此之外,小米还追求低成本,以实现高性价比。所以,小米通常在用户最关心的需求上做到极致,让他们买得起。反过来,高性价比的产品使得小米在营销过程中赚足人们的眼球,从而进一步刺激用户的购买欲。

     依托稳定订单量,对话优质供应链

     正因为高度的参与感,以及小米上下对用户的悉心经营,使得小米周围聚集了一群为之疯狂、自愿传播的“死忠粉”。

     粉丝才是用钱投票的人。2014年7月,小米4在官网首发,仅37秒这款手机就被抢购一空。预售和抢购的“饥饿营销”的确让米粉们又爱又恨。

     但事实上,依托米粉展开的“饥饿营销”,背后有着超强的供应链体系支撑。

     通常情况下,当一款手机研发出来准备投入市场之际,它需要做一个长期的需求计划,以便向上游核心供应商采购物料。企业使出全身力气试图让供应商看到这款手机的巨大潜力,如此一来供应商便会为此扩充产能。如果手机大卖,便皆大欢喜。但当销售情况不尽人意的时候,就会造成产能浪费,人员、设备、厂房闲置,这将给供应商带来极大的风险。同时,代理商也会积压大量库存。

     在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中,“牛鞭效应”说的就是由于信息流从用户端向上游供应商传递的过程中,由于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逐级放大。于是,越往上,需求信息发生的偏差就越大。

     而基于用户的需求预约,使得小米内部能够作出长期、稳定的需求计划。从公开的资料来看,每周雷军、林斌、黎万强和周光平四人都会召开一个小型生产会,根据当周销售额、预约购买量等确定三个月之后的订单量。确定之后,一个50人的管理团队便会负责跟进。上游供应链由此根据这些精准的需求计划进行产能的配备。

     同时,先支付、再发货的预约模式,健康的资金流和稳定可预期的订单量,使得小米在和供应商进行谈判的时候,拥有更多的筹码。

     事实上,小米的新型供应链模式,从用户需求出发,根本上缓解了传统供应链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成本高、资源浪费的弊病。

     轻模式和重模式之争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小米这种“代工厂+电商渠道”的模式。格力掌门人董明珠就曾一针见血地向雷军发问:“如果我们全世界的工厂都关掉了,你还能销售吗?”

     事实上,和格力相比,雷军更愿意寻求同盟者,“少做事,用最聪明的人简化流程。”所以,小米的做法是避重择轻,用合作代替控制,和供应商一起协同成长,集中精力去突破产业链上最重要的环节,即经营用户和产品研发。

     在雷军看来,这样的轻模式反而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没有自己的工厂,所以小米才有了更多的优势去寻找全球最好的供应商。小米的角色则是负责连接,将用户需求更精准地传达给上游供应商,从而使得供应链体系更加可控。

     小米创始人谈供应链

     雷军: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会采取传统的渠道模式和传统的店面模式。我们到底要不要开像苹果店那样的旗舰店来做形象展示和产品体验,这点我们的确在考虑,但是我不想做传统的零售店。如果做的话,我觉得小米现在的零售价大概要再加30%-40%,即使流程再怎么优化,我相信这不是大家愿意的。所以回过头来,我们还是应该扩大产能,鼓励大家从网上直接下订单。我们现在只要有货,90%以上的订单24小时内能预约,今天订明天一定能送到。”

     黎万强:

     为什么在以前,超好的东西不能卖超便宜呢?小米则有一套完整的新打法。

     第一,我们认为手机不能靠硬件来赚钱,是靠后续业务来赚钱的。我觉得很自豪的事情是卖出去200万套毛绒玩具。所以我们敢于价格裸奔,如果没有这样的想法,你会想,为什么不定2500元呢?多赚500元呀!对我们来说,成本价就行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

     第二,你要想保持竞争力,要把每个毛巾都要拧干,比如把渠道费拧干,渠道费用会占价格的10%-20%,有时候黑一点就是30%,我们用互联网直销把渠道的费用拧干。

     第三,就是把市场的费用拧干,自己做自媒体。

     第四,控制运营成本,经常招能干的人,并且给他长远回报,而不是短期回报。我们早期的工程师,他们在微软、金山拿两三万、三四万块工资的时候,来小米可能就一万块钱。从方方面面下手,每个毛巾都拧干,我们的优势不就出来了吗?

     黄江吉:

     我们都觉得苹果是很了不起的公司,但是你会发现,它在做产品上需要做艰难的决定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它基本上什么地方都用最贵的材料、最贵的配件。不管用户需不需要用这么好的材料和配件,或者他们是不是有这个需求,苹果全部放进去,然后让用户为这个超级贵的产品埋单。这就注定苹果不是让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好产品的乐趣,它只是给一部分人用的。我们称之为高大上的用户、负担得起的人去享受科技的乐趣。

     小米做出好产品的复杂之处是什么呢?我们是要让更多人可以享受科技的乐趣,意思就是我们怎样把用户最关心的需求做到极致,把他们不需要用的东西很大胆地去掉。在用户很关心的地方一定要做到非常极致,但同时要做到他们可以买得起。如何达到这个平衡?

     因此,小米在做产品上要面对的困难比苹果还多。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广大用户都需要才是最重要的。让每个用户、每个老百姓都可以负担得起,都能买到好产品,这个难度非常大。

     我们不只在产品的定义上面,还在硬件、软件方面都要做很多这样的取舍。其实小米的模式,销售时把中间渠道干掉,推广时通过口碑传播把全部的广告费返还给用户,这些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达成那个根本目标:让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科技的乐趣。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围绕这个目标。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虚,但你看小米的产品,真的是把很高大上的产品拉低到老百姓可以负担得起。让全民都可以用手环,全民都可以用高端智能手机。这就是我们想做的。

     刘德:

     小米自己的工程师是非常有限的,只有2000人,能做的事情很有限。我们把手机、电视、路由器做好就很好了。我们靠什么来布局,抓住未来的机会呢?我们想了一个方式,就是通过生态链的投资来抓住机会。

     那么,我们大概会用哪几个思路找公司来投资呢?

     第一,这款产品的领域是大市场,这个市场足够大才能有机会。

     第二,这个产品的领域有痛点,有不足,贵也是痛点。

     第三,这个领域的产品可以备份,这样可能就会迭代,才能促使迭代。

     第四,这个产品符合小米的用户群,小米主力用户群大概是20-30岁,理工男,以及他们能影响到的周边的人,比如女朋友、朋友、父母、亲戚等。

     第五,这个团队足够强,他们是用牛刀做一件杀鸡的小事,你看到是一个普通的智能产品,但是背后我们的投资团队是足以做精英的团队。

     最后一点,团队的老大要跟小米有共同的价值观,不追求赚快钱,想提高一代年轻人的生活质量,想做性价比很高的产品,追求单品爆款,在未来不急于赚钱。

     假设小米是一所房子,生态链非常像房子后面的院子,大家觉得这个房子很值钱。但是我打开后门让你看,后院更值钱,后院我探明有金矿,储量不明,所以我们很值钱,有想象空间。

     (以上资料由润米管理咨询管理公司创始人刘润先生提供)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最新一期《中外管理》杂志20元包邮(到有赞商城跨号微信支付,新疆、西藏除外)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寡人吴长江6.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7.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8.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9.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10.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1.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2.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3.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4.《狼图腾》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

     15.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6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